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吃雞蛋,有多少人有這習俗。 三月三,地菜煮雞蛋”,是江南一帶的俗話。傳說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難,命觀音娘娘普降聖水。於是最有靈氣的地菜,便充當了這一愛心的使者。 地菜,是一種綠色的植物,小小巧巧的葉片多貼地而生,學名叫荠菜。幼苗時期很不起眼,不仔細看很難找到她。也許是為了方便人們采挖吧,地菜一般長在堤岸和菜地裡。地菜是隨了春風春雨來的。春風過處,你會看到嫩嫩的地菜齊刷刷的鑽出地面;春雨滋潤後,你會發現一大片綠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桿,葉片兒托著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讓你感到生機盎然,耳目一新。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即荠菜,在路邊或野地裏隨處可見,它不僅是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荠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荠菜賽仙丹”的說法。可見荠菜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在中藥裏,荠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荠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所以就吃了地米菜煮的雞蛋不會頭痛的說法 南方,浙江那邊好像是立夏吃雞蛋啊,但不知道三月初三是不是立夏的那天。 民俗中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能治頭暈。 雖然“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雞蛋”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其科學性還有待考證,不過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講,地菜雖然是野菜,但是營養豐富,裡面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維生素b和維生素c,而且鈣、鐵的含量也比較高,這些營養元素對人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加上雞蛋的蛋白質含量高,卵磷脂、維生素a也豐富,這樣兩種營養食物放在一起,自然對身體有好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