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phyllanthusurinaria)又名葉下珠,是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具有清肝明目、通經解毒之功效。珍珠草是大戟科,油柑屬植物,而全球油柑屬植物約有600余種之多。珍珠草對b型肝炎的療效為世界衛生組織在韓國大丘市成立的肝炎研究中心主持人鄭泰浩博士所發現,療效已經臨床證實。珍珠草(phyllanthusurinaria)為記載於固有典籍之中藥方劑,依據本草綱目拾遺篇的記載,珍珠草治小兒百病,及諸疳瘦弱眼欲盲,皆效。珍珠草數百年來用於保肝及治療肝病,中外文獻有許多記載。1980年代鄭泰浩博士因多年研究韓國藥草對b型肝炎的治療特性,很快的他便將注意力集中在韓國珍珠草,並發現珍珠草在韓國用於治療肝病已有好幾個世紀,也有被用來當作食用蔬菜的歷史記錄,隨後即開始一連串毒理測試和動物實驗,證明了韓國的珍珠草對人體是無害的,不久活體外(invitro)研究中證明了它對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特性,也因此開始珍珠草在b型肝炎治療上的研究工作。從傳統經驗可知珍珠草供人食用是安全的,1991年鄭博士開始進行人體慢性b型肝炎帶原者治療,並確定珍珠草抗病毒的特性,因為它降低了血液中hbv-dna(肝炎病毒dna)的含量。1994年鄭博士開始與美國康乃爾大學dr.b.tennant合作,鄭博士的研究小組在美國委托以美洲土撥鼠進行了韓國珍珠草的抗病毒研究(美洲土撥鼠woodchuck的肝髒是公認最接近人類肝髒,也是最適合研究b型肝炎的動物模型),其結果相當令人振奮與鼓舞,也使韓國錦禧決定進一步正式在韓國進行毒性研究及更進一步的臨床評估。韓國錦禧公司成立不久後,30位慢性b型肝炎患者於實驗室的人體試驗已完成,鄭博士有關於真珠草的早期著作及這項試驗結果均是慶北(kyungpook)大學醫學雜志發表論文的主題,並於1998年12月3日在東京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病毒肝炎的預防與控制」會議中提出並也受到who當局的正面肯定。珍珠草〈phyllanthusmyrtifolius,moon.〉,又名珠仔草,為大戟科葉下珠屬,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高約十至四十公分,葉互生,看似復葉,葉腋開出小的單性花雌雄同株〉而小小的果實則排在葉底下,故名。在台灣郊區山野,空地均有其芳蹤。珍珠草為民間廣泛使用的草藥,用於治小兒疳積、腸炎、肝炎等。乙型肝炎被認系高傳染性、高惡變率〈肝硬化及肝癌〉、難以根治的頑疾。「世界衛生組織〈who〉」設於韓國的「肝炎控制及治療中心」向來對肝炎研究不遺余力,而該負責人鄭泰浩博士,自五百多種珍珠草中選出一些特殊品種,經長期實驗證明,可有效治療乙型肝炎,且不具啥毒性,遂被引進國內使用。所以這種看起來就如同雜草的植物,竟然以小兵立大功,實在令人感到意外。雖不具毒性,但性寒,對某些人而言,不宜大量或長期服用。對於肝炎,預防重於治療,注重衛生、避免不必要的血液及體液接觸,方始根本之道。 屬中藥材 別名:珠仔草、假油甘(潮汕)、龍珠草、企枝葉下珠(潮安、潮州)、油甘草(普寧、蹬海)、小裡草(揭陽、普寧)、合羞草、五時合(揭陽)、田油甘、田青仔、葉後珠(南澳)、珍珠草(廣州)。 形態:本品為大戟科葉下珠屬葉下珠。 生於山野埔園田坎路旁。 一年生草本。高數寸至尺許。莖帶紫紅色,有縱稜。葉互生,作復瓦狀排列,形成二行,很似羽狀復葉,葉片矩圓形,長二、三分,全綠,先端尖或鈍,基部圓形,幾無葉柄。夏秋沿莖葉下面開白色小花,無花柄。花後結扁圓形小果,形如小珠,排列於假復葉下面。 性味:味微苦甘,性涼,無毒。 效能:內服清熱解毒散氣去積;外用消毒退腫。入脾肺經。 主治:赤白痢疾,暑熱痢疾,傷暑發熱,目赤腫痛,小兒疳積,夜盲;外治毒蛇咬傷,指頭蛇瘡,皮膚飛蛇卵,小兒暑疖。 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葉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l.),別名珍珠草、珠子草、夜合草、陰陽草、油柑草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phyllanthusurinarial。主要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印度、越南、美洲和中國的長江以南等地均有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