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病症都會使人發燒。發熱是人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防御反應,是患病時所要表現的症狀,其原因可能是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的結果,也可以是組織損傷、炎症、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惡性病,腫瘤的繼發性後果。有時女性在經期或排卵期也會發低熱。正常人的體溫一般為攝氏37℃(華氏98.6。f)左右,但各個部位的溫度也不相同,其中以內髒的溫度最高,頭部次之,而皮膚和四肢末端最低。體溫在1日內也會發生一定的波動,如在清晨2~6時體溫最低,上午7~9時逐漸上升,下午4~7時最高,繼而下降,晝夜的溫差不會超過1℃。體溫在性別、年齡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於男性;新生兒略高於兒童;青年人略高於老年人,而以老年人的體溫最低。此外,體溫也受到活動、氣候、精神、進食等因素的影響。在生命活動中,人體不斷地進行氧化代謝,不斷的產熱;同時體熱也通過散熱途徑(皮膚、血管、汗腺)散發到外界環境中,產熱和散熱平衡使體溫在1天內保持相對地恆定。 我們知道,人通過食物攝取熱量,通過出汗等方法排洩熱量,使人的體溫始終保持在370c左右。當人生病的時候,一些病毒細菌侵入人的身體,散發毒素,刺激了管理體溫的神經,使它錯誤地發出了增溫的命令。同時,皮膚血管收縮,汗毛孔關閉,體內多余的熱量排不出去,於是人就發燒了。 這固熱與天氣熱散熱困難有一定關系,但主要還是與夏季一些病毒流行有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