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水壩的利與弊 ——水壩:大開發與大環保的雙向扣問! 對水壩的需求,是對能源渴求的結果。經濟的高速發展,使電力供應陡然變得緊張起來,在日益嚴重的環保壓力面前,如何尋求清潔、持久而且高效的能源,成為21世紀世界范圍內面臨的難題。在歐美發達國家,核電逐漸占據上風,而在發展中國家,水壩建設則方興未艾。 水壩帶來的益處: 首先水壩可以提供電力,中國的三峽水庫預計能產生的電力相當於18個核電站的發電量;在挪威,超過98%的能源來自水力,使挪威人長期從中獲益。 其次,水壩還可以為灌溉、飲水、防洪、通航等提供便利。 雖然水壩有著不少好處但水壩也有著不少問題。 一旦建立了水壩便會破壞水資源分布。在印度西奧裡薩邦的伯蘭格區,過去許多村子都有數十個水塘。但修建水壩後,80%的水塘都不存在了,這影響著該地區糧食的減產。只有那些保留了傳統的蓄水方式、保護了森林的村莊,才經受住了連年災害的考驗。 水壩建立之後還會改變降雨規律:希拉庫德大壩水庫改變了當地的降雨規律,因此被認為干旱是由水庫引起的,因為水庫的一邊雨量過多,而另一邊卻沒有雨水。所以水庫給一個地區帶來了繁榮,卻給另一個地區帶來了貧窮;給一個地區增添了綠色,卻剝奪了另一個地區的生機。 不僅如此,水壩還會毀滅生物棲息地。贊比西三角洲地區是一個面積達到1.8萬平方公裡的巨大洪泛區。但過去一個世紀來,那個地區已沒有洪水泛濫了,尤其是在贊比西河上修建了卡合拉巴薩這樣的水壩之後。隨著洪水的消失,濕地的承載力日益下降,無法養育過去在此棲息的大量水牛了。所以現在可以看到,三角洲上許多過去通往平原的河道已經長滿了植被,河道裡幾乎沒有水,洪水斷流是三角洲現在面臨干涸的主要原因。 水壩的建立還會毀滅人類在洪泛區的生存條件。過去兩三年發一次洪水,人們就都離開洪泛區搬到高處去住,等洪水退了之後,再返回到洪泛區繼續日常的生活。但是修建水壩後,這種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科學家們認為:每年的洪水泛濫不僅能使贊比西下游的數十萬人受益,而且還能在三角洲中恢復對許多瀕危物種來說極為重要的棲息地,挽救岸邊岌岌可危的紅樹林。 對水壩的危害,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修建水壩應盡量避免造成大量的移民搬遷。 2.修建魚梯,以保護魚類的回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