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度或高於38度則不開花。開花期到-0.5度低溫則花朵受害,-1度使花朵致死。當然,因品種的抗寒性不同,對溫度的反應也有差異。但在了解馬鈴薯植株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後,對加強田間的管理,保證馬鈴薯獲得高產,具有生要意義。 2、塊莖對溫度的反應 馬鈴薯塊莖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為17度到19度,溫度低於2度和高於29度時,塊莖停止生長。在生產實踐中常遇到兩種塊莖生長反常現象。 第一種現象是播種快莖上的幼芽變成了塊莖,也稱悶生薯或夢生薯。這種現象是由於播種前塊莖貯藏條件不好,窖溫偏高。窖溫在4度以上,塊莖休眠期過後即開始發芽。有的窖溫在10度以上,塊莖上芽子長得很長,把塊莖生芽去掉後播種,塊莖內養分向幼芽動轉移時遇到低溫,幼芽沒有生長條件,所以又把養分貯藏起來形成了新的小塊莖。如果播種時塊莖不發芽或只是開始萌芽而不生長,待溫度升高後才正常生長,這樣就不會產生塊莖。 第二種現象是在塊莖遇到長時間高溫時即停止生長,待澆水降雨後土壤溫度下降,塊莖又開始生長,即二次生長。在這種條件下有的塊莖像啞鈴,有的像念珠狀,出現多種畸形。當然,這種現象與品種是否耐高溫有很大關系。對高溫敏感的品種遇到干旱缺水,土壤溫度升高時,二次生長塊莖特別多,而耐高溫品種可不出現或很少出現地面變成枝條,這就會嚴重影響產量或降低塊莖品質。對這類品種要及時灌溉降低土溫。 二、水分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馬鈴薯的需水量與環境條件的關系密切而復雜。特別是與馬鈴薯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植株所處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施用的肥料種類與數量以及田間管理、種植的品種等,都有很大關系。研究結果表明、馬鈴薯植株每制造1公斤干物質約消耗水708升。在壤土上種植馬鈴薯時,生產1公斤干物質最低需水666升,最高1068升,而在沙質土壤種植馬鈴薯的需水量1046~1228升。一般每畝生產2000公斤塊莖,按地上部和地下部重量1:1和干物重20%計算,每畝需水量為280噸左右。馬鈴薯生長過程需水量最多的時期是孕蕾至花期,盛花期莖葉的生長量達到了最高峰。這段時間水分不足,會影響植株發育及產量。從開花到莖葉停止生長,這一段時間內城莖增長量最大,植株對水分需要量也很大,如果水分不足會妨礙養分向塊莖中輸送。 另一方面,馬鈴薯生長所需要的無機元素都必須溶解於水後,才能全部吸收。如果土壤中缺水,營養物質再多,植物也無法利用。同樣,植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一刻也離不開水,如水分不足,僅影響養分的制造和運轉,而且會造成莖葉萎蔫,塊莖減產。所以,經常保持土壤有足夠的水分是馬鈴薯高產的重要條件。通常土壤水分保持在60%-80%比較合適。土壤水分超過80%對植株生長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後期土壤水分過多或積水超過24小時,塊莖易腐爛。積水超過30小時塊莖大量腐爛,超過42小時後將全部爛掉。因此,在低窪地種植馬鈴薯要注意排水和實行高壟栽培。 三、土壤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的范圍較廣,最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是輕質壤土。因為塊莖在土壤中生長,有足夠的空氣,呼吸作用才能順利進行。輕質壤土較肥沃又不粘重,透氣性良好,不但對塊莖和根系生長有利,而且還有增加澱粉含量的作用。用這類土壤種植馬鈴薯,一般發芽快,出苗整齊,生長的塊莖表皮光滑,薯形正常,而且便於收獲。 粘重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最好作高壟栽培。這類土壤通氣性差,平栽或小壟栽培,常因排水不暢造成後期爛薯。土壤粘重易板結,常使塊莖生長變形或塊莖形不規則。但這類土壤只要排水通暢,其土壤保水、保肥力強,種植馬鈴薯往往產量很高。對這類土壤的管理,掌握中耕、除草和培土的墒情非常重要,一旦土壤板結變硬,田間管理很不方便,尤其培土困難,如塊莖外露會影響品質。這類土壤生產的馬鈴薯塊莖澱粉含量一般偏低。 沙性大的土壤種植馬鈴薯應特別注意增施肥料。因這類土壤保水、保肥力最差。種植時應適當深播,因一旦雨水稍大把沙土沖走,很易露出匍匐莖和塊莖,不利於馬鈴薯生長,反而增加管理上的因難。沙土中生長的馬鈴薯,塊莖特別整潔,表皮光滑,薯形正常,澱粉含量高,易於收獲。 馬鈴薯是較喜酸性土壤的作物,土壤氫離子濃度100~1580納摩/升(ph4.8~7.0)馬鈴薯生長都比較正常。氫離子濃度為897.1~2305.2納摩/升(ph5.64~6.05)時有增加塊莖澱粉含量的趨勢,但氫離子濃度在15850納摩/升以上(ph4.8以下)土壤接近強酸時則植株葉色變淡呈現早衰、減產;氫離子濃度在100納摩/升以下(ph7.0)以上時則絕大部分不耐鹼的品種產量大幅度下降;土壤氫離子濃度為15.58納摩/升以下(ph7.8以上)不適於種植馬鈴薯。在這類土壤上種植馬鈴薯不僅產量低而且不耐鹼的品種在播種後塊莖的芽不能生長甚至死亡。 另外石灰質含量高的土壤種植馬鈴薯,容易發生瘡痂病。因這類土壤中放線菌特別活躍,常使馬鈴薯塊莖表皮愛嚴重損害。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應選用抗病品種和施用酸性肥料。 四、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糧食。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肥料不足或生長期間出現饑餓狀態,就不可能高產。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要肥料較多。肥料充足時植株可達到最高生長量,相應塊莖產量也最高。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要肥量最多,其次是氮肥,需要磷肥較少。 1、氮肥 氮肥對馬鈴薯植株莖的伸長和葉面積增大有重要作用。適當施用氮肥能促進馬鈴薯枝葉繁茂、葉色濃綠,有利於光合作用和養分的積累對提高塊莖產量和蛋白質會計師有很大作用。氮肥雖是馬鈴薯健康生長和取得高產的重要肥料但是施用過量就會引起植株徒長以致結薯延遲,影響產量。況且枝葉徒長還易受病害侵襲,會造成更大的產量損失。相反,如氮肥不足,則馬鈴薯植株生長不良,莖稈矮,葉片小葉色淡綠或灰綠分枝少,花期早,植株下部葉征早枯等,最後因植株生長勢弱,產量很低。早期發現植株缺氮及時追肥,可以變低產為高產。實踐證明氮肥施用過多比氮肥不足更難控制。因功苗期發現氮肥不足,可追施氮肥加以補充,而發現氮肥過多除控制灌水外,其他方法很難收效。而控制灌水常常造成莖葉凋萎,影響正常生長。因此,施有氮肥注意適量,沒有把握時,寧可苗期追施不可基肥過量。 2、磷肥 磷肥雖然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較少,但卻是植株健康發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肥料。特別是磷肥能促進馬鈴薯根發育,所以是非常重要的肥料。磷肥充幼苗發育健壯,還有促進早熟、增進塊莖品質和提高耐貯性的作用。 磷肥不足時馬鈴薯植株生長發育緩慢,莖稈矮小葉面積小,光合作用差生長勢弱。缺磷時塊莖外表沒有特殊症狀切開後薯肉常出現褐色銹斑。隨著缺磷程度的增重,銹斑相應地擴大,蒸煮時薯肉銹斑處脆而不軟嚴重影響品質。 3、鉀肥 鉀元素是馬鈴薯苗期生長發育的重要元素。鉀肥充足植株生長健壯,莖稈堅實,葉片增厚,組織致密,抗病力強。鉀元素還對促進光合作用和澱粉形成有重要作用,鉀肥往往使成熟期有所延長,但塊莖大,產量高。 缺鉀時馬鈴薯植株節間縮短,發育延遲,葉片變小,在後期葉片出現古銅色病斑,葉片向下彎曲,植株下部葉片早枯,根系不發達,匍匐莖縮短,塊莖小,產量低,品質差,蒸煮時薯肉易呈灰黑色。 此外,馬鈴薯還需要鈣、鎂、硫、鋅、钼、鐵、錳等微量元素,缺少這些元素時,也可引起病症,降低產量。但絕大部分土壤中這些元素並不缺乏,所以不一般不需施。 五、光照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在生長期間日照時間長,光照強度大, 有利於光合作用。栽培的馬鈴薯品種,基本上都是長日照類型的。光照充足時枝葉繁茂,生長健壯,容易開花結果,塊莖大產量高特別在高原與高緯度地區,光照強、溫差大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和養分積累,一般都能獲得高產量。相反,在樹陰下或與玉米等作物間套作時,如間隔距離小共生時間長,玉米遮光,而植株較矮的馬鈴薯光照不足,養分積累少,莖葉嫩弱,不開花、塊莖小,產量低。就是馬鈴薯單作的條件下,如用植株高大的品種,密度大、株行距小時,也常出現互相擁擠,下部枝葉交錯,通風、透光差,也會影響光合作用和產量。 光照可明顯地抑制塊莖上芽生長。窖內貯藏的塊莖在不見光的條件下能過休眠期後由於窖溫高,而長出又白又長的芽子,如把萌芽的塊莖放在散射光下,即使在15度~18度的溫度下,芽子長得也很慢,我國南方架藏種薯(芋)和北方播種前催芽,都是利用這一點來抑制芽子的過度生長。而且在散射光下對種薯催大芽,是一項重要的增產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專家提醒:吃土豆時一定要削皮。 注:土豆源產地為的的喀喀湖。 [編輯本段]土豆的種植 世界各地土豆的栽培技術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蛴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馬鈴薯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開花和塊莖形成期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時期,如遇干旱,每畝每次灌水15~20噸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關鍵技術措施。 馬鈴薯一般在畝產1330~1650千克的情況下約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鉀9.3~15.3千克。馬鈴薯雖能適應多種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機質的(ph5.5~6.0)黑土最為理想。密度每畝保苗不能少於4000株。 從美國引進的大西洋土豆,產量高,品質佳,收益顯著。其種植技術是: 1.播前准備深翻土地24~25厘米,再整平。若播前墒情不足,應提前10天灌水補墒。 2.肥料配制提前20天左右按每畝300~500千克廄肥均勻加入25~50千克碳酸氫铵在向陽處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後混勻,深翻土地時施入並翻入土壤。 3.種薯播前處理 ①消毒。每畝用種120千克,原種用瑞毒霉400~500倍液噴濕。 ②切塊。將每個種薯切成8塊以上。因其頂端優勢,盡量在頂端有芽眼處多切塊,然後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種5分鐘或加水75千克噴灑種塊. ③催芽。將薯塊平放在適墒淨土上,使薯芽向上,上鋪2厘米土再平放一層種薯,反復3層~4層後再上鋪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陽處,用農膜蓋嚴,15天後即可播種。 上述工作一般應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溫度超過25℃,塊莖則停止生長,秧蔓則生長旺盛,所以必須有90~100天的適宜生長期,播種不宜推遲。 4.播種要求按行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開溝向一邊翻土,溝深6~8厘米,放種薯時使薯芽向上,然後覆土起壟高10~15厘米。壓實後覆上地膜,在芽頂膜後,破膜覆土。 5.田間管理當苗長3~5片葉時注意防治蚜蟲。顯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一般施瑞毒霉500倍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