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做夢,夢有什麼意義,夢對人有什麼影響,千百年來占夢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生物學家一直為此苦苦求索,然而至今仍未能找到解開這個謎底的答案。 人類對做夢的較為嚴謹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1886年,夢學專家羅伯特認為,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無數的信息,必須經過做夢把這些信息釋放一部分,這就是著名的“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一百年後的1980年代又開始重新流行。在羅伯特以後不久,又出現了弗洛伊德心理學解夢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停地產生著願望和欲望,這些願望和欲望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表現和釋放出來,這樣才不會闖入人的意識,把人弄醒,也就是說夢能夠幫助人排除意識體系無法接受的那些願望和欲望,是保護睡眠的衛士。弗洛伊德的理論從本世紀初一直流行到60年代,後來世界上對夢的研究慢慢地離開心理學領域,進入生物學實驗室,做夢從此被視為是一種生物現象。法國裡昂夢學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家米歇爾·儒韋是夢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專家,儒韋1959年把有夢定義為“反常睡眠”。他通過腦電圖測試發現,人每隔90分鐘就有5~20分鐘的有夢睡眠,儀器屏幕上反映的信號不同,顯示了人在睡眠中大腦活動的變化。如果在腦電圖的電波上顯示無夢睡眠時把接受測試的人喚醒,他會說沒有任何夢境;假如在顯示有夢睡眠時喚醒他,他會記得剛剛做的夢。此外,研究人員采用x線斷層攝像儀測試發現,大腦在有夢睡眠階段的圖像接近於清醒時的圖像。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用儀器進行測試發現,做夢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鳥類和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也都會做夢。70年代末,一位科學家通過老鼠實驗發現,有夢睡眠還和記憶有關,做夢的老鼠比被剝奪有夢睡眠的老鼠更能記住經驗,但是這一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人類,因為醫生在治療精神沮喪病人時用一種叫做單一氨氧化酶的抑制劑,這種藥完全取消人的有夢睡眠,但卻不會引起記憶紊亂。法國夢學專家儒韋認為,做夢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他把老鼠有夢睡眠中發出的信號碼進行比較,發現相同親緣系統的老鼠有近似的信號碼,這一理論又被前不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員布爾加的一項實驗證實。布爾加對同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生下來後就被不同地方的兩個不同家庭分別撫養大的雙胞胎竟然有相似的做夢經驗,由此證明,人的夢境表現是遺傳記憶。 另外,在剛剛出版的美國《科學周刊》上有一篇關於做夢研究的最新報告,報告的作者華盛頓神經科學研究院和馬裡蘭州博才斯達國家衛生研究所的合作小組通過一台高性能神經斷層攝像儀為十來個接受實驗的人進行測試,發現他們在有夢睡眠階段大腦皮層的這個特定區域的血液循環異常加快,研究人員們由此發現,大腦中負責看夢中景象和看外部視覺景象的視覺神經系統原來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報告說,看夢的內視系統被證實獨立存在以後,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們在夢中會有擴大的情感,為什麼能接受那些不合理的古怪情節以及紊亂的時空觀念。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
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征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因為夢是人內心處的想法!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樣來的 人為什麼會做夢?我們知道,當睡眠時,即使在熟睡時,人體和周圍環境也並非完全隔絕,某些外界刺激仍能通過感覺系統傳入大腦,去喚起大腦中某些細胞群的“覺醒狀態”而做起夢來。這就是說睡眠中大腦的某些區域仍可對外界刺激保持一定的聯系,這就是做夢。
做夢能使腦的內部產生極為活躍的化學反應,使腦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和更新達到高峰,而迅速流過的血液則帶來氧氣和養料,並把廢物運走,這就使得本身不能更新的腦細胞會迅速更新其蛋白質成分,以准備來日投入緊張的活動。因此,從某一方面說,做夢有助腦功能。
腦中的一部分細胞在清醒時不起作用,但當人入睡時,這些細胞卻在“演習”其功能,於是乎形成了夢。夢給人痛苦或愉快的回憶,做夢鍛煉了腦的功能,夢有時能指導你改變生活,還可部分地解決醒時的沖突,將使你的生活更加充實。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據研究,人們的睡眠是由正相睡眠和異相睡眠兩種形式交替進行,在異相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80%正在做夢,在正相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7%正在做夢。一個人每晚的夢境可間斷持續1.5小時左右。由於夢相伴睡眠周期循環規律,所以在異相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少。此外,人能記住的夢多在快進入覺醒時,而剛入睡的夢早就消逝得無影無蹤了,這也是人們感覺夢多或少的另一原因。
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復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系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系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人在夢中是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能有很大潛力,一般情況下只用了不到1/4,另外的3/4潛藏在無意識之中,而做夢便是一種典型的無意識活動,通過做夢能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把新知識與舊知識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後存入記億的倉庫中,使知識成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夢境可幫助你進行創造性思維,許多著名科學家、文學家的豐碩成果,不少亦得益於夢的啟迪。
有人對英國劍橋大學卓有成就的學者進行調查,結果有70%的學者認為他們的成果曾在夢中得到過啟發。瑞士日內瓦大學對60名數學家也做過類似調查,有51人承認許多疑難問題曾在夢中得到解答。如果人不會做夢,則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心靈及個性上的紊亂,甚至影響思維靈感的發揮。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征兆。臨床醫生發現,有些患有頭痛和頭暈的病人,常訴說睡眠中不再有夢或很少做夢,經診斷檢查,證實這些病人腦內輕微出血或長有腫瘤。醫學觀察表明,癡呆兒童有夢睡眠明顯地少於同齡的正常兒童,患慢性腦綜合征的老人,有夢睡眠明顯少於同齡的正常老人。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證實了這個觀點,即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