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菜不宜吃 據說,胃癌發病率低,與不吃隔夜蔬菜的習慣有關。由於部分綠葉類蔬菜中含有較多的硝酸鹽類,煮熟後如果放置的時間過久,在細菌的分解作用下,硝酸鹽便會還原成亞硝酸鹽,有致癌作用,加熱也不能去除。
健康吃法:通常莖葉類蔬菜硝酸鹽含量最高,瓜類蔬菜稍低,根莖類和花菜類居中。因此,如果同時購買了不同種類的蔬菜,應該先吃莖葉類的,比如大白菜、菠菜等。如果准備多做一些菜第二天熱著吃的話,應盡量少做莖葉類蔬菜,而選擇瓜類蔬菜。
隔夜湯存放有講究 許多人喜歡煲湯,喝不完的湯放入冰箱裡,第二天煮滾了再喝。這種隔夜湯對身體好嗎?
健康吃法:最好的保存方法是湯底不要放鹽之類的調味料,煮好湯用干淨的勺子勺出當天要喝的,喝不完的,最好是用瓦鍋存放在冰箱裡。因為剩湯長時間盛在鋁鍋、不銹鋼鍋內,易發生化學反應,應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
自帶午餐應有選擇 很多人吃膩了餐廳的盒飯,又不想在外面打游擊,便選擇了自帶午餐。但帶飯大多是頭天晚上的飯菜,經過一個晚上和一上午時間的存放,食品中的營養流失較嚴重,所以自帶飯的時候,也應有所選擇。
健康吃法:可以自帶的食物有米飯、牛肉、豆制品、各種非綠葉蔬菜、水果、酸奶等。
午餐要保證充分的能量,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必不可少。蔬菜中,絲瓜、藕等含纖維素較多。除此之外,還可選擇芹菜、蘑菇、蘿卜等。要帶的蔬菜在烹調時炒六七分熟就行了,以防第二天微波加熱時進一步破壞其營養成分。葷菜盡量選擇含脂肪少的,如牛肉、雞肉等。烹饪之後,晾涼之後立刻加蓋,放在4℃冰箱中保存。第二天帶到辦公室後立即放入冰箱,午餐時,用微波爐充分加熱後食用。
不該食用的隔夜食物有魚、海鮮、綠葉蔬菜、涼拌菜等。魚和海鮮隔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損傷肝、腎功能。綠葉蔬菜中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烹饪過度或放的時間過長,不僅蔬菜會發黃、變味,硝酸鹽還會被細菌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有致癌的作用。涼拌菜由於加工的時候就受到了較多污染,即使冷藏,隔夜後也很有可能已經變質,應現制現吃。
據新聞晚報報道,青菜、菠菜等綠葉菜反復回鍋,每重復炒一次,其中的致癌物質就增加數十倍,極易致癌……今天上午,“中日早期胃癌國際研討會”在滬舉行。專家透露,中國是胃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半數早期胃癌患者無任何症狀,診斷率低於5%。“在19世紀30至60年代,胃癌在日本也是高發腫瘤,但隨著電冰箱的普及,人們開始習慣‘當天燒當天吃完’。從19世紀70年代起,日本的胃癌發病率明顯下降。”專家介紹說,胃癌高發與不當飲食習慣有關,如吃隔夜菜、回鍋菜等。專家說:“青菜、菠菜等綠葉蔬菜,刀豆、(豆工)豆、蠶豆等綠色豆類,反復回鍋,葉綠素易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可降解成分,易致癌。而螃蟹、魚類、蝦類等海鮮,隔夜後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會損傷肝、腎功能。剩湯長時間盛在鋁鍋、不銹鋼鍋內,也易發生化學反應,應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此外,冰箱不是保鮮箱,蔬菜、水果等生鮮菜果久放,易繁殖細菌。至於鹹菜、鹹魚、火腿、香腸、醬菜等腌制食品,因含致癌物亞硝酸胺成分,不宜多吃。”專家提醒市民,日常飲食要清淡、新鮮,不要吃隔夜菜,回鍋肉、紅燒肉也要吃新鮮的。剩菜放置不要超過12小時,水也不宜反復煮沸。市民如發現上腹經常有飽脹、疼痛等不適感,胃炎、潰瘍反復不愈等,要及時入院檢查。對於40歲以上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所有植物都含有硝酸鹽,而這種物質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是由於筷子上粘帶的細菌以及蔬菜放置過程中著落的細菌大量滋生,將隔夜蔬菜中的硝酸鹽還原成了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在人體內可能轉化成亞硝胺,極易致癌。
加熱隔夜蔬菜的時候,雖然可以殺滅其中的細菌,但是卻不能消除亞硝酸鹽,反而會因為水分的蒸發使毒物濃度升高,加重對人體的危害。所以,隔夜蔬菜不宜食用,平日做菜的時候最好吃多少做多少。
哪有那麼講究,只要冷藏,吃時加熱就行了。人要適應生活環境,不要環境改變人。否則人會進化成無菌間裡的玻璃人了。 大凡關注食品健康的人,肯定聽過“隔夜菜致癌”的說法。在網絡、報刊上,甚至有某人吃了隔夜菜被送進急救室的報道。許多專家也紛紛解釋:隔夜菜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更有甚者,指出“蔬菜每加熱一次致癌物增加幾十倍”。那麼,蔬菜中有多少致癌物?它們又從何而來?“隔夜”過程中發生了什麼?蔬菜,又該如何保存和食用呢?
致癌物,不可避免的存在
氮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元素,植物的生長必須要有氮肥。植物吸收環境中的氮,通過復雜的生化反應最終合成氨基酸。在這個過程中,硝酸鹽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在植物體內有一些還原酶,可以把一部分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 所以,所有的植物中都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現在的科學研究結果一般認為硝酸鹽本身是無毒的。而亞硝酸鹽如果大量進入人體的話,可能導致“高鐵血紅蛋白症”,血液失去攜帶氧的能力,從而出現缺氧症狀,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亞硝酸鹽更廣泛的憂慮還在於它在人體內可能轉化成亞硝胺,而後者是一種致癌物。
我們的所有飲食,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根據歐美等國的統計,在正常飲食中,蔬菜是硝酸鹽最主要的來源,而亞硝酸鹽往往跟硝酸鹽的轉化相關。在植物性食物中,又以綠葉蔬菜的含量最高。
除了蔬菜種類本身,硝酸鹽的含量還跟種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關。不同的蔬菜之間,同種蔬菜的不同產地不同季節之間,硝酸鹽的含量也會大大不同。 不過,正常情況下,蔬菜中的這些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含量距離危害人體的劑量還有相當的差距。而且,蔬菜對人體健康有著許多明確的好處。所以,科學界、食品衛生機構還是推薦人們多吃蔬菜。
這樣,我們關心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在獲得蔬菜帶來的好處的同時,盡量減少可能的危害?
“隔夜菜”,與“夜”無關
晚上炒了一盤菜,沒吃完,第二天再吃,當然就叫“隔夜菜”。不過,正如有人問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晚上吃呢?
從食品科學的角度來說,隔不隔夜不是問題所在。問題的實質是做好的菜在保存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我們擔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這個轉化過程可以由蔬菜中本來的還原酶來實現,不過在菜被加熱作熟的過程中,這些酶失去了活性,這條路也就被截斷了。另一種途徑是細菌的作用。本來蔬菜被作熟,其中的細菌也被殺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過程中,筷子上會有一些細菌進入剩菜;保存過程中,也可能會有一些空氣中細菌進入。作熟的蔬菜更適合細菌,在適當的條件下它們會大量生長,而生長過程中硝酸鹽就可能轉化成亞硝酸鹽。
這樣的一個過程,跟隔不隔夜無關,只跟保存條件有關。最後菜中會有多少亞硝酸鹽產生,首先取決與蔬菜本身;其次是做熟的蔬菜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長時間。
不吃“隔夜菜”,吃什麼?
根據前面的分析,“隔夜菜”確實是可能產生致癌物亞硝酸鹽的。如果我們不吃“隔夜菜”,是不是就解決問題了呢?
那得看跟什麼吃法相比:
如果,我們可以每一次買新鮮的蔬菜,做多少吃多少,那麼不吃“隔夜菜”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是把買來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後再做,跟做熟了之後放“隔夜”相比,差別在哪兒呢?
首先,蔬菜裡的還原酶還保持活性,它們可能繼續把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另一方面,蔬菜上的細菌依然存在,外部的細菌也依然可以到蔬菜裡去。不過因為蔬菜是完整的,它們對於細菌的天然保護機制可能還繼續起作用,所以細菌的生長也可能不如在“熟菜”中那麼如魚得水。
毫無疑問,不管是做成了“熟菜”還是把生蔬菜放到第二天再作,菜中都可能產生亞硝酸鹽。一旦產生,就無法去除。至於哪種方式產生得多,影響因素太多,除非針對每一種菜每一種保存條件來做實驗檢測,否則難以得出簡單的結論。
話題之外,“隔夜肉”又如何?
在繼續說蔬菜之前,我們順便來說說“隔夜肉”的問題。肉中天然含有的硝酸鹽非常少,通常肉的安全性問題更多地來自於細菌生長。跟蔬菜不一樣的是,生肉也很適合細菌的生長,而且生肉本身攜帶的細菌可能更多。即使是在冰箱的“保鮮”溫度下(通常4c左右),生肉也放不了幾天就會長出大量細菌。如果把肉煮熟,殺死了本來攜帶的“菌種”,就會要好一些。
不過,保存後的生肉在作熟的時候會經過高溫長時間的加熱,長出的細菌會被殺死。而熟肉的加熱通常要溫和得多(“熱菜”嘛,顧名思義弄熱了就行),已經產生了細菌不會被殺死,反而會更危險一些。
所以,對於肉來說,最有效的方式是每次少買,盡量減少儲存時間。如果要保存的話,盡量放在冷凍室中,基本上可以防止細菌的生長。“保鮮”儲存的肉,洗干淨、包好可以減少細菌的入侵機會。做熟的肉,也要密封,下一次吃的時候充分加熱。對於肉來說,通常的加熱不會產生任何有害成分,最多只是影響口味而已。
肉中本身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都不多。工業加工的肉類熟食,一般會含有一些防腐劑。最常用的防腐劑正是亞硝酸鈉。亞硝酸鈉的安全性已經有了大量的檢測數據。簡單說來,就是合法使用量下不會給人體帶來能夠檢測到的危害。但是如果來源不明的熟肉制品,超量使用的話,就比較危險了。
總結,如何保存和食用蔬菜?
回到蔬菜上來。因為蔬菜對於健康明確的好處,我們不可能因為“可能”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存在就不吃。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又使得很多人不可能象農民那樣每頓從地裡現拔蔬菜來吃。對許多人來說,買一次菜吃幾天也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保存蔬菜,就成了食品健康中很重要的問題。
蔬菜中亞硝酸鹽的產生,原料是蔬菜中的硝酸鹽,轉化條件主要是細菌生長,“隔夜”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減少亞硝酸鹽的產生,可以多管齊下。首先,減少蔬菜尤其是綠葉蔬菜的保存時間,增加買菜頻率。其次,需要保存的蔬菜,洗淨包好可以減少攜帶的細菌。作好沒吃完的蔬菜,也可以封好保存在冰箱中。“隔夜”並非亞硝酸鹽產生的關鍵,加熱也不會增加致癌物的含量。當然,蔬菜中的許多種維生素,在加熱的時候會被破壞,多次加熱的蔬菜也比較難吃。從“好吃”的角度來說,“隔夜菜”確實比較差;從營養的角度說,多次加熱確實有一定影響;從安全性的角度說,加熱並沒有什麼問題。隔夜菜,也完全沒有傳說中的“致癌”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