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中出現一條凶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為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裡,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凍頂烏龍茶
據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贊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采制的,就叫做凍頂茶。從此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我國茶類有六大類: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和黑茶類 紅茶特征:紅湯紅葉。
紅茶,以適宜制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
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征。
小種紅茶:開創了中國紅茶的紀元。起源16世紀。最早為武夷山一帶發明的小種紅茶。1610年荷蘭商人第一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今稱之為“正山小種”)。至18世紀中葉,又從小種紅茶演變為工夫紅茶。從19世紀80年代起,我國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治地位。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於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一帶,也稱“桐木關小種”或“星村”小種。政和、但洋、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在小種紅茶中,唯正山小種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產自武夷高山地區,崇安縣星村和桐木關一帶,地處武夷山脈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雲霧燎繞,茶園土質肥沃,茶樹生長繁茂,葉質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質特別優異。
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後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台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制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紅碎茶: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於本世紀的50年代後期。近年來產量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高。紅碎茶的制法分為傳統制法和非傳統制法兩類。傳統紅碎茶:以傳統揉捻機自然產生的紅碎茶滋味濃,但產量較低。非傳統制法的紅碎茶:分為轉子紅碎茶(國外稱洛托凡(rotovane〕紅碎茶);c.t.c紅茶和l.t.p(勞瑞制茶機)紅碎茶。如以c.t.c揉切機生產紅碎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揉切方法。萎雕葉通過兩個不銹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達到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衣顆粒狀。發酵均勻而迅速,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烘干,才能達到湯味濃強鮮的品質特征。以不同機械設備制成的紅碎茶,盡管在其品質上差異懸殊,但其總的品質特征,共分為四個花色。葉茶:傳統紅碎茶的一種花色,條索緊結勻齊,色澤烏潤,內質香氣芬芳,湯色紅亮,滋味醇厚,葉底紅亮多嫩莖;碎茶:外形顆粒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泛棕,內質香氣馥郁,湯色紅艷,滋味濃強鮮爽,葉底紅勻;片茶:外形全部為木耳形的屑片或皺折角片,色澤烏褐,內質香氣尚純,湯色尚紅,滋味尚濃略澀,葉底紅勻;未茶:外形全部為砂粒狀未,色澤烏黑或灰褐,內質湯色深暗,香低味粗澀,葉底暗紅。紅碎茶產區主要是雲南、廣東、海南、廣紅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但、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從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各類紅茶名:祁門功夫;湖紅功夫;滇紅功夫;功夫紅茶;寧紅功夫;宜紅功夫;越紅功夫;川紅功夫;政和功夫;閩紅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
青茶特征:色澤青綠、湯色金黃。 北烏龍(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 廣東烏龍(凰單枞,凰水仙,嶺頭單枞等) 台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烏龍等)
綠茶特征;清湯綠葉。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制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
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
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干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綠茶。
炒青綠茶:由於在干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長炒青精制後稱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貢熙、雨茶、針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征。如:
珍眉:條索細緊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澤綠潤起霜,香氣高鮮,滋味濃爽,湯色、葉底綠微黃明亮;
貢熙:是長炒青中的圓形茶,精制後稱貢熙。外形顆粒近似珠茶,圓葉底尚嫩勻;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離出來的長形茶,現在雨茶大部分從眉茶中獲取,外形條索細短、尚緊,色澤綠勻,香氣純正,滋味尚濃,湯色黃綠,葉底尚嫩勻;
圓炒青:外形顆粒圓緊,因產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為平炒青、泉崗輝白和湧溪火青等。
平炒青:產於浙江嵊縣、新昌、上虞等縣。因歷史上毛茶集中紹興平水鎮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細圓緊結似珍珠,故稱“平水珠茶”或稱平綠,毛茶則稱平炒青;
扁炒青:因產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為龍井、旗槍、大方三種。
龍井:產於杭州市西湖區,又稱西湖龍井。鮮葉采摘細嫩,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特別精細,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征。
旗槍:產於杭州龍井茶區四周及毗鄰的余杭、富陽、肖山等縣。
大方:產於安徽省歙縣和浙江臨安、淳安毗鄰地區,以歙縣老竹大方最為著名。
在炒青綠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稱為特種炒青綠茶,為了保持葉形完整,最後工序常進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信陽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雲霧等等。在此只簡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產於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質最佳。外形條索纖細、勻整,卷曲似螺,白毫顯露,色澤銀綠隱翠光潤;內質清香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清鮮回甜;葉底幼嫩柔勻明亮。金獎惠明:產於浙江雲和縣。曾於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而得名,外形條索細緊勻整,苗秀有峰毫,色澤綠潤;內質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烘青綠茶: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再加工精制後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烘青名茶品質特優。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條形烘青,全國主要產茶區都有生產;尖形、片形茶主要產於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種烘青,主要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黃山毛峰:產於安徽軟縣黃山。外形細嫩稍卷曲,芽肥壯、勻整,有鋒毫,形似“雀舌”,色澤金黃油潤,俗稱象牙色,香氣清鮮高長,湯色杏黃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鮮爽回甘,葉底芽葉成朵,厚實鮮艷。
曬青綠茶:是用日光進行曬於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少量生產。曬青綠茶以雲南大葉種的品質最好,稱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質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蒸青綠茶: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國則自明代起即改為鍋炒殺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的品質特征,但香氣較悶帶青氣,澀味也較重,不及鍋炒殺青綠茶那樣鮮爽。由於對外貿易的需要,我國從80年代中期以來,也生產少量蒸青綠茶。主要品種有恩施玉露,產於湖北恩施;中國煎茶,產於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於收藏,可以看作是廣義上的綠茶加工的開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並不斷完善。
綠茶為我國產量最大的茶類,產區分布於各產茶省、市、自治區。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產量最高,質量最優,是我國綠茶生產的主要基地。在國際市場上,我國綠茶占國際貿易量的70%以上。行銷區遍及北非、西非各國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際市場上綠茶銷量占內銷總量的1/3以上。同時,綠茶又是生產花茶的主要原料。
各類綠茶名:西湖龍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顧渚紫茶;午子仙毫;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平水珠茶;寶洪茶;上饒白眉;徑山茶;峨眉竹葉青;南安石亭綠;仰天雪綠;蒙頂茶;湧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綠茶;永川秀芽;休寧松蘿;恩施玉露;都勻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崗輝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綠雪;天尊貢芽;灘茶;雙龍銀針;太平猴魁;源茗茶;峽州碧峰;秦巴霧毫;開化龍須;廬山雲霧;安化松針;日鑄雪芽;紫陽毛尖;江山綠牡丹;六安瓜片;高橋銀峰;雲峰與蟠毫;漢水銀梭;雲南白毫;遵義毛峰;九華毛峰;五蓋山米茶;井崗翠綠;韶峰;古勞茶;舒城蘭花;州碧雲;小布巖茶;華頂雲霧;南山白毛芽;天柱劍毫;黃竹白毫;麻姑茶;車雲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黃檗茶;雙橋毛尖;覃塘毛尖;東湖銀毫;江華毛尖;龍舞茶;龜山巖綠;無錫毫茶;桂東玲珑茶;天目青頂;新江羽絨茶;金水翠峰;金壇雀舌;古丈毛尖;雙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