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制作冰壺? 冰壺(curling)又稱冰上溜石。起源於蘇格蘭,現存有上刻1511年字樣的砥石。14世紀蘇格蘭流行在冰上進行一種類似地滾球的游戲。16世紀開始出現冰上溜石比賽。18世紀傳入北美。1795年蘇格蘭成立世界上第一個冰上溜石俱樂部。1807年傳入加拿大,1820年起在美國等地流行。1838年蘇格蘭冰上溜石俱樂部制定第一個競賽規則。20世紀初,冰上溜石在加拿大廣泛開展,1927年舉行首次全國冰上溜石比賽,當時稱麥克唐納·布賴爾(macdonaldbrier)錦標賽,1980年更名為拉巴特·布賴爾(labattbrier)錦標賽。60年代先後在瑞典、挪威、瑞士、法國、聯邦德國、丹麥以及意大利等國家廣泛開展。1959年舉行首屆蘇格蘭威士忌杯賽,1968年改稱加拿大銀掃帚錦標賽,1986年正式定名為世界冰上溜石錦標賽。1979年起舉行世界女子冰上溜石錦標賽。 場地長44.5米、寬4.32米,四周設有高2英寸,寬4英寸的木框。場地中線兩側分別有前衛線、丁字線和後衛線,丁字線的交叉點為營壘的中心點,以中心點為圓心,向外分別各畫一個半徑為0.15米、0.61米、1.22米、1.83米的同心圓。砥石由蘇格蘭不含雲母的花崗巖石制成,直徑29厘米,厚11.5厘米,重19公斤。每場比賽兩隊參加,每隊4人,共進行10局,每局投兩次(共16枚砥石)。比賽時各隊按一壘隊員、二壘隊員、三壘隊員和主力隊員的順序,向對方交替投擲砥石,以砥石距離對方營壘圓心的遠近計分,近者得分,每石1分,積分多的隊為勝。1924、1932、1936、1964、1988和1992年6次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1998年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基本知識 冰壺運動是在冰面上進行的,使用約42磅(19千克)的花崗巖冰壺石。玩冰壺的場地(冰道)長138英尺(約42米),寬14英尺(4.25米)。比賽最終目的就是在投出所有16個冰壺石(每隊8個)後,令您所在隊的冰壺石最接近營壘的中心,稱作“t形線”。要令球隊獲勝,您需要:擲出您的冰壺石以使其停留在得分位置(“挨近”),將對手的冰壺石撞出得分位置(“擊出”),用其它冰壺石保護您自己的冰壺石。所投出的冰壺石最接近營壘中心的隊伍得分,接下來如果該隊還有第二個最接近的冰壺石則累計計分,依此類推。每一回合稱作“一局”,每隊由四名隊員組成,每名隊員擲兩次冰壺石。從冰道一側的擲石區將冰壺石擲到另一側的營壘中。這包括冰壺運動員從擲石區將冰壺石推出,帶著旋轉推開它,即在“弧線球”,冰壺是因此而得名的。 現代游戲是從在冰凍的蘇格蘭湖上戶外追擊、玩耍演化來的;無疑飲用少量酒就可令運動員興奮起來.它在今天演化成需要高度技巧的室內運動。 冰壺運動十六世紀發源於蘇格蘭,它是在冬天結冰的池堤或江河上開展的一種游戲,出現後深受人們喜愛,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演變成為現在的冰壺運動。
目前,冰壺運動已發展成為全球性運動,擁有世界冰壺聯合會等世界性組織,並成為冬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冰壺運動是集健身娛樂和競技於一體的運動項目,具有很高的健身和觀賞價值。它屬於高雅的集體項目,靜中有動,文雅中蘊藏對抗。
我國於1995年引進冰壺運動,並由日本和加拿大冰壺專家先後舉辦了培訓班,並提供了相關的器材和技術資料。冰壺運動近幾年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2003年1月第十屆全國冬運會冰壺項目正式列入金牌項目,國家體育總局及相關的機構也在積極運作,准備加入世界冰壺聯合會,爭取早日成為該組織成員。
冰壺為圓壺狀,由特殊石材制成,周長約為91.44厘米,高(壺的底部與頂部)11.43厘米,重量(包括壺柄和壺栓)最大為19.96公斤。冰壺比賽是在長44.5米、寬4.75米的冰壺場地內進行的,場地兩端各有一個大本營,與大本營相切的紅為底線,過大本營中心與底線平行的線為“丁”字線,接下來是前擲線(與底線平行距大本營中心6.40米)。
場地兩端距“丁”字線3.66米處,各固定一橡膠起踏器,比賽中運動員蹬起踏器後與壺一起滑行,壺須到達近端前擲線前投出,並且要到達遠端前擲線和底線之間的區域才有效。為增大壺與冰面的摩擦,比賽前要在冰面上均勻噴灑水珠,形成點狀麻面。比賽中,壺投出後,運動員可為運動的冰壺擦冰,以增加滑行距離。
比賽時每隊出場4人,每人每局擲壺兩次,壺投出後運動員可為運動的冰壺擦冰。雙方按照一壘、二壘、三壘和四壘的順序進行一對一的對抗比賽,兩個隊共投完16個壺為一局,最後一壺投完後,大本營內距中心近的壺的一方得分,一般比賽打10局,得分多者為勝。十冬會的比賽確定為8局 冰壺(curlings)又稱冰上溜石,是以隊為單位在冰上進行的一種投擲性競賽項目,冬奧會比賽項目,設男女2個小項。
發展歷史
冰上溜石14世紀起源於蘇格蘭,至今在蘇格蘭還保存刻有1511年份的砥石(即冰壺)。
1795年,第一個冰上溜石俱樂部在蘇格蘭創立,1838年蘇格蘭冰上溜石俱樂部制定第一個正式的比賽規則。
1807年冰上溜石活動傳入加拿大,1820年起在美國等地流行。從此,冰上溜石作為一項冬季運動在歐洲和北美逐漸開展起來。
20世紀初,通過加拿大冰上溜石愛好者的努力,使這項運動的比賽規則和方法更加完美,並由室外逐漸移入室內,並於1927年舉行首次全國冰上溜石比賽。首屆世界冰上溜石錦標賽始於1959年,最初稱為蘇格蘭威士忌杯賽,1968年改稱加拿大銀掃帚錦標賽,1986年正式定名為世界冰上溜石錦標賽。
1955年冰上溜石傳入亞洲地區,目前日本、韓國等地非常流行。1924年,冰壺首次以表演項目的形式在奧運會上亮相。1966年國際冰上溜石聯全會成立,1991年改為世界冰上溜石聯合會,同時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承認。冰上溜石曾於1924年、1932年、1936年、1964年、1968年、1992年6次被列為冬奧會表演項目。1993年國際奧委會決定,從1998年開始,冰上溜石列為冬奧會正式比賽項目。在亞洲,冰上溜石從第五屆亞冬會開始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場地
冰上溜石所用場地是一個保持得非常平整的長44.5米、寬4.32米的冰道。冰道的一端畫有一個直徑為1.83米的圓圈作為球員的發球區,被稱作本壘。冰道的另一端也畫有一圓圈,被稱為營壘。營壘是由4個半徑為0.15米、0.61米、1.22米和1.83米的同心圓組成。外面兩圓之間塗為紅色。在場地兩端各裝有一個斜面橡膠起蹬器。在冰壺場地前後兩端各有一條藍色的實缐稱為「前衛缐」和「後衛缐」。冰壺擲出後,如果未進前衛缐或越過後衛缐都視作無效,將被清出場外。
規則
冰上溜石比賽時,每場由兩支球隊對抗進行,每隊由4名球員組成。比賽進共行10局。兩隊每名球員均有兩個冰壺,即有兩次擲球機會。兩隊按一壘、二壘、三壘及主力隊員的順序交替擲球,在一名隊員擲球時,由兩名本方隊員手持毛刷在冰壺滑行的前方快速左右擦刷冰面使冰壺能准確到達營壘的中心。同時對方的隊員為使冰壺遠離圓心,也可在冰壺的前面擦掃冰面。球員擲球時,身體下蹲,蹬冰腳踏在起蹬器上用力前蹬,使身體跪式向前滑行,同時手持冰壺從本壘圓心推球向前,至前衛缐時,放開冰壺使其自行以直缐或弧缐軌道滑向營壘中心。擲球隊員在力求將冰壺滑向圓心的同時,也可在主力隊員的指揮下用冰壺將對方的冰壺撞出營壘或將場上本方的冰壺撞向營壘圓心。最後當雙方隊員擲完所有冰壺後,以場地上冰壺距離營壘圓心的遠近決定勝負,每石1分,積分多的隊為勝。
裝備
冰上溜石的裝備包括冰壺、比賽用鞋和毛刷。冰壺由蘇格蘭不含雲母的花崗巖石鑿磨制成,標准直徑30厘米、高11.5厘米、重19公斤。參賽隊員腳穿比賽專用鞋,兩鞋底部質地不同,蹬冰腳的鞋底為橡膠制成,而滑行腳的鞋底為塑料制成。 我裡個孩喲..這回答的都是什麼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