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磚”歷史上叫“花卷”,因一卷茶淨重合老秤1000兩,故又稱“千兩茶”。過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湖南安化高家溪和馬安溪的優質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錘築制在長形筒的篾簍中,築造成圓柱形,高147厘米,直徑20厘米,做工精細,品質優良。歷史上最盛時期的年產量達到過3萬多支(即卷)。
過去交通困難,茶葉運輸不便,這圓柱形的花卷茶形如“樹干”,倒便於捆在牲口背的兩邊馱運。但在零售與飲用時,要用鋼鋸鋸成片。這樣做,既不方便,茶未又易損失,造成浪費。另外,在築造過程中,花工多,成本高,勞動強度大,制作不易。如此落後的生產方式,不僅生產者要求改革,消費者也要求改革。1958年安化沙溪茶廠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經過多次試驗,將於將“花卷”改制成為長方形磚茶。規格為35×18×3.5厘米。正面邊有花紋,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葉底老嫩勻稱,每片花磚淨重2公斤。
花磚形狀雖然與花卷不同,但內質基本接近,成為黑茶類的新品種,代替了歷史上的花茶,受到了銷區的贊賞與歡迎。
“花磚”的名稱來由,一是由卷改磚形,二是磚面四邊有花紋,以示與其他磚茶的區別,故名“花磚”。
花磚茶的制造工藝與黑磚茶基本相同。花磚茶原料,過去分灑面茶與包心茶,壓制進把差的茶葉壓在裡面,較好的茶葉壓在外面。60年代中後期,白沙溪茶廠再次進行工藝改革,在提高面茶和茶質量的同時,不分面茶和裡茶,進行混合壓制。壓制花磚的同時,不分面茶和裡茶,進行混合壓制。壓制花磚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級黑毛茶及少量降檔的二級黑毛茶。總含梗量不超過15%。毛茶進廠後,要經篩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後進行蒸壓、烘焙、包裝等,工藝與黑磚茶相同。
花磚茶銷區以太原為中心,並轉銷晉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地。
3茯磚
茯磚茶約在1860年前問世。當時用湖南所產的黑毛茶踩壓成90公斤一塊的篾簍大包,運往陝西泾陽築制茯磚。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因原料送到泾陽築制,又稱“泾陽磚”。近代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廠經過反復試驗,1951年終於在安化就地加工茯磚獲得成功。現在茯磚茶集中在湖南益陽和臨湘兩個茶廠加工壓制,年產量約2萬噸,產品名稱改為湖南益陽茯磚。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樓洞茶場,引用湖南茯磚制法,獲得成功,年產量500噸左右。
目前生產的茯磚茶,分特制和普通兩個品種,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磚全部用三級黑毛茶作原料,而壓制普通茯磚的原料中,三級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級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
茯磚茶壓制要經過原料處理、蒸氣漚堆、壓制定型、發花干燥。
成品包裝等工序。其壓制程序與黑、花兩磚基本相同,其不同之點是在磚形的厚度上。因為茯磚特有的“發花”工序,除需要很多條件外,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求磚體松緊適度,便於微生物的繁殖活動。茯磚與黑、花兩磚另一個不同之點,是磚從磚模退出後,不直接送進烘房烘干,而是為促使“發花”,先包好商標紙,再送進烘房烘干。烘干的速度不要求快干,整個烘期雙黑、花兩焙長一倍以上,以求緩慢“發花”。
茯磚茶外形為長方磚形,規格為35×18.5×5厘米。特制茯磚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黑褐尚勻。普通茯磚磚面色澤黃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尚濃,湯色紅黃尚明,葉底黑褐粗老。每片磚淨重均為2公斤。1986年起茯磚的規格逐步小型化,茯磚茯在泡飲時,要求湯紅不濁,香清不粗,味厚不澀,口勁強,耐沖泡。特別要求磚內金黃色霉菌(俗稱“金花”,學名稱之為冠突曲霉菌,內含豐富的多種營養素,對人體極為有益,金花越茂盛,則品質越佳。)顆粒大,干嗅有黃花清香。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愛茯磚茶,他們把“金花”多少視為檢查茶磚茶品質好壞的唯一標志。
茯磚由於其獨特的工藝和特殊的品質,使其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降脂解膩並有良好的解酒作用,,食油膩肉食飲之特別消食解膩,這也是肉食民族特別喜歡這種茶的原因。常在酒肉飽餐這後飲一杯茯磚茶,或以茶佐食,令人有一種極為舒坦的感覺。
2、養胃、健胃、通三焦,能利尿、解置,在產地,居民有保存幾片茯磚的習慣,遇有腹痛或拉痢,老人習慣以茯磚代藥,極為靈驗。
茯磚主要是邊銷,它的營養價值早在10以前就引起了日本的關注,對茯磚作了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進口消費茯磚茶的數量近年大幅度增加。
4黑磚
產於湖南安化,是一種磚塊形的蒸壓黑茶,主銷甘肅、寧夏、新疆和內蒙古。以黑毛茶為原料,經稱茶、蒸茶、預壓、壓磚、冷卻、退磚、修磚、檢磚等工序而制成。創制於1939年前後,因黑磚面壓有“湖南省磚茶廠壓制”八個字,故又稱八字磚。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帶澀,湯色紅黃稍暗。 不清楚哦, 百度上查詢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