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生姜什麼時候吃最好?正文

生姜什麼時候吃最好?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口干,咽痛、便秘等症狀。生姜有解毒殺菌的作用。吃松花蛋或魚蟹等水產時,應放上一些姜末、姜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年斑”。有內熱者忌食。爛姜、凍姜不要食用,因為姜變質後會產生致癌物。
精選妙藏:優質生姜應完整飽滿,節疏肉厚,無須根,無損傷,無爛頂。無黑心。生姜喜陰濕暖,忌干怕冷。適宜存貯溫度為12~15℃。
 
早上吃好,,,,賽人參
 
古代諺語中有這樣的一個說法:“上床蘿卜、下床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也就是告訴我們,姜是一個配合蘿卜食療的絕好配方:早晨下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鮮姜3錢拍碎切沫,加適量紅糖,沖開水,趁熱服下。中醫認為姜,其味辛辣,性溫。人在清晨之時,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喝碗姜湯,可以健脾溫胃,鼓舞陽氣升騰;到夜間,人身陽氣收斂,陰氣外盛,這時如若吃姜就違反生理規律,所以有“夜晚吃生姜,等於吃砒霜”之說。食用辛溫之姜,不僅要順應一日之中人體氣血運行的生理規律,也要順應一年中的人體生理變化。一天之內,夜不食姜,一年之內,秋不食姜。秋天多燥,燥氣傷肺。與生姜相反,蘿卜敗火清熱,下氣消食。人們勞累一天,晚餐之後,上床之前,吃點蘿卜,潤喉消食,清虛燥之熱,更有利於休息。
  祝你萬事如意!祝你永遠健康!
 
當然是早上吃最好了,吃的得法有人參的療法。
 
早上還是不好吧!
 可能晚上好點一點
 
姜是有驅寒的功效~最好是白天吃~因為白天是火力最旺盛的時候
 
就是這樣。生活幫的阿速哥講過的。
民間諺語:早上人吃姜,中午姜吃姜,晚上姜吃人。就很形象的說明了吃生姜時辰禁忌。
至於為什麼,他們基本上都回答了。你就隨便浏覽一下即可。
 
早上吃比較好
 
早上吃比較好。
 
姜是驅寒的吧。。電視裡老說姜湯姜湯,就是用來驅寒的。。
 
民間的確有這種說法
 
一天當中,啥時吃都可以.只要需要.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莖肉質,肥厚,扁平,有芳香和辛辣味。葉子列,披钍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平滑無毛,有抱莖的葉鞘;無柄。花莖直立,被以覆瓦狀疏離的鱗片;穗狀花序卵形至橢圓形,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形,淡綠色;花稠密,長約2.5厘米,先端銳尖;萼短筒狀;花冠3裂,裂片披針形,黃色,唇瓣較短,長圓狀倒卵形,呈淡紫色,有黃白色斑點,下部兩面三刀側各有小裂片;雄蕊1枚,挺出,子房下位;花柱絲狀,淡紫色,柱頭放射狀。蒴果長圓形脹約2.5厘米。花期6-8月。
生姜:指姜屬植物的塊根莖。本品為姜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有嫩生姜與老生姜,做醬菜都用嫩姜,藥用以老姜為佳。
性味辛、微溫
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解藥毒。
成分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為一種芳香性揮發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為姜油萜、水茴香、樟腦萜、姜酚、桉葉油精、澱粉、粘液等。
功用為芳香性辛辣健胃藥,有溫暖、興奮、發汗、止嘔、解毒等作用,特別對於魚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藥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頭痛、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在遭受冰雪、水濕、寒冷侵襲後,急以姜湯飲之,可增進血行,驅散寒邪。
藥用和食用:中藥生姜
【制法】生姜:除去雜質,洗淨,用時切厚片。
【性狀】本品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4~18cm,厚1~3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環節,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貯藏】置陰涼潮濕處,或埋入濕沙內,防凍。
【備注】
(1)生姜用於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生姜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生姜為止嘔要藥,可單獨應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胃熱嘔吐,配合半夏、竹茹、黃連等同用。生姜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湯飲服,可用於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啞舌腫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時候,常用生姜同制,以減除它們的毒性。
(2)生姜汁:將生姜洗淨後打爛,絞取其汁入藥。性味辛微溫。有化痰、止嘔的功效,主要用於惡心嘔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為三滴至十滴,沖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涼。有利尿消腫之功效,適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4)煨姜:將原只鮮生姜洗淨,用草紙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濕,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紙焦黑,姜熟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溫,具有和中止嘔的功用。適用於脾胃不和、惡心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二、三片,煎服。
(5)生姜和姜片用於烹饪,可以去腥膻,增加食品的鮮味。
宜忌陰虛內熱者忌服.
【歷代本草著作對生姜的論述】
《名醫別錄》:味辛,微溫。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又,生姜,微溫,辛,歸五藏。去淡,下氣,止嘔吐,除風邪寒熱。久服小志少智,傷心氣。
《本草拾遺》:本功外,汁解毒藥,自余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要冷即留皮。
《藥性論》:使。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並治嗽,療時疾,止嘔逆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合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神效。
《開寶本草》: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
《本草圖經》:以生姜切細,和好茶一、兩碗,任意呷之,治痢大妙!熱痢留姜皮,冷痢去皮。
《本草衍義》:治暴逆氣。嚼三兩皂子大,下咽定,屢服屢定。初得寒熱,痰嗽,燒一塊,含咬之終日間,嗽自愈。暴赤眼無瘡者,以古銅錢刮淨姜上取汁,於錢唇點目,熱淚出,今日點,來日愈。但小兒甚懼,不須疑,已試良驗。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制半夏有解毒之功,佐大棗有厚腸之說。溫經散表邪之風,益氣止胃翻之哕。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辛而甘,微溫,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象》雲: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治痰嗽。生與干同治。與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剪細用。
《心》雲:能制半夏、厚樸之毒,發散風寒,益元氣,大棗同用。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嘔家之聖藥也。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藥能行陽而散氣。
《珍》雲:益脾胃,散風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孫真人雲:為嘔家之聖藥。
或問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胃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雲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食。此以平人論之可也。若有病則不然。姜屑比之干姜不熱,比之生姜不潤,以干生姜代干姜者,以其不僭故也。
《本草》雲:秦椒為之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黃連。
《本草衍義補遺》:辛溫,俱輕,陽也。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之聖藥。治咳嗽痰涎多用者,此藥能行陽而散氣故也。又東垣曰:生姜辛溫入肺,如何是入胃口?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者,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之物,系謂之系,便為胃口,與肺同處,故入肺而開胃口也。又問曰:人雲夜間勿食生姜,食則令人閉氣,何也?曰:生姜辛溫主開發,夜則氣本收斂,反食之開發其氣,則違天道,是以不宜。若有病則不然,若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須熱即去皮,若要冷即留皮用。
《本草發揮》:成聊攝雲:姜、棗味辛、甘。固能發散,而又不特專於發散之用。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姜、棗之用,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
潔古雲:生姜,性溫,味辛、甘,氣味俱厚,浮而升,陽也。其用有四:制厚樸、半夏毒一,發散風邪二,溫中去濕三,益脾胃藥之佐四。東垣雲:生姜為嘔家之聖藥。辛以散之,嘔為氣不散也,此物能行陽而散氣。又雲:生姜消痰下氣,益脾胃,散風寒。主傷寒頭痛,鼻塞,通四肢關節,開五髒六腑。又雲:生姜與大棗同用,調和脾胃;辛溫與芍藥同用,溫經散寒。
《本草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
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岚瘴氣。食久,積熱患目。痔人,癰瘡皆不宜多食。
姜皮消浮腫腹脹痞滿,去翳。
歸經:肺;胃;脾經
藥理作用
1.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對裝有隔離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劑置於口腔中,可對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雙相作用,最初數小時內為抑制,後則繼以較長時間的興奮。向胃內灌注25%煎劑200ml,則呈興奮作用。隔離小胃狗試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並刺激游離鹽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對蛋白的消化作用卻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強。浸膏能抑制硫酸銅引起的狗的嘔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則無效。從生姜中分離出來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為3mg,對阿樸嗎啡引起的狗嘔吐及洋地黃引起的鴿嘔吐均無效。家兔經消化道給予姜油酮可使腸管松弛,蠕動減退。生姜是驅風劑的一種,對消化道有輕度刺激作用,可使腸張力、節律及蠕動增加,有時繼之以降低,可用於因脹氣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絞痛。
2.對循環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縮壓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張壓上升14mm汞柱,對脈率則無顯著影響。酒精提取液對麻醉貓血管運動中樞及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對心髒也有直接興奮作用。
3.抗菌及抗原蟲作用:體外試驗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對陰道滴蟲有殺滅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靜脈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樞運動麻痺,對兔有時血壓可下降。
中藥化學成分
生姜含揮發性成分:α-姜烯(α-zingiberene),β-檀香萜醇(β-santal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α-姜黃烯(α-curcumene),姜醇(zingiberol),紫蘇醛(perillaldehyde),橙花醛(neral),牻牛兒醛(geranial),2-蒈醇(2-caraneol),3-蒈醇,樟烯(camphene),β-羅勒烯(β-ocim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β-金便歡烯(β-farnesene),月桂烯(myrcene),β-蒎烯(β-pinene),2-龍腦(2-borneol),檸檬醛(citral),7-孟烯[7-menthene],異小茴香醇(isofenchylalcohol),α-金合歡烯,1,3,3-三甲基三環[2.2.1.02,6]-庚烷[1,3,3-trimethyltricyclo[2.2.1.02,6]heptane],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環[3.1.1]-2-庚烷[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1,3,3-三甲基-2-氧雜二環[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1-(1,5-二甲基-4-已烯基)-4-甲基苯[1-(1,5-eimethyl-4-hexenyl)-4-methylbenzene]及高良姜萜內酯(galanolactone)等數十種;辛辣成分:6-姜辣醇(6-gingerol),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你們喜歡淘寶嗎?淘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