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故宮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是什麼顏色的?正文

故宮又叫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是什麼顏色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1416年(永樂十四年),明成祖頒诏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1440年(正統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啟七年)方完工。*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余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帝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台灣。*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得到了修養。*五六十年代,陸續有人提出故宮改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1961年,經****批准,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北京故宮開始進行為期19年的大修.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像是一幅千門萬戶的繪畫長卷。紫禁城的正門叫“午門”,在10米高的城牆墩台上,有1組建築。正中是9間面寬的大殿,在左右伸出兩阙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亘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廊庑。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這種布局,給人以極大的吸引力。登上太和門,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1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現在眼前。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後排列在一個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這就是外朝的3大殿。基台3層重疊,每層周圍都用漢白玉雕刻的各種構件壘砌,造型優美。下層基台最大,通過龍墀走道上達中層,再通過中層龍墀到達上層台面。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雕“御路”,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在25000平方米的台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玲珑秀麗,重疊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巒。這是我國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25000平方米台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唇間,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洩,水由龍頭流出,大雨如白練,小雨如冰柱,千龍噴水,蔚為大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太和殿高35.05米,用72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構成4大坡的屋面。我國古代建築屋面呈現坡度,這跟建築技術有關。這種構架習慣上稱抬梁式。先在基礎上立木柱,在柱上架大梁,又在梁上立小矮柱(瓜柱),然後再架上一層比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而每層的梁卻逐層縮短。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檩枋。在檩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而小梁逐層縮短,就構成具有坡度的屋面。太和殿的四大坡頂就是這樣構成的。太和殿殿座南北縱深37.20米,東西橫廣63.96米。由南北縱深計算,木柱是6根為一組;東西橫闊計算,是12根為一組。殿內支承梁架的柱子名金柱,高14.4米,柱徑1.06米,都是整塊巨材。以每四柱的空間作為一間計算,太和殿是由55間組成的大殿堂。殿裡的“天花”、“藻井”,殿外檐下的“斗栱”,都加彩繪,富麗堂皇。“斗栱”是我國建築中的一種特殊構件。斗的形狀像一個小方木斗;弓形又像船形的木塊叫做栱。斗在下面,栱安放在斗的上面槽裡,總稱斗栱。這種構件,裝在柱頭上的叫柱頭科,分組裝在外檐兩柱之間額枋上的平板枋(又名坐斗枋)叫平身科,裝在角柱上的叫角科。像太和殿這樣出檐深遠的大殿堂,各組斗栱可以重疊挑出多層,術語叫做幾跴。檐下斗栱,在建築上具有兩重作用:主要在結構上起到支撐作用,支托屋檐重量通過斗栱過渡到立柱上;另外,由於在檐下重疊挑出,並加彩繪,遠望如重巒疊翠,具有裝飾作用。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它是封建皇帝向全國發布號令和舉行大典禮的場所,建築形體要求莊嚴雄偉,富麗堂皇。這個建築是達到了所要求的效果的。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庑殿式。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垂檐庑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就是這種造型的大殿。中和殿高27米,是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
 

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黃”是指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