口蹄疫是一種高傳染性、高死亡率牲畜疾病,侵害牛、羊、豬、駱駝、鹿等偶蹄性牲畜動物(兩瓣蹄子的獸類),因此病變發生在口腔、蹄部等處,又呈現在畜間傳染流行的疫勢,稱之為口蹄疫。在畜間發生流行口蹄疫時,也曾偶見傳染給人而發病,口蹄疫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口蹄疫的病原為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內唇、舌面水疱或糜爛處,在蹄趾間、蹄上皮部水疱或爛斑處以及乳房處水疱排出病毒最多,其次是流涎、乳汁、糞、尿及呼出的氣體也排出病毒。這種病毒在外界的存活力很強,在污染的飼料、飼具、毛皮、土壤中可保持傳染性達數月之久;在污染的凍肉中更能長時間存活,而造成遠距離運輸銷售傳播。而陽光曝曬、一般加熱都可殺滅口蹄疫病毒。
人曾因接觸口蹄疫病畜及其污染的毛皮,或誤飲病畜的奶,或誤食病畜的肉品等途徑而感染。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傳染,經過2-18天的潛伏期突然發病,發燒,口腔干熱,唇、齒龈、舌邊、頰部、咽部潮紅,出現水疱。皮膚水疱見於手指尖、手掌、腳趾。同時伴有頭痛、惡心、嘔吐或腹瀉。患者數天痊愈,預後良好。有時可並發心肌炎。患者對人基本無傳染性,但可把病毒傳染給牲畜動物,再度引起畜間口蹄疫流行。
1.流行特點: 病原是口蹄疫病毒,本病的傳染源很廣,病豬的各種組織,分泌物和排洩物都有傳染性。傳播方式復雜,直接或間接均可傳播。流行方式多為蔓延式,間有跳躍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春、秋季多發,寒冷天氣病毒在外界環境長期存活,所以潛藏著天氣轉暖時大流行的疫原。 2.症狀: 本病的特征性症狀在蹄冠、蹄叉、鼻鏡、母豬乳頭出現水泡,水泡內充滿灰白色或淡黃色液體,初期水泡僅米粒至綠豆大,後融合於一起達蠶豆至核桃樣大,12天後水泡破裂、潰爛或結痂,有的蹄殼脫落,35天後逐漸康復。病初體溫40-41℃,減食、出現跛行。 3.剖檢可見病變: 剖檢可見病變主要在心髒,心包膜有出血斑點,心包積液,心肌切面可見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或條紋。此外也可出現胃腸粘膜出血性炎症。 4.防治: 國家規定,對病豬、帶毒豬實行堅決撲殺、作無害化處理。豬場一旦發現周邊地區有口蹄疫流行,應采取有效措施,杜絕一切帶入病原的可能性。每年9月下旬到來年4月間對所有豬群進行免疫注射。免疫豬群可采取如下方法: 方案一:制定合理程序,用口蹄疫滅活苗免疫接種。定期用衛康消毒劑消毒 方案二:口蹄疫抗血清0.5ml/kg體重肌肉或皮下注射,局部消炎患處先以隊1%高錳酸鉀沖洗,然後塗碘甘油或1%龍膽紫溶液消毒。 方案三:對發病豬場的所有豬用畜禽康肌注,注意一豬一換針頭。如有高溫,配合長效退熱快克注射,效果更佳。配合菌毒快克拌料。 參考資料:上海順強技術服務部
==
流行病學: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動物的急性傳染病。家畜中牛、羊、豬都敏感,其中牛最易感,人也可患病。 口蹄疫是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播。易感動物質呼吸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粘膜都可以是感染門戶。動物產品如肉、奶、毛皮可帶毒;病畜和帶毒牛、豬的分泌物、排洩物、血、內髒,甚至呼出的氣體都帶毒,故運輸車船、工具、水源、牧場、飼料、人員和非敏感動物都是重要的傳染媒介。 不同年齡的動物易感程度有差別,以年幼動物發病最嚴重,死亡率高。一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春、秋兩季易流地。另外,易感畜群的口蹄疫有周期暴發流地的趨積向。 症狀和病變: 病初發燒41℃,口流涎1—2天後,在唇內面、齒龈、舌面和頰丫粘膜上發生蠶豆至核桃大的水泡。很快,水光破裂,形成邊緣整齊的紅色糜爛面,如繼發細菌感染,即發生潰瘍。在口腔發生水光的同時,趾間和蹄冠皮膚紅、腫,進而色蒼白,形成水泡,水泡破潰後留下約色糜爛面,以後結閘。如有細菌感染,則發生化膿,蹄不能著地,甚至蹄殼脫落。 乳頭也常發生水泡,進而出爛斑。有繼發感染時,引起乳房炎,泌乳停止。 犢牛因吮乳,體表症狀不顯,主要表現為出血性腸炎和心肌麻痺,病死率很高。心肌質地松軟,心肌變性、壞死,呈現淡黃色斑紋,或見不規則斑點,心內外膜出血,俗稱“虎斑心”。 診斷: 根據流地情況、症狀和病變可診斷。確診應報告和請有關單位化驗、處理。 防治: 嚴禁自有病的國家和地區購入種畜及畜產品、飼料等。嚴格執行牲畜及其產品的檢疫工作。引進種畜應嚴格檢疫、隔離觀察。 疫點及其周圍受威脅區的動物,應用a、o單苗或聯苗緊急免疫注射。 牛、羊口蹄疫病程只1—2周,隨後自愈,礦應加強護理,喂麥麸、稀粥等食物,保暖、鋪軟墊料,多飲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