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亞健康的症狀有哪些?正文

亞健康的症狀有哪些?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勞逸結合。而且有計劃、針對性地進行身體素質鍛煉,會提高對疲勞的耐受性,提高身體素質避免滑向亞健康。

有針對性地選用保健品
已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要學會自我保健、自我防護、自我醫療,及時沖出亞健康狀態。首先找出原因,及時糾正、避免。檢查一下是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否及時消除了疲勞。另外,對於中老年人有目的、適當的服用一些保健品,消除或避免亞健康狀態也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雖然改變生活習慣是首位,但難以馬上奏效,這時配以服用魚油、卵磷脂可及時幫助身體降低血脂。工作緊張繁忙,經常處於疲勞狀態的人除了必要的休息外,為及時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可服用洋參含片。西洋參的作用之一就是抗疲勞、增強身體免疫力。工作過於緊張的人,經常睡眠不好,可選用松果體素片,讓我們睡個好覺,及時消除疲勞。總之,亞健康狀態不容忽視!
 
所謂亞健康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連續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從亞健康狀態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轉化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向壞的方向轉化而進一步發展為各種疾病。這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准備階段。
有些人雖無疾病卻經常存在各種不很健康的症狀,近年來,醫學界將這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機體處於雖無疾病但並不健康”的非病非健康狀態,稱為亞健康。
研究表明,人群中基本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准者僅占15%左右;患有各種疾病者也占15%左右;而處於這二者之間狀態或過度的亞健康者卻占60%-70%。提出亞健康概念是醫學界的一大進步。
亞健康尚是個籠統的概念,它有著較大的時空跨度,若干問題還有待探索。其中有些人較鄰近健康,有些人則貼近疾病也可稱“亞臨床期”。根據貧富。年齡、地域、社會文化層次等不同造成的長期疲乏、納差、失眠、心理不穩、易感冒等,在工作壓力大。社會競爭日趨劇烈的“白領”階層及高知中尤為突出。在相對貧困的農民及重體力勞動者中,較多表現為痛症——骨、關節、肌肉的長期超強負荷,潛在營養不良和慢性感染。
亞健康在以急性感染多而心理未成熟的兒童中少見。
富裕兒童營養過剩導致的少年肥胖是一種亞健康,貧困兒童的輕度營養不良也是一種亞健康。在成人,亞健康隨年齡增長而遞增。老年人即使無病已處於生理性衰老,出現較多症狀而構成亞健康的特殊類型。亞健康是整體身心性的,涉及軀體和心理,而心理上亞健康也決非少數,常見的神經官能症足以說明。亞健康也包括了一時較難覺察的潛在疾病,如常見於中老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歷時許多年漸進性形成的疾病,因此也包括由此引起的早期心腦血管病,但該病早期多無症狀且較難發現,因此很可能有心因性因素混雜其中。
對亞健康強調綜合干預即綜合防治。有症狀的中年人常伴有血脂、血糖、血粘度、血壓正常偏高,除了求醫用藥或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用某種保健品,切忌步入依賴保健品之誤區,尤其不可忽視自我調控所起的重要作用。調整生活方式,有勞有逸,避免緊張壓力長期超越個人心理承受力。亞健康症狀持續愈久愈難糾治,應盡早讓貼近疾病的亞健康者貼近健康而步入健康行列。不少慢性病一旦形成,目前的醫療手段大多只能使之延緩發展或緩解而較難根治。
防患於未然,“御隱患於身體之外”,讓龐大的亞健康群體更多地步入健康而更少地陷於疾病,這是我們對待亞健康的態度。何謂亞健康呢?亞健康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肌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它是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症狀表現和心理體驗。其一,渾身無力,容易疲倦;其二,頭腦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勞,鼻塞眩暈、耳鳴、咽喉異物感;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氣短,手足麻木感;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悶不適,頸肩僵硬,心煩意亂等等。

亞健康屬於非疾病狀態,要擺脫亞健康狀態,主要不是靠醫生的診治、藥物的療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動自覺地去預防進行自身生活規律調節。

一曰均衡營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全面包含人體所需的營養。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糧、雜糧、蔬菜、水果,這樣才符合科學合理均衡營養觀念。飲食合理,疾病必少發生。

二曰保障睡眠。睡眠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專家研究,睡眠應占人類生活1/3左右的時間。而當今因工作或娛樂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健康最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值得引起高度警覺,橫下心來保障足夠的睡眠。

三曰善待壓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勞,首先是情緒使人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松,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要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定向,切忌由於自我的期望值過高無法實現而導致心理壓力。人在社會上生存,難免有很多煩惱和曲折,必須學會應付各種挑戰,通過心理調節維護心理平衡。

四曰培養興趣。興趣愛好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實,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亞健康的轉化。

五曰戶外活動。現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內有空調、電視、電腦,出門坐汽車,從而遠離陽光和新鮮空氣,經常處於萎靡不振、憂郁煩悶狀態。因此,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時,遠離喧囂的城市,到郊外進行光照,呼吸負氧離子濃度較高的新鮮空氣,對調節神經系統大為有益。
 
所謂亞健康狀態,通俗的說,多指無臨床症狀和體征,或者有病症感覺而無臨床檢查證據,但已有潛在發病傾向的信息,處於一種機體結構退化和生理功能減退的低質與心理失衡狀態。一般來說,亞健康狀態由四大要素構成: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勞和虛弱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或疾病前狀態,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狀態,以及與年齡不相稱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狀態。科學認識亞健康,有必要分清亞健康和與相關醫學問題的區別:一是亞健康不同於亞臨床:盡管亞健康與上游的健康狀態和下游的疾病狀態有部分重疊,但區分也是明顯的。亞臨床是有主觀檢查證據而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如當前常見的中老年人亞臨床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有較明顯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塊形成,而無臨床表現;而亞健康狀態者具有頭痛、頭暈和胸悶不適主訴,但血管心髒超聲及心電圖檢查都未發現異常。二是亞健康不等於慢性疲勞綜合征(cfs)。首先cfs具有國際統一標准,亞健康至今沒有;其次cfs在18歲以上成人發生率僅為0.004%,而亞健康則為70%,兩者間懸殊甚大;再者國內描述的亞健康狀態多數通過積極干預恢復健康,cfs則僅有30%可以恢復健康狀態。三是界定亞健康還應注意同臨床功能性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及某些疾病的早期診斷相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亞健康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准,中、西醫對亞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圍也存在很大差異,這些均是今後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包括:心理障礙、胃腸道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性功能下降,倦怠、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煩躁、失眠、消化功能不好、食欲不振、腹脹、心慌、胸悶、便秘、腹瀉、感覺很疲憊,甚至有欲死的感覺。然而體格檢查並無器官上的問題,所以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除了疲勞和不適,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碰到高度刺激,如熬夜、發脾氣等應激狀態下,很容易出現猝死,就是“過勞死”

亞健康”,新概念。20世紀70年代末,醫學界依據疾病譜的改變,將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概念確定為“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80年代以來,我國醫學界對健康與疾病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今社會有一龐大的人群,身體有種種不適,如①情緒低落、②心情煩躁、③憂郁焦慮、④胸悶、⑤心悸、⑥失眠健忘、⑦精神不振、⑧疲乏無力、⑨腰背酸痛、⑩易感疾病等,而上醫院檢查又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這種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又稱次健康、第三狀態)。也就是說“亞健康”是介於“第一態”健康與“第二態”疾病之間的身體狀態,是一種潛病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機體雖無明確疾病,卻呈現出活力降低、反應能力減退、適應能力下降,存在程度不同的各種患病的危險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傾向。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壓力的增大,在發達國家和城市中,除了確診的病人外,常人眼中的健康者有一半左右處於“亞健康”狀態。
“2002年中國國際亞健康學術成果研討會”獲悉,目前我國,70%成人處於亞健康狀態,15%處於疾病狀態,只有15%處於健康狀態。白領階層是亞健康的主要人群,而企業管理者有85%以上處於亞健康狀態。造成亞健康的原因,例如①過度疲勞造成的精力、體力透支;②不良生活方式;③緊張焦慮等各種心理問題;④人體自然衰老;⑤心腦血管及其他慢性病的前期、恢復期和手術後康復期出現的種種不適;⑥人體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時期等等。
亞健康的人介於“第一態”健康,與“第二態”疾病之間,屬“潛病狀態”,如不重視,就會發展成疾病,最主要的是靠積極主動的自我保健措施,①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節奏、②健康習慣、③均衡營養,④體育鍛煉,⑤心理衛生之外,⑥采用中醫膏方調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亞健康的症狀:

1、心緒不安,驚悸少眠2、自汗盜汗,經常感冒

3、舌赤苔垢,口苦便燥4、面色有滯,目圍灰暗

5、四肢易麻,目下臥蠶6、指甲成像,變化異常

7、經前胸脹,乳生結節8、口吐粘物,呃逆脹滿

9、腰背酸痛,倦怠無力10、視力模糊,頭脹頭疼

亞健康一般可以通過冬令中醫膏方來調理:
我國民間素有冬令進補的習慣,俗話說:“冬季膏方巧進補,來年開春能打虎。”
祖國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與平衡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密切關系。老年人由於機體功能減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節,更宜進行食補。這對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體康復等方面,更能顯示出藥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膏滋藥食用得當,會使人感到精力充沛,食欲旺盛,睡眠良好,第二年少感冒,有些病人原有的慢性病症狀也能得到改善。但服用不當也會有副反應,第二年春夏厭食、困倦,有的夏季特別怕熱,有的出現皮疹、齒浮、鼻衄、便秘、低熱等暑熱症狀或慢性過敏反應。

膏方能補什麼

補虛扶弱凡氣血不足、五髒虧損、體質虛弱或因外科手術、產後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復期出現各種虛弱症狀,均宜冬令進補膏方,能有效促使虛弱者恢復健康,增強體質,改善生活質量。

抗衰延年老年人氣血衰退,精力不足,髒腑功能低下者,可以在冬令進補膏滋藥,以抗衰延年。中年人,由於機體各髒器功能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出現頭暈目眩,腰疼腿軟,神疲乏力,心悸失眠,記憶衰退等,進補膏方可以增強體質,防止早衰。

糾正亞健康狀態膏方對調節陰陽平衡,糾正亞健康狀態,使人體恢復到最佳狀態的作用較為顯著。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環境中工作,不少年輕人因精力透支,出現頭暈腰酸、疲倦乏力、頭發早白等亞健康狀態,膏方可使他們恢復常態。

防病治病針對患者不同病症開列的膏方確能防病治病,尤其對處於康復期的癌症病人,在冬令服食扶正膏滋藥,不僅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在體內貯存豐富的營養物質,有助於來年防復發,抗轉移。
現代醫學認為,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於體內,有助於體內陽氣的升發,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北京螃蟹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