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泡普洱茶茶葉的量怎樣掌握正文

泡普洱茶茶葉的量怎樣掌握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投茶量:沖泡普洱茶時,投茶量的大小與飲茶習慣、沖泡方法、茶葉的個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富於變化。就飲茶習慣而言,港台、福建、兩廣等地習慣飲酽茶;雲南也以濃飲為主,只是投茶量略低於前者。江浙、北方喜歡淡飲。就雲南人的飲茶習慣而言,采用留根悶泡法時,沖泡品質正常的茶葉,投茶量與水的質量比一般1:40或1:45。對於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可以此為參照,通過增減投茶量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如果采用"功夫"泡法,投茶量可適當增加,通過控制沖泡節奏的快慢來調節茶湯的濃度。就茶性而言,投茶量的多少也有變化。例如,熟茶、陳茶可適當增加,生茶、新茶適當減少等等。切忌一成不變。
 
這和你個人的喝茶口味有關系,喜歡很濃茶就多放,喜歡喝淡的,就少放
 
教你泡普洱茶

普洱茶沖泡水溫:100oc沸水。

置茶量:茶水比例為(1克:50克),或置茶量為容器容量的2/5左右。

用水的選擇:純水或山泉水(軟水為佳)。注:煮水時不宜過渡沸騰,這樣水中的氧氣過少會影響茶葉的活性。

茶葉浸泡時間:視茶葉的情況而不同,一般緊壓茶可以稍短些,散茶可以稍長些,投茶量多可以稍短些,投茶量少可

以稍長些,剛開始泡可以稍短些,泡久了可以稍長些。

沖泡器具選擇:

紫砂壺(最佳):由於普洱茶適宜用高溫來喚醒茶葉及浸出茶容物,而紫砂壺的透氣性好且保溫性好,故選用紫砂壺

沖泡為最佳。

蓋碗杯(最常用):由於蓋碗清雅的風格最能反映出普洱茶色彩的美,可以自由的欣賞普洱茶湯的色澤變化,故蓋碗

杯為現代茶藝最常用的沖泡器皿。

土陶瓷提梁壺(實用便捷):由於普洱的沖泡適宜使用大一點的茶具以更好的表現出普洱的色、香、味等品質特征。

土陶瓷提梁壺一般體積較大,其特有的古典粗犷的美更符合普洱茶深厚的陳韻,且適合多人,朋友之間一起飲用,故土陶瓷

提梁壺已經成為一新的時尚。

普洱茶沖泡基本步驟:

1.備具:准備好茶具及普洱茶

2.溫壺滌具:茶具中置入燒開的清水,主要起到溫壺溫杯的作用同時可以滌具。

3.投茶:將普洱茶小心置入壺中。

4.潤茶:沸水置入壺中,快速倒去以喚醒茶葉

5.沖茶浸潤:根據實際情況掌握沖泡時間。

6.分茶:壺中的茶葉現過濾於公道杯中,同時保持茶湯均勻,再分別均勻的分入小杯中。

普洱茶的品茶:

茶湯入口,稍停片刻,細細感受茶的醇度;滾動舌頭,使茶湯游過口腔中的每一個部位,浸潤所有的味蕾(不同部位的

味蕾感覺出的茶湯的滋味通常是不相同的),體會普洱茶的潤滑和甘厚;如喉時可領悟普洱茶的順柔和陳韻.
第一次泡普洱怎麼辦?

您是第一次泡普洱茶?但是想泡一杯非常好的普洱茶?沒關系,不用擔心,普洱茶是所有茶葉種類中沖泡方法最多,

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種。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這許多中沖泡方法中選一種最容易掌握的教給大家。

首先,要知道泡好一杯茶只有兩個基本要素:水溫和茶葉浸泡時間

水溫?普洱茶的水溫是最好掌握的:100度;是不是很容易?不象龍井要85度,碧螺春要75度,很難控制,而普洱茶只

要水完全煮沸即可。

茶葉浸泡時間?第一道茶水可以棄去,第二道起作飲用,但第二道的茶葉浸泡時間可以短些如10-20秒,第三道浸泡時

間略為第二道長些如30-40秒,以此類推,越泡茶水濃度越淡,則浸泡時間也就可以越長。

1.將普洱茶葉置入濾杯中,約10克(鋪滿杯底,略高)。

2.將才煮開的沸水注入濾杯中,蓋末茶葉。

3.片刻,拿出濾杯,棄去第一道茶水。

4.再次注入沸水,蓋末茶葉,蓋上杯蓋,靜置20秒左右。

5.打開杯蓋倒置,取出濾杯,稍稍滴去茶汁,至於杯蓋內。

6.好了,一杯香濃醇和的普洱茶就泡好了。

7.在享用之余可別忘了濾杯中的茶葉,千萬別將他棄了,普洱是非常耐泡的,在將喝完第一道時,您可以將濾杯放回

茶杯中,同樣再次注水,蓋上,靜置小會兒,第二杯普洱又泡好了。

是不是很方便?趕快動手吧,自己制作一杯香濃醇和的普洱茶。


 
普洱茶的泡法-普洱茶沖泡技法及品飲,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喝普洱茶,要喝到好喝的普洱茶除了喲好茶之外還要有一個正確的沖泡方法,這樣才能喝到不錯的普洱茶,也讓各位在喝茶的同時感受普洱茶帶來的輕松氛圍。這裡給各位茶友介紹普洱茶的沖泡方法,以方便大家了解普洱茶的沖泡,充分享受普洱茶。

普洱茶沖泡水溫:100攝氏度沸水。注:煮水時不宜過渡沸騰或沸騰的次數太多,這樣水中的氧氣過少會影響茶葉的活性。

普洱茶沖泡置茶量:茶水比例為(1克:50克),或置茶量為容器容量的2/5左右。或者根據泡茶的器皿和品茗人數的多少而定。如用蓋碗沖泡、小蓋碗一般為3—5g/3~5人,而若用大蓋碗;中泡則5~10g/5~8人;適取投到。另外,還應先辨別泡的是緊壓茶或是散茶,一般散茶可多投一點;而緊壓茶因緊壓投茶量上可相對略少一點,但凡事都適皆最佳!現在市場上的普洱茶一般茶餅,茶磚等緊壓茶居多,所以在泡這類茶的時候要先用茶錐或者茶刀撬成小塊,然後可以用紫砂罐放好備用,也可以喝的時候在撬開。

普洱茶沖泡用水的選擇:最好用純水或山泉水(軟水為佳)沖泡普洱茶。如沒有這些水,凡符合國家規定飲用水指標的也可用來泡茶。

茶葉浸泡時間:視茶葉的情況而不同,一般緊壓茶可以稍短些,散茶可以稍長些,投茶量多可以稍短些,投茶量少可以稍長些,剛開始泡可以稍短些,泡久了可以稍長些。也可以根據各人口感而定,常喝濃茶重口感的可多泡一會;反則縮短;另外還可根據水溫和沖泡次數而定,水溫太高,可縮短浸泡時間,而頭幾泡一般快沖快泡,後面則可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而延長沖泡的時間,方可泡出普洱佳味!

沖泡器具選擇:
1.紫砂壺(最佳):由於普洱茶適宜用高溫來喚醒茶葉及浸出茶容物,而紫砂壺內部有氣孔,所以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好且保溫性好,泡茶不走味,能較好的保存普洱茶的香氣和陳味,故選用紫砂壺沖泡為最佳。
2.蓋碗杯(最常用):由於蓋碗杯它不吸味,可泡出它的真實口感,而且清雅的風格最能反映出普洱茶色彩的美,可以自由的欣賞普洱茶湯的色澤變化,故蓋碗杯為現代茶藝最常用的沖泡器皿,但用蓋杯需要多些技巧,否則很燙手。
3.土陶瓷提梁壺(實用便捷):由於普洱的沖泡適宜使用大一點的茶具以更好的表現出普洱的色、香、味等品質特征。土陶瓷提梁壺一般體積較大,其特有的古典粗犷的美更符合普洱茶深厚的陳韻,且適合多人,朋友之間一起飲用,故土陶瓷提梁壺已經成為一新的時尚。
另外,不宜用保溫杯沖泡普洱生茶,那樣會焖熟茶葉,影響普洱茶的特有風味。品飲名優茶,還必須講究。

普洱茶沖泡基本步驟:
1.備具:准備好茶具及普洱茶
2.溫壺滌具:先用滾水燙熱茶具,主要起溫壺溫杯的作用,同時可以滌具,隨後放入茶葉;
3.投茶:將普洱茶小心置入壺中?
4.潤茶:沖入約茶具容量1/4的滾水,然後快速倒去,以此清洗茶葉中的雜質,並且喚醒茶葉;
5.沖茶浸潤:根據實際情況掌握沖泡時間。
6.分茶:頭道。倒沸水沖泡10秒左右,出茶水到公道杯中,濾網放到公道杯上,過濾碎茶,然後再分別均勻的分入小杯中,溫了就可以喝了。
a.每次泡好要倒入公道杯裡慢慢喝,不能泡在壺裡太長時間,否則焖熟茶葉不好。
b.普洱茶即使變冷以後還是風味十足,所以夏天的時候可以弄得冷一些,或者是冰過以後再喝。
c.茶葉的浸泡時間,視茶葉的情況而不同,一般緊壓茶可以稍短些,散茶可以稍長些,投茶量多可以稍短些,投茶量少可以稍長些,剛開始泡可以稍短些,泡久了可以稍長些。

品茗環境:
茶乃一種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尤其是久經干載長勝不衰且盛名遠揚的的普洱茶,文化精髓更是流傳至今且又達到巅峰盛世品飲之際。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就應該在優雅的環境中進行的,品茗之境須和其文化氛圍協調統一,如優雅古典的裝璜環境等。

泡茶心情:
沖泡普洱茶的人員須以最平和、最自然的心態為品茗者服務,在茶藝界中,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個得味”之說,這正好是泡茶人心態的體現。獨自一人無任何環境及附加的外在因素影響,故可泡出最佳茶質供自我品茗享受……而一些心理素質不太好的茶藝人員無法以平靜的心態沖泡,或則水溫太高,或許驚慌致使投茶量失衡,無法泡出最佳茶質。所以,泡茶人的心情是普洱茶沖泡的關鍵因素,茶湯的口感會隨著他的心情變化而變化!因此,要泡好一(杯)壺普洱茶,調整好泡茶人員自己的心情是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平常心態下,選擇最適宜的器皿和品茗藝境,在投茶量適宜不變化的情況下掌握水溫和浸泡時間,還可依個人口感,相互協調中和後,爭取以最自然的心態泡出最優質的口感,唯有融入其中,方能樂在其中!

品嘗:
茶湯入口,稍停片刻,細細感受茶的醇度;滾動舌頭,使茶湯游過口腔中的每一個部位,浸潤所有的味蕾(不同部位的味蕾感覺出的茶湯的滋味,通常是不相同的),體會普洱茶的潤滑和甘厚;入喉時可領悟普洱茶的順柔和陳韻

表演型沖泡:
1、"孔雀開屏",即向客人展示茶具;
2、"溫壺滌器",即以沸水沖洗茶具;
3、"普洱入宮",即撮茶入碗,投茶量為茶碗之四分之一;
4、"游龍戲水",即以銅壺之沸水呈45°角快速沖入蓋碗,令茶隨水流翻滾而洗滌,充分釋放其真味;
5、"淋壺增溫",即以碗中茶湯淋洗公道壺;
6、"祥龍行雨",即以銅壺之沸水由低至高沖入蓋碗;
7、"出湯入壺",即將碗中茶湯拂去浮沫後倒入公道壺(第1泡至第3泡,1-3分鐘)
8、"鳳凰點水",即將茶湯以"鳳凰三點頭"之勢倒入公道壺中;
9、"普降甘霖",即將壺中茶湯均勻地依次倒入品茗杯(碗)中(以七分滿為度);
10、"齊眉敬奉",即將品茗杯(碗)呈圓狀放置於托盤中,然後舉杯齊眉一一奉敬。

 

現代居室風水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