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維吾爾”是維吾族的自稱,是“團結”或“聯合”的意思。歷代史書上的“袁纥”、“韋纥”、“回纥”“回鹘”都是維吾爾族的不同音譯。蒙古汗國以後,回鹘澤稱“畏吾爾”、“畏兀兒”。民國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為“維吾爾”,沿用至今。 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體民族,遍布全疆,大部分居住在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州,天山以北的伊犁地區和其他各地州也都分布有維吾爾族人,據一九九八統計表明,全疆有維吾爾族1600萬人,占總人口的47%,人口居全疆各民族第一。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語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維吾爾文共有36個字母,是從右向左寫的。由於民族之間長期頻繁的交往和學習,新疆許多維吾爾族人兼通漢語和哈薩克語。 維吾爾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人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影響很大。維吾爾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後來“丁零”又被稱為“鐵勒”、“赤勒”或“敕勒”。由於他們使用的車輪高大,又被稱為“高車”。8世紀改回纥為“回鹘”。9世紀中葉,大部分遷到西域,西遷後定居西域的回鹘,既融合了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他們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顧名思義,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