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口袋裡有個硬幣,硬幣掉了,那你口袋裡還有什麼? 1硬幣
(hardcurrency),即金屬鑄造的貨幣。用金屬鑄造貨幣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 最早的金屬鑄幣是商代的寶德銅貝,距今已3000多年。由於金屬幣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損, 流通壽命長等優點。它除了自身所具備的貨幣職能外,還有很高藝術欣賞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國發行的硬幣,大致可分為普通流通用的硬幣;流通用的金屬紀念幣和收藏用的貴金屬紀念幣。 其中貴金屬紀念幣,即一般人俗稱金銀幣,價格昂貴,發行量極少,國家出於政治、經濟和創匯上考慮, 在銷售上目前主要注意開發國際市場同時,也開始培育、立足國內市場、在全國各地大面積普及開來。
2硬幣
(hardmoney):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匯價堅挺並能自由兌換、幣值穩定、可以作為國際支付手段或流通手段的貨幣。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等。通常情況下,在出口貿易中,應當選擇“硬幣”或具有上浮趨勢的貨幣作為計價貨幣,與軟幣相對應。 [編輯本段]硬幣的分類 硬幣“本職”是充當流通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需要,又派生出一些其他用途硬幣。雖然對硬幣可有不同的分類標准。但從集藏需要出發,按照發行目的進行分類應是最本質和最基本的方法,由此可分為: (一)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主權發行機構按面值投放市場,交換中按面值流通。流通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制成;發行量不限,一般較大;發行年代可以間斷或連續;同一面值同一圖案硬幣有不同發行年代。按其實際使用情況,又可分為“已退出流通”和“正在流通”兩種流通幣。 流通幣本意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流通幣可被收藏,當前對初涉硬幣集藏的幣友來說流通幣收藏還是主體。 當然流通幣的“收藏”價格通常高於甚至遠高於其“流通”價格,所以對這類幣來說,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在日常流通中將品相優美的。面值較小的幣“攢”起來。即以“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是這種辦法受到國別、面值、年代的限制,很難集“全”。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二)收藏幣 這類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它不充當商品交換中的一般等價物,但可作為收藏品(商品)在市場流通。如我國1984年面值10元的熊貓銀幣發行價不是10元而是100多元。面值10元只不過說明它是“幣”而不是“章”。也決不會有人用此幣作為10元流通市使用。 收藏幣一般由貴金屬或普通金屬制造,必須限量發行(幾枚到上百萬枚),而且要公布發行量。收藏幣一般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不能連續發行。 所以,收藏幣雖是硬幣中的一種,但一般只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流通”。廣大公眾從未使用過,從未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 長久以來,紀念幣這一名詞很流行,似乎成了收藏幣的同義語。事實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紀念幣是主權發行機構經過批准(美國需經國會通過),為了紀念某人、某事、某物而特殊發行的硬幣,其目的是借助於硬幣這一“大眾傳媒”來充分發揮其宣傳功能。但是紀念幣可以是流通幣也可以是收藏幣。就其目的而言,流通幣似乎更具有宣傳優勢。如美國1976年美國獨立200周年1/4美元流通紀念幣在實際流通中和常規1/4美元硬幣完全等同,如可用於打投幣電話。而美國1994年世界杯足球賽1/2美元收藏紀念幣發行價即為11.5美元,只有在錢幣商和收藏者手中才能看到此幣,一般美國公眾不了解,也見不到此幣。 誠然,當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收藏幣為紀念幣,但收藏幣的內涵要比紀念幣寬廣。它應該包括:紀念幣、生肖幣、風光幣和各種主題幣(如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各種主題幣似乎很難套用“紀念”這一概念,但屬於收藏幣無疑,即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面值價格出售,一般用貴金屬或普通金屬制造和精制,限量發行並公布發行量,一般每種幣只有一個特定的發行年代。 由於收藏紀念幣發行機構所獲的利潤遠高於流通紀念幣,所以世界各國(特別是某些中小國家)收藏紀念幣的發行已有“濫發”之勢。個別國家一年發行近百種收藏紀念幣。其特點是材質多為貴金屬,大量發行精制幣,總發行量較少,甚至將一些與本國毫無關系的人物事件列為本國紀念幣內容(如利比裡亞發行香港、澳門回歸中國紀念幣)。這些幣在發行國基本不銷售,而是有目的地傾銷到特定地區,以獲取暴利,甚至內外勾結,坐地分利。這種現象已日益為廣大公眾和收藏者所識別,並遭到非議。顯然,如果紀念幣大都成為收藏紀念幣,它的“宣傳教育”作用本職無形大為縮小,不過僅在收藏者中“紀念”而已。 至於本應流通的流通紀念幣實際上大量“沉澱”,並不流通,甚至高價炒賣,應被視為不正常的特殊情況(如我國近期新發行的各種流通紀念幣)。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主權發行機構在發行量控制。收藏交易市場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容忽視的責任與問題。 一句話,紀念幣只是收藏幣的一部分。為了充分發揮硬幣在流通中的宣傳教育作用,應該多發行流通紀念幣,少發行收藏紀念幣。為了滿足廣大收藏者的需要,應該擴大紀念幣以外的各種收藏幣發行。並建議在收藏界中逐步熟悉收藏幣這一名稱,將收藏幣與紀念幣加以區別。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有有意識地將流通硬幣轉變為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