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存在有好幾千年啦,還用問嗎?? 你可能看過一些涉及到催眠的電影。
催眠術(hypnotism,原自於希臘神話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能夠產生神奇效應的一種法術。
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並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催眠時暗示所產生的效應可延續到催眠後的覺醒活動中。以一定程序的誘導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就稱為催眠術。
采用特殊的的行為技術並結合言語暗示,使正常的人進入一種暫時的,類似睡眠的狀態,催眠狀態也可由藥物誘發,分為自我催眠與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師的影響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喚起被壓抑和遺忘的事情,說出病歷,病情,內心沖突和緊張。催眠還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方法(既催眠療法)減輕或消除病人的緊張、焦慮、沖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
在中國,可以說“催眠”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在《內經》中也有提及。古代的“祝由術”,宗教中的一些儀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過當時多是用來行騙的,或是一種迷信活動。在歐美,很早就有人傾力研究催眠。記錄較早的是18世紀在巴黎有一位喜歡心理治療的奧地利醫生名叫麥斯麥爾(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他能夠通過一套復雜的方法,應用“動物磁力”治療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並用神秘的動物磁氣說來解釋催眠機理,按現代理解那就是一種暗示力。據傳法國政府准備出很多錢購買他的治療方法,但他都不肯,這可能是由於他自己也不清楚。後來,一位蘇格蘭醫生布雷德(james‘braid)對該現象發生了興趣,能夠給手術病人引起麻醉,於19世紀提出“催眠”一詞,並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認為是治療者的所引起的一種被動的、類睡眠狀態,並借用希臘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一詞改為“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術有了廣泛的傳播,至今一直沿用這一術語。後來,在前蘇聯生物科學家巴浦洛夫帶領一班人多年系統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長足的發展,催眠真正成為一門有理有用的應用科學。現在,在很多國家有名望的大學、醫院裡,都設有催眠研究室,並積極開展著把催眠應用於醫學、教學、產業等領域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催眠的相關注意事項】
一、實施催眠的環境和時間設置
環境設置:最好選擇安靜、舒適、溫馨的環境,有利於放松心情的環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輕松、舒適和安全。
時間設置:一般一次催眠一個小時左右,根據催眠中要解決的不同問題視具體情況調整。作為治療性的催眠最起碼5次治療,第一次為適應性治療,第二次才真正開始治療;一般每10次為1個療程。當然,由於個體差異有人並不一定需要做完整個療程就全面恢復。
二、接受催眠調整期間的生活習慣
每次治療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飽;消除雜念,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治療;絕對禁止飲酒(飲酒後會出現頭昏、頭痛、煩躁等反應),盡量不服用人參、激素等;盡量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師真實反映治療後的體驗和變化。
三、實施催眠的禁忌症
雖然至今未見催眠暗示伴發嚴重後果的實例報導,但實施催眠仍應注意選擇適應症,同時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禁忌症范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這類病人在催眠狀態下會促進病情惡化或誘發幻覺妄想。
2.腦器質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識障礙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狀加重。
3.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
4.對催眠有嚴重的恐懼心理,經解釋後仍然持懷疑態度者。
【關於影視作品中的催眠】 在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後催眠師要人干什麼人就會去干,要人說什麼人就會說什麼,是真的嗎?這樣會不會被別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隱私?答: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關於催眠的描寫都有誇張和失實的成分。每個人的潛意識有一個堅守不移的任務,就是保護這個人。實際上,即便在催眠狀態中,人的潛意識也會象一個忠誠的衛士一樣保護自己。催眠能夠與潛意識更好地溝通,但不能驅使一個人做他的潛意識不認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會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並且,即便不是屬於隱私,但作為催眠師來說,也應該對於催眠過程中的情況為受術者保密,這是基本的職業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