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恆山的北岳殿就是懸空寺嗎?正文

恆山的北岳殿就是懸空寺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北岳恆山
恆山位於渾源城外正南方向。為我國五大名岳之一,又是道教聖地。早在西漢初年就有營建。歷代均有修飾。到明、清,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集群,人稱“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
恆山左右分峙著兩座主峰:東壁,是穿雲摩天的天峰嶺;西壁,是峻峭巍峨的翠屏山。
越過小橋流水,攀上石壁棧道,拾級而上。進入山門後,爬懸梯,鑽石窟,繞長廊,寺中又是一番天地。原來,懸空寺不僅奇在懸空,而且殿回樓轉,一步一景,建造奇特。全寺大小40處殿廟樓閣,高低錯落,對稱中有變化;轉折升降,分散中有連絡。更兼寺中銅澆、鐵鑄、石雕、泥塑的78尊神像,神態自然,栩栩如生。
最高層有三教殿。在此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同堂共室。這是佛、道、儒三教合作建寺的產物。
翠屏山是恆山兩座主峰之一。它和天峰嶺一樣,都屬孤山式斷層山。那分峙疊出的山峰,一層斷崖,一層綠帶,煞是好看。山路兩側,怪石嶙峋。窺翠屏一斑,知恆山全貌。
翠屏山下就是金龍峽腹地,兩側溝壁陡直,峽底流水奔瀉,谷幽峽深,十分險要。
天峰嶺是恆山的另一座主峰。山下有一座小山莊。據說,秦始皇當年復游海上至琅琊,歸途中取路恆山到過這裡,得名秦止嶺。後來,此地修起接官亭,成為道士們迎接皇帝遣臣和地方官吏的地方,又改稱停旨嶺。
過了停旨嶺,就是”十裡步雲路”。步步登高,可見右前方一壁凌室秀峰上“恆宗”兩個赫然醒目的大字。這兩個筆力雄渾、镌刻遒勁、高達14米的大字,是明朝人造筆。它俨然成為恆山山門的巨匾,使游人肅然起敬,整襟恭行。
過了大字嶺,便可見到4株高達數丈的迎客松,偉岸挺拔,分列在步雲山路的兩旁,像在彬彬有禮地恭候遠到的客人。這是恆山的元老松,它們的種植年代據說在七、八百年前的唐末宋初。傳說,那時的恆山,一裡一亭,一步一松。然而,恆山經歷了無數的天災人禍,停旨嶺上古松已所剩無兒。正因為它們迷人的奇特儀態,也因為它們罕見的長壽高齡,人們爭相和它們攝影留念。
由迎客松向上,山勢驟見陡峭。山的半途有一處曲徑彎道,為虎風口。左手是直瀉的深谷,右手是高聳的削壁,其勢回環曲折。風從東南來,以口為納;風從西北來,以口為出。大風不息,聲如虎嘯,即使是盛夏酷暑,也是涼風嗖嗖。這裡是著名的果老嶺。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恆山修行成仙的。他騎著一頭日行萬裡的白驢,巡天度世。每每經過這裡,苦於坡陡路滑,徒步牽驢跋涉,留下了許多人畜印痕和斑斑血跡。
順著果老嶺,指點著那許多似人腳、似驢蹄的石子,想象著張果老倒騎白驢入山的姿勢,不覺便進入了一個風景秀麗的世界。路南,山花爛漫,棘刺雜陳的深谷,叫紫芝峪,是百藥荟萃的寶地。知名的中草藥就有100多種,尤以黃芪為最,被稱為“北芪”。路北,松屏柏障,凌雲欲傾的翠崖叫飛石峰,那莽莽蒼蒼的氣勢,宛若一幅濃抹重彩的水墨山河圖。峰下有碧霞宮,它北依凌雲閣,斗姆官,南接山神廟、瘡神祠,東鄰純陽宮、太乙廟,是恆山僅次於主廟規模的古建築中心。
出了碧霞官,沿飛石峰回首向東,又進入一個松柏掩映的幽靜所在。這就是有名的飛石窟。沿著曲徑,進入這天然大石窟,窟內東龛,是始建於北魏的北岳寢官和後土夫人廟。寢官南耳殿中,據說有一長達數百裡,“進可入仙境,出能回人間”的山洞,叫還元洞。窟內南龛,是一座綠瓦紅柱的玲珑小亭--梳妝樓。傳說,住在寢宮的北岳大帝夫人每天清晨都要到這裡來對鏡梳理她美麗的長發。
與飛石窟相毗鄰的是夕陽巖,巖面西壁立,孤屏如削,夕陽返照,雲成紫霧,缭繞巖前,猶如帷幕,蔚為壯觀。離開夕陽巖,折向西行,在青龍殿東南有潛龍泉。傳說龍泉雲生就要下雨。在刻有“潛龍泉”的小亭下,並列二井,其一水味苦澀,是苦井;而相距不過1米的一眼井,水如甘露,是甜井,這又是多麼奇妙的現象啊。據說,恆山上的人們都飲用這口甜井水,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恆山廟會,三四萬游人接踵來飲水。這眼深不過數尺的甜水井卻取之下盡,用之不竭。
恆宗大殿是北岳主廟。這座依傍在半山削壁上的大殿,是恆山主峰現存的20座寺廟中規模最大的。始建於北魏大武年間(424~451年),後經歷代修葺,到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年)才改為寢宮。大殿腳下是一座崇高的山門。山門兩側有青龍、白虎二殿。跨進山門,劈面便是坡度為60度的103層石階。舉目仰望,石階漫漫,殿身巍巍:上方峭壁上,一株古松凌空倒掛,九曲盤亘,氣勢宏大。登上石階,進入大殿,正中神龛裡端然高坐著的是頭戴天平冠,身披朱绫袍的北岳大帝。神座上方,懸掛著康熙皇帝手書的御匾:“化垂悠久”。殿內香煙缭繞,鐘磐幽鳴,給人清靜超脫之感。步出大殿,殿前有數十面石碑、牌匾,其中,元代鐵鑄菱形“雲牌”,為人們一致稱道,堪為恆山文物之珍。
由恆宗大殿到峰頂,有東西二路可通。東路平緩,西徑陡峭。恆山最高處的古建築是會仙府。會仙府位於一個形如彎月的石窟,內塑上、中、下八洞神仙以及福、祿、壽三星。府外東西兩側懸崖,布滿了宋、遼、金、元、明、清歷代名人稱頌恆山的摩崖石刻,各體書法,紛呈異采,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
由會仙府起,山勢越來越陡峭,山路越來越崎岖,由此可登上恆山之巅--海拔兩千多米的天峰嶺絕頂。
 

虞文萱丹參瘦身湯在哈爾濱有賣的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