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琵琶是什麼時代出現的正文

琵琶是什麼時代出現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琵琶的分類是撥奏弦樂器。或者就象平時習慣叫法,叫它彈撥樂器。它的歷史非常悠久,被稱為“琵琶”的古中國樂器,至少在秦代就已經存在。“琵琶”二字,是演奏手法的形聲字,上部是“琴”字的頭,把它定義在樂器的范圍;下部是象音的部分:右手向前彈出曰“琵”,向後彈進曰“琶”,是它的基本彈奏手法。凡是用這兩個手法抱在胸前彈奏的樂器,在我國古代的早期都稱之為“琵琶”。
這樣,古時琵琶的音箱就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圓形的,另一類是半梨形的。
圓形音箱的琵琶,相傳在秦末(約公元前217)已經存在,把“鼗鼓”(即手搖鼓)安上弦,就形成了最簡單的撥弦樂器,稱“弦鼗”,後世稱它為秦琵琶。約莫100年後,即公元前105年前後,出現了另一種圓形音箱,加上長柄,上架4根弦,有12個柱(即品),用手撥彈的樂器,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稱為“琵琶”的樂器。相傳漢代公主曾將它帶到西域,故當時又名漢琵琶。晉代的高士阮鹹,以擅長於彈奏這種樂器而著名,所以後人又把它稱為“阮鹹琵琶”,簡稱為“阮”。這就是“阮”的來歷。當然樂器的做法會有不同的變體,月琴和三弦等都可以看作是這一系統的樂器。
半梨形音箱的琵琶,頸部不是一根直桿,而是帶曲線型的“曲頸”,頸上有4個柱(相);按4條弦,用撥****奏。約在紀元350年前後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北方,200年後又傳到南方。隋唐時代大大流行,成為歌舞音樂的主要的樂器。因其頭部向後彎曲,以區別於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故又名“曲頸琵琶”;因為它是從龜茲(的確是在敦煌這一條路上,)傳來,又稱為“龜茲琵琶”。它也有不同的形制,如“五弦琵琶”、“二弦琵琶”(即“忽雷”)、都屬於這一系統。
這類半梨形音箱的“琵琶”大大盛行,到宋代以後,曲頸琵琶就明確地稱為“琵琶”,而直柄圓音箱的“漢琵琶”已經另有恰當的名字,則稱“阮鹹”了。
在隋唐時代,琵琶主要用於歌舞的伴奏,節奏鮮明而比較簡單,用撥****奏。到了宋元時代,因說唱、戲曲的興起,原來4個相位,音域狹窄,不能適合應用。所以到明代,琵琶已發展為4相9品;清初又增加為4相10品;本世紀初又增為12品,音域擴大為3個八度。演奏時古代本是橫彈,這時早已改為豎彈;右手也不用撥子,用手指彈奏,到了30年代,又增加到6相18品。現在已定為6相25品,具備12個半音了。
 

浪漫香榭麗在吳江哪買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