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不如求己》中提到的的大山楂丸去哪裡買?我去同仁堂問過,說沒有? 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期,萬物生長發育茂盛。陽歷5月6日左右,在節令上屬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節。自立夏後,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平均氣溫達到或超過20℃,標志著華夏大地開始進入夏季。夏季氣候特點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熱”。而詳言之,又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立夏到夏至結束,夜間逐漸變短,天氣日漸炎熱,萬物生長茂盛。後一階段,特指農歷六月,節氣屬小暑、大暑。當此之時,氣溫進一步升高,晝夜溫差縮小,降雨量大而集中,天氣酷熱而蒸悶。這種潮濕悶熱的天氣與前一段的干熱明顯不同,故中醫學中將農歷六月稱之為“長夏”。   但無論是初夏、仲夏或是長夏,氣溫為一年中之最高,是三夏的共同特征。故中醫學以五行中的“火”來概括夏季氣候特點。並且認為,熱屬陽,熱甚為陽盛,熱極為陽極,陽極則陰生。故夏季自然界陰陽消長的特征是陽氣日隆,至長夏陽極而陰生。養生者,一定要了解夏季陰陽盛衰的特點,隨著自然環境、氣候、萬物的變化作相應的調整,做到“人天相應”,就能防百病,安然度夏了。一、精神調攝   夏季艷陽普照,地熱蒸騰,正是萬物繁榮,群芳斗艷的季節。人應怎樣適應夏季?《內經?素問》指出:“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即夏天三個月,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互交泰,一切植物開花結果。其養生思想是注重精神調攝,文中除“夜臥早起”一句講述起居外,余皆為調攝精神情志的論述。所謂“無厭於日”,是說長晝酷暑,傷津耗氣,人易疲乏,情易煩膩。而養生之人,應順應夏天陽氣旺盛的特點,振作精神,勿生厭倦之心,使氣宣洩,免生郁結。所謂“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是要人注意調整情緒,莫因事繁而生急躁、惱怒之情,免助陽起暴沖而傷正氣。所謂“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是前兩句的注腳:勿厭倦之心,則內無郁結,氣得宣洩;而無急怒之志,則氣之宣洩是和平的、愉悅的,若其所愛在外一樣舒暢。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切忌火暴脾氣,遇事一蹦三跳,因燥生熱,要防止心火內生,心靜自然涼。在夏令暑蒸氣耗的季節,若能自我調整出這樣的心境,自然可以涼從心生,健康長壽了。二、起居調養:   夏季天暑地熱,暖熱氣盛,人應晚睡早起,順應自然,保養陽氣。由於夏天中氣溫特別高,晚上睡眠時間較短,常會因睡眠少,休息不好,食欲不佳。出汗多,消耗大,往往到這個時候精神不振,體重減輕。所以,夏季首先要保證睡眠時間(夜間應有6-7小時的熟睡),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睡個午覺,但時間不宜過長,以半個小時為佳,一方面可以補充夜間的睡眠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避開正午的炎熱,適當的午睡有利於疲勞的恢復。   夏季暑熱外蒸,汗液大洩,毛孔開放,肌體最易受風濕邪氣侵襲。若人體正氣不足,濕熱之邪常乘虛而入,容易引起暑病。在夏季要科學安排工作、學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防止在烈日下過度暴曬,注意室內降溫措施,使居室環境盡量做到通風涼爽。如果不注意調攝,人體氣血虛弱,再遇邪侵襲,很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癱等病。   在衣著方面,由於天熱多汗,衣服要薄一些,衣衫要勤洗勤換。久穿濕衣、汗衣,刺激皮膚,會引起多種疾病。居室宜清涼,早晚室內氣溫低,應將門窗打開,通風換氣。中午室外氣溫高於室內,宜將門窗緊閉,拉好窗簾。陰涼的環境,會使人心靜神安。雖悶熱難眠,亦應避免對扇當窗,或臥睡席地、涼床,或空調溫度過低。另加注意飲食衛生,就可以避虛邪、遠疾病,安度盛夏了。三、運動調養:   夏天氣候炎熱,對人體消耗較大,若長時間在陽光下鍛煉可能引起中暑。所以,運動鍛煉不可遠途跋涉,應就近尋幽,最好選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早晨,曙光初照,空氣清新,到公園、河岸、湖邊,或庭院,草木繁茂的地方散步鍛煉,吐故納新。傍晚,若漫步徜徉於江邊湖畔,那習習的涼風會使你心靜似水,神怡如夢,滌盡心頭的煩悶,暑熱頓消。鍛煉時應選擇合適的項目,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廣播操、慢跑、散步等。去江河湖海進行游泳鍛煉,更令人心曠神怡,有益於調節情志,增進健康。四、飲食調養:   夏三月,氣候炎熱,陽氣在外,陰氣內伏,人體消化機能下降,飲食以清淡、質軟爽口、易於消化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飲食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既可滿足所需營養,又可預防中暑。主食以稀為宜,如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還可適當飲些清涼飲料,如酸梅湯、菊花茶等,幫助體內散發熱量,補充水分、鹽類和維生素,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另外,適當吃點醋,因為醋既能生津開胃,又能抑制殺滅病菌,預防胃腸道病。食物調養應著眼於清熱消暑,健脾益氣。   我國歷來有飲茶解暑的習慣,現代研究證明,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生物鹼、揮發油等,飲之可提神、助消化、解疲勞等。因此,曾有人提出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好。特別要注意多吃些營養豐富的水果、蔬菜,諸如西瓜、西紅柿、黃瓜、芹菜等。綠豆湯、赤小豆湯可清暑熱,靜煩熱,潤燥熱,解毒熱;酸梅湯可解渴防暑,涼沁心脾。但切忌因食涼而暴吃冷飲,生冷瓜果等。冷飲要適度,不可偏嗜寒涼之品,否則會傷陽而損身,使胃腸受寒。   另外,衛生也應特別注意。夏天是細菌、霉菌大量滋生的時期,食物、餐具極易受污染。故飲食方面尚須留心消毒,吃瓜果要洗淨去皮,涼菜要洗淨,加少量蒜泥、醋,既能增加食欲,促進消化,又能滅菌解毒,減少疾病。生熟刀砧、菜板須分開,外購熟食宜加工、加熱後食用。五、防病保健:   我國醫學有“天人相應”的養生之說,就是說人體要適應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的變化。夏天的特點是“熱”,故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夏季養生的關鍵在於“清”。   夏天氣候炎熱煩躁,極易上火,一要防“外火”,即自然界高熱的氣溫。預防的措施是盡量避免烈日的直接照射,外出或工作時戴好遮陽帽;同時要保持室內環境安靜衛生,注意通風降溫,以防外火內侵。二要防“內火”,即使人體陰陽失衡而出現的內熱症。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1.心火心火分虛實,虛火主要表現有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失眠、健忘、口干、舌尖紅,有虛火的人可以經常喝點蓮子大米粥,或用生地、麥冬等泡茶喝;實火主要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舌尖紅,有實火者可用導赤散或牛黃清胃丸降火。 2.髒火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痰中少量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兩顴紅、口干舌燥、聲音嘶啞、舌紅嫩。有髒火者可用紅棗、大米適量煮粥吃,或用沙參、麥冬泡茶喝。3.胃火 胃火也分虛實。實火表現為多食善饑、上腹不適、口苦口干、大便干硬。胃有實火可用栀子、淡竹葉泡茶喝;虛火表現為輕微咳、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可吃些有滋陰作用的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4.肝火 常表現為血壓上升、頭痛劇烈、頭暈、耳鳴、眼干、口苦口臭、易怒、兩肋脹痛、煩躁、舌邊紅,可服龍膽瀉肝湯或丸。5.冰箱性腸炎   就是耶爾細菌腸炎,隨著冰箱的普及,該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耶爾細菌廣泛存在於牛奶、肉、魚、禽以及蔬菜等許多食物中,在-4℃以下的低溫下生長繁殖。冰箱冷藏室裡的食品污染了,該菌就可能引起腸炎。因此,冰箱內的食品要生熟分開,進食前要重新燒熟燒透。   對內火者,夏季應多飲水,以清熱降火來調節體溫;多吃水果抗炎消暑;保持心情舒暢,不急不燥,抑怒熄火,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效果,防止“內火”自生。另外,家裡需備些防暑飲料和藥物,如西瓜、酸梅汁、綠豆湯、人丹、十滴水等。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使脾健胃和。   除給予藥物治療外,保健食品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御坊堂靈芝螺旋藻、蘆荟礦物晶、蛋白質粉、牛初乳、鈣鐵鋅等,能有效補充體內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營養元素,有效預防和改善上火狀況。
這裡有 http://pp94.com 綠盟電影 http://ipa123.com
大山楂丸拼音名:dashanzhawan 英文名: 書頁號:2000年版一部-355 【處方來源】《丹溪心法》 【處方】山楂1000g六神曲(麸炒)150g麥芽(炒)150g 【制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另取蔗糖600g,加水270ml與煉 蜜600g,混合,煉至相對密度約為1.38(70℃)時,濾過,與上述粉末混勻,制成大蜜 丸,即得。 【性狀】本品為棕紅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鑒別】(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果皮石細胞淡紫紅色、紅色或黃棕色, 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約至125μm。果皮細胞縱列,常有1個長細胞與2個短細胞相間 連接,長細胞壁厚,波狀彎曲,木化。 (2)取本品9g,切碎,加乙醇4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 ,殘渣加水10ml,加熱使溶解,加正丁醇15ml振搖提取,分取正丁醇提取液,蒸干,殘 渣加甲醇5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1ml,加少量鎂粉與鹽酸2~3滴,加熱4~5分 鐘後,即顯橙紅色。 (3)取〔鑒別〕(2)項下的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 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 種溶液各2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丙酮(9:1)為展開劑,展 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數分鐘。供試品色譜中,在與 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 【檢查】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ⅰa)。 【作用類別】本品為傷食類非處方藥藥品。 【功能與主治】開胃消食。用於食積內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悶。 【用法與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1~3次,小兒酌減。 【規格】每丸重9g 【注意】 1.飲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脾胃虛弱,無積滯而食欲不振者不適用。 4.有高血壓、心髒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6.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咨詢醫師或藥師。 【貯藏】密封。 大山楂丸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生山楂10千克麥芽(炒)1.5千克神曲(炒)1.5千克 【用法】共研為細粉,過羅,每500克細粉,加白糖250克,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服1丸,一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消食化滯,調和脾胃。 【主治】脾胃失和,飲食不香,停食停水,消化[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