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脂肪,如果把他作為主食,每天吃一頓土豆,對減去多於脂肪是有效的 吃清燒的土豆不會胖的,但吃油炸的土豆很容易胖的 都說土豆吃了容易胖。可是,來自美國的最新研究卻表明:土豆不但不會讓你發胖,還能幫你減肥呢!
明星吃土豆減肥
如何吃土豆能減肥呢?讓們來看看韓國明星嚴貞花的土豆減肥法吧。
嚴貞花是特別愛吃的類型,絕對無法忍受饑餓的感覺。嚴貞花保持彈性身材的秘訣就是土豆,她經常攜帶煮熟的土豆當正餐。控制飲食時,嚴貞花一頓餐會吃兩個中號土豆,同時喝大量的水。
土豆是含有大量無機質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像嚴貞花這樣用水配合土豆減肥,可以很快產生飽腹感,而且土豆中的甜味物質也會讓人的味蕾感到滿足,是比較簡單易行的方法。
土豆減肥法重點:
土豆做主食而不是做菜品來食用。可以吃煮土豆、做土豆條或煎土豆餅,每日堅持一餐只吃土豆,長期下去對預防營養過剩或減去多余的脂肪很有效。
土豆是減肥食品家族中的佼佼者
在減肥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女士們最愛問的問題就是:吃什麼減肥?而一貫支持減肥大業的們,也在不停地搜羅著最新的減肥食品。這一回,們推出了你意想不到的減肥食品家族新秀:土豆。
土豆能減肥嗎?也許你第一個反應是不相信。富含澱粉的土豆應該是減肥大業的敵人才對啊。其實,土豆脂肪含量少,熱量低,含有豐富的減肥明星元素膳食纖維,是減肥食品家族中的佼佼者。
減肥亮點1:膳食纖維
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數據,一個148克(近三兩)重的帶皮馬鈴薯含有3克膳食纖維,這個數量能夠滿足人們日需求量的12%,這樣的含量接近了蘋果中膳食纖維的含量。因此,土豆擁有“地下蘋果”的美稱。膳食纖維之所以被稱為減肥的明星元素,是因為膳食纖維能幫助人體更好地消化吸收,還能使人有飽腹感,減少攝入過量的食物。此外,多項健康研究也顯示,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罹患結腸癌和心髒病的風險。
減肥亮點2:脂肪含量少,熱量低
土豆中只含有0.1%的脂肪,這是所有充饑類食物望塵莫及的。每148克馬鈴薯產生的熱量僅為100個卡路裡。與進食其他食品相比,每天多吃土豆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入,幫助代謝多余脂肪。
減肥亮點3:營養豐富的健康減肥食品
除了能幫助你減肥之外,土豆還能給你提供人體需要的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一個148克重的馬鈴薯可提供人體維生素c日需求的45%以及b6日需求的10%。由於生長在土壤中,馬鈴薯自然富含礦物質,能夠提供人體日所需鉀元素的21%以及磷元素的6%。甚至有美國的營養專家說,每餐只要吃全脂奶和馬鈴薯,便可得到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
減肥亮點4:充饑
們為什麼會胖?因為饑餓感在促使們不斷地吃。土豆中含有的膳食纖維能讓們有飽足感;而碳水化合物還能給們提供能量來源。 土豆的學名 土豆的學名是馬鈴薯,“土豆”是方言說法,個別地區叫洋芋,英文為potato,在法國,土豆被稱為“地下蘋果”。 [編輯本段]土豆的概述 土豆(馬鈴薯)是茄科茄屬植物,多年生草本,但作一年生或一年兩季栽培。地下塊莖呈圓、卵、橢圓形等,有芽眼,皮紅、黃、白或紫色。地上莖呈稜形,有毛。奇數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花白、紅或紫色。漿果球形,綠或紫褐色。種子腎形,黃色。多用塊莖繁殖。性喜冷涼高燥,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但以疏松肥沃的砂質土為佳。在中國各地,馬鈴薯的稱呼又有不同,東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藥蛋、魯西南一帶稱地豆子、西北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廣東及香港稱之為薯仔。甘肅定西盛產土豆,當地人多稱“洋芋”,是當地的主食之一。2006年4月上旬甘肅定西當地政府向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委員會提出申請,命名該縣為“中國馬鈴薯之鄉”。4月6日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兼中國特產報社社長劉真、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翔等一行5人來定西縣實地考察論證後,報請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專業委員會審定,同意命名定西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馬鈴薯是目前世界上除了谷物以外,用作人類主食的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食用其地下塊莖。在全世界廣泛種植,並被培養出了數千個品種。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但對氣候要求涼、冷、燥,在濕熱地區雖然也能生長,不過一代以後品種就會退化,需要經常從寒冷地區引進新的馬鈴薯種。 [編輯本段]土豆的歷史 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 當代英國農學家霍克斯(p.m.hawkes)在其《馬鈴薯的改良科學基礎·歷史》中說,馬鈴薯約十七世紀傳入印度,引至中國還稍早些。從上文內容可以確定馬鈴薯引種至中土的時間並不晚於歐洲。日本的土豆是荷蘭人於1598年帶至長崎港,我國土豆的引種時間決不會遲於日本甚至歐洲的一些國家。 馬鈴薯原產安第斯山區和智利沿海山地,當地印第安人將其作為主要食物。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引種到歐洲,1565年馬鈴薯才引到英國愛爾蘭,1785年被藥劑師法爾孟契引入法國。它很長階段都作為奇花異草觀賞,甚至因為法國王後將其花朵戴在頭上做裝飾而使得當時的法國將其作為時髦高貴的象征。 第一個吃土豆的人 在瑞典的哥德堡,市中心的一個小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青銅塑像;這是哥德堡的一處名勝,俗稱吃土豆者的塑像。就象美國人被稱為山姆大叔一樣,這是一個典型的斯文遜(瑞典人)。他神情淡然,骨骼粗大,腼腆,下巴上有一道很的溝壑。雖然一身貴族裝扮,但是象土豆一樣沉靜,內向,沉穩。他就是約拿斯·阿爾斯特魯瑪,著名的吃土豆者。 [編輯本段]土豆簡介 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又稱馬鈴薯、洋芋、山藥蛋、薯仔(廣東、港澳地區的慣稱)、地豆子、地蛋(山東人的慣稱)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有的學者認為土豆共有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土豆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土豆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土豆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 [編輯本段]土豆的產地及生產 世界土豆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土豆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 甘肅定西盛產土豆,當地人多稱“洋芋”,是當地的主食之一。2006年4月上旬甘肅定西當地政府向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委員會提出申請,命名該縣為“中國馬鈴薯之鄉”。4月6日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兼中國特產報社社長劉真、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翔等一行5人來定西縣實地考察論證後,報請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專業委員會審定,同意命名定西為“中國馬鈴薯之鄉”。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是全國重點馬鈴薯(土豆)培育基地與出口基地,中國薯菜之鄉,京津薯菜供應基地。這裡的土豆品種多,薯質好,主要供應北京,另則是經天津港出口日本,韓國。 山東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有323個品種,動物有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土豆種植基地。普通栽培種土豆由塊莖繁殖生長,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50~80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世界各地馬鈴薯的栽培技術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土豆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蛴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土豆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土豆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 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土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土豆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除此而外,土豆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土豆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土豆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土豆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土豆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薯的加工食品,如法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蛋卷等,為數達100多種。土豆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土豆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山藥蛋,是世界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稻、麥和玉米。在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4500萬畝,居世界第一位。馬鈴薯在全國各省(市)均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更廣泛。四川是馬鈴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50萬畝(含春、秋兩季,不包括重慶市),其大面積畝產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馬鈴薯營養全面,價值高,耐貯且貯存時間長,是農村人民改善食品結構,居民進行保健的好食品。近年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間套、秋冬作和復種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業已成為四川省日益重要的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等重要的作物。 第一節馬鈴薯生長與環境條件的關系 一、溫度 馬鈴薯生長發育需要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年平均氣溫5度-10度,最高平均氣溫24度左右。我國的西南山區、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區,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不過馬鈴薯栽種經過多年的人工選擇,已有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類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但畢竟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在生物學上對溫度的反應有其自然特性,所以,栽培馬鈴薯時,了解這些情況非常重要。 1、植株對溫度的反應 播種的馬鈴薯塊莖在地面下10厘米深的土溫達7度~8度,幼芽即可生長,10度~20度時幼芽茁壯成長並很快出土。播種早的馬鈴薯出苗後常遇到晚霜,一般氣溫降至-0.8度時幼苗即受冷害。氣溫降到-2度時幼苗受凍害,部分莖葉枯死、變黑,但在氣溫回升後還能從節部發出新的莖葉,繼續生長。植株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1度左右,於42度高溫下,莖葉停止生長,氣溫在-1.5時,莖部受凍害,-3度時莖葉全部枯死。開花最適溫度為15度到17度,低於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