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版膠是啥 用最好的結構膠,是可以的,看上去也很美觀 正膠是膠粒向外,顆粒高度不超過直徑,也叫短顆粒膠皮。 特點是球拍擊球時,球的速度快,力量大,但旋轉不強。 很適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選手最常用的膠皮類型之一。 正膠
也叫短顆粒膠皮,特點是彈性好、速度快、擊球穩、不吃轉,適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選手最常用的膠皮類型之一,過去莊則棟、李富榮、江嘉良、謝賽克等一大批世界冠軍都采用正膠海綿直拍。當今世界冠軍劉國梁也是采用這種類型膠皮。如果你覺得自己手腕動作靈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夠,那最好正面選擇以速度制勝的正膠球拍。
目前國際市場上還有一種介於短顆粒與長顆粒之間的一種中顆粒膠皮,有不旋攻擊的奇特效果,對手攻來的強烈抽球或下旋球,這種膠皮壓根兒就不怕,回過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飄忽,讓對手使不上勁。它被人稱作“魔性膠皮”。
一:打好正膠要掌握好實力和變化的結合,就是要以實力為主,變化次之。我以前練正膠,盲目學習劉國梁,學他的各種發球和套路變化,恨不得每個球打出來都不同,開始打比賽是很有效,但是時間長了才發現實力是正膠第一位的,特別是業余,實力更是重要,其實劉國梁和江家梁都是實力出眾,只不過風格少有不同,劉國梁的實力體現在變化多端上,這是他本身天賦特點和後天努力苦練的結果,照搬是搬不來的。實際上發球也是實力的表現,劉國梁的發球到了他後期不行規則改變的時候還是很有威脅。這就是實力,這個實力靠的是汗水和智慧得來的。打球有了實力了才能說到變化,說到各種套路的貫徹,這是辨證問題。 二:打好正膠要有速度,沒有速度的話也要有發力。大家都知道速度是快攻手克敵制勝的法寶,但不是每個業余的人都能保持很好的速度,有年齡原因,有基本功原因,再加上現在反膠速度也不慢,正膠的速度就更難體現了。那麼如果沒有速度怎麼辦呢?我覺得至少要有發力,要做到板板發力,你可以把球的落點控制好,但別人同樣能夠控制好落點,同樣的機會,人家上手,你正膠就回更難受,所以要把發力放在第一位,就算落點差一點,也可以給他打對攻,也是有機會的,如果正膠光想控制最終還是會死的很難看的。 三:打好正膠要有下旋起板技術。小弧圈和突擊哪個更好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第一板要爭取主動,第一板主動是贏球的關鍵,現在很多人打我就是送給你正手下旋出台讓你打,以前我心理沒底,拉球下網多,就是拉過去了,對方回你個,下一板又不好打了,後來我家加強了拉球技術的練習,感覺出台球很好拉了,發力集中掌握好向上向前的拍型角度,下一板緊跟攻球,這樣別人就不是很敢輕易給出台球了,這樣短處就變成了長處。 四:打好正膠要有台內快點技術。這一技術屬於高級技術,很多業余都不會(包括直板反膠)但反膠們可以搓一個加轉什麼的,正膠就不行了,點不了,只有碰過去,那威脅就降的太多了,我就是在這一項技術不過贏才被迫放棄的,別人就是給你正手不太轉的,你點吧不穩當,力度又不夠人家反擊你很容易,碰吧,過去不轉,人家發力,你被動,正膠回旋余地小的問題就暴漏了,反之我能點上並且質量很好的話就會先讓對方退台,形勢就回到正膠的套路上了。在業余圈裡打正膠練擋,蓋弧圈什麼的並不是首要問題,關鍵是要有一板點,這是成為高手的關鍵,對方回拉弧圈,你可以控制他不讓他拉,可是你怎麼控制對方給你小球? (一)正膠就是膠皮顆粒(疙瘩)向上、而且高度與直徑相等的膠皮。它的特點是彈性好,擊球穩且速度快,適合近台快攻型的球員使用。正膠海綿拍不容易吃各種旋轉,正是由於粘性小也不容易制造強烈的旋轉,所以正膠球拍雖然拉不出強有力的弧圈球,但是在處理台內旋轉球和正手抽殺方面卻可以大占便宜。 (二)反膠就是粘貼時向下、粘性較大的光面向上的一種膠皮,特點是擊球旋轉力強、擊球穩定、易控制,適合弧圈型或弧圈結合快攻型打法。反膠打球的旋轉力特強,也容易吃轉兒 (三)還有一種生膠就是顆粒向上、直徑大於高度的膠皮。
你們禁止用的應該是長膠。國際乒聯禁用使用長膠,並規定正膠高度與直徑之比不得大於1:1正膠是一個乒乓球術語,指乒乓球拍覆蓋物,膠粒向外。使用正膠乒乓球拍打出來的球速快,但摩擦旋轉控制能力較差。
最初是因為偶然被發現能增加木制球拍的控球能力而被應用於乒乓球比賽中,後逐漸流行。歐洲運動員曾一度喜歡使用正膠橫拍削球的打法。後來日本人使用海綿球拍發明中遠台長抽弧圈的打法,稱雄乒壇。後海綿拍被禁止使用,中國運動員將正膠與海綿有機結合,發明了近台快攻打法,從此稱霸乒壇。歐洲運動員將反膠和海綿結合後,用於弧圈球打法,將其身高力大的優勢發揮出來,一時在乒壇獨當一面。為了改變這一局面,中國運動員使用長膠打削球打法,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生膠和半長膠以及防弧圈膠,對弧圈球打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樓主,作為一名乒乓愛好者,我也想說幾點我自己的感受,算是對樓上幾位回答者的一點點補充。
正膠,嚴格意義上講正膠就是膠皮顆粒向上、高度與直徑相等的膠皮。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顆粒朝外貼的膠皮,這種膠皮因其出現的較現在流行的顆粒朝內貼於海面之上的反膠早,人們在區分膠皮時默認這種出現的較早的顆粒朝外的黏貼方式為了正常的膠皮黏貼方式,並稱之為“正膠”。
正膠的出現主要是當時乒乓球發展的結果。當時的乒乓球進攻型打法主要講究速度——以快制勝。在“海綿膠皮”沒有問世之前,這種進攻型打法給了正膠廣闊的展示舞台,正膠當時是直接粘貼於球拍之上,沒有海綿層,用慣了海綿膠皮的球友可能都有體會,不粘貼海綿的話球的出手速度將會很快,進攻上更具有突然性;另外也不會很吃對方的旋轉,這兩點對於當時進攻型選手已經很有誘惑力了——另外由於最早的乒乓球主要是以削球打法為主,削球大家都知道一般用長膠或半長膠的膠皮比較多(其實廣義上講,長膠、半長膠以及生膠都屬於正膠),以制造強烈旋轉或削出旋轉難以判斷的球讓進攻選手失誤,通俗點說就是依靠旋轉得分。而正膠不怕這種旋轉,與此同時,而削球運動員最害怕的就是突然進攻,正膠進攻的另一特點卻正是進攻突然,故此當時這種打法在我們以直拍進攻為主要打法的亞洲十分流行。[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球員有,現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富榮,體育總局元老徐寅生等。前世界冠軍莊則棟。 ]
但隨著乒乓球器材的發展,尤其是反貼膠皮,尤其是反貼海綿膠皮(由日本發明)的出現,乒乓球的旋轉及第二跳速度就更加強烈了,這給了正貼膠皮拍很大的防守、進攻壓力。由於這一階段的球主要以上旋為主,正貼膠皮拍進攻上就顯示出了其制造旋轉不夠的缺陷,不能抵消對方強烈的上旋!且球接觸球台以後的第二速度由於上旋有一個前沖速度,這樣防守上的節奏需要調整。這幾點對正貼膠皮拍球員的擊球手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這時出現了“正貼海綿膠皮拍”,但無法改變乒乓球運動以“速度、旋轉”為主線的發展軌跡。雖然這時候湧現出了像江嘉良、劉國梁這樣的打正貼海綿膠皮的高手,可是這種手感極佳的“天才球員”少之又少。加之器材制造技術的提高,以及“灌膠”的大面積盛行,正膠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作為馳騁乒壇半個多世紀的一種打法,也將無奈的退出歷史的舞台。或許將來我們只能在以前比賽的錄像中欣賞這種打法了。
正膠適合打法:
自身速度優於旋轉,有較好的步伐,手感好,動作幅度小的正手進攻反手推擋的打法。
[補充]: 這種打法雖然在專業運動領域已無多大的生存空間,但在業余愛好者中確實很有一定殺傷力的,因為畢竟業余愛好者很難有如同專業人員的極其穩定的拉球以及強烈的旋轉。
不過這種打法成型很難——其一、因其對自身的手感要求巨高,故此資質平庸的愛好者很難有大的突破;其二、很難找到一起合練的球友,這種打法打得球比較難接,且現在很多愛好者追求的是“完美的弧線”,思想上覺得與這種打法對練沒有什麼意思,故此,欲尋覓一個長期的球友比較困難;其三、要想在這種打法中有所突破,最好是有名師指點,這一點一般的愛好者很難做到。
這就是我的一點點補充,希望能給廣大球友一點啟示。
歡迎廣大球友騷擾。[ qq:650091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