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食如何斬燒鵝 香港8月11日第16屆香港國際美食博覽於11日起一連5天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近300家食品制造商和供應商參展。
除了香港的參展商外,還有來自澳大利亞、德國、伊朗、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國以及中國內地、澳門和台灣的80多家參展商。美食博覽展場內共分8大主要展區,包括健康及有機 食品;面包糕點及醬料;餅干、小食及面食產品;罐頭、冷藏及方便食品;灑類飲品;餐廳及酒樓;國際參展商;食品業商會及其他等。
美食博覽今年再度設立“貿易館”,參展商可借此平台向食品分銷商、進口商、連鎖超市等推介產品,擴大銷售網絡,爭取訂單。 美食博覽2005 日期:2005年8月11至15日(星期四至一)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覽廳1及2 會場面積:16,070平方米 主辦機構:香港貿易發展局 統計:年度非貿易館參展商貿易館參展商業內人士公眾人士 本地188293,934301,749 海外-901,510 總數1881195,444301,749 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國際參展商來自51個國家及地區
(詳細資料請參考統計數字)備註: 包括國際現代化中醫藥及健康產品展覽會暨會議公眾進場人士
非貿易館參展商 香港參展數目188
貿易館參展商 香港參展數目20 香港以外地區參展數目90
香港以外地區參展商所屬國家/數目-貿易館
國家 數目 中國內地 46 韓國 18 意大利 9 日本 2 馬來西亞 2 菲律賓 2 美國 2 澳洲 1 德國 1 伊朗 1 澳門 1 荷蘭 1 波蘭 1 新加坡 1 台灣 1 泰國 1
合計 84
香港及香港以外地區參觀人數 地區 業內人士 所佔比率 公眾人士 香港 3,934 72.26% 301,749 香港以外地區 1,510 27.74% 合計 5,444 100% 301,749
香港以外地區業內人士所屬地區/數目 地區 數目 所佔比率 亞洲 1,272 84.24% 北美洲 89 5.89% 歐洲 67 4.44% 澳洲及太平洋 40 2.65% 中南美洲 25 1.65% 中東 9 0.60% 非洲 8 0.53%
合計 1,510 100% 中國人是舉世公認最會吃的民族(以漢族為主,不包括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吃的範疇之廣泛,也是任何國家無法媲美或想像的。文獻資料顯示,中國人幾乎吃遍動物、植物與礦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共收一千八百九十多種),充分發揮利用厚生之效,並且體會天人合一之境。
長久以來,因為「吃」經驗的累積而孕育了奧妙的「吃道」(「道」是技藝融會的結果),這不僅是中國人平常生活的依據,也是中國文化的標幟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彌足珍貴的智慧與資產。
基本上,「吃」之為「道」,是屬於實用的形上思考,也是對飲食的自覺、經營(飲食藝術化)的結果。換句話說,是吃與道契合之後,匠心獨運所展現的生活美學。其中涵蓋多元,例如:材料的選擇、刀法的運用、五味(酸、辛、甘、甜、鹹)的調和、火候的拿捏、烹飪的規劃、吃法的講究與健康的要求等,飲食文化逐漸開啟、積澱,自成一套文化系統。
飲食地圖
中國幅員廣袤、族群繁雜,往往基於地理、氣候、物產、習俗等因素,塑造了殊異的民族性格、獨特的飲食味道與奇妙的烹飪方式。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隨地變化,千緯萬端,至於蒸煮灼滷醉溜、燉炸煨煎燒烤、燜燴燻炙涼拌生吃,因材制宜,真是五花八門。
大致說來,中國飲食約可分為黃河、長江與珠江三大流域,包括四大菜系。從文獻資料上看,最早有南、北兩味、一為揚州菜,一為孔府菜。後來踵事增華,衍變為蘇、粵、川、魯四大菜系。
蘇菜的發祥地是蘇州、揚州和杭州,其特色是味兼南北,既有清炒、清溜的南方爽口菜質,又有獅子頭、炒鱔糊的北方濃香口味;其次是以河鮮菜著名,例如:西湖糖醋魚、清蒸鰣魚(鰣魚為揚州、鎮江特有的)、大閘蟹是時令的要角;還有精美的點心與小吃,如:灌湯包子、蟹黃燒賣、松子水晶甜糕,更是馳名遐邇。
粵菜的發祥地是廣州,其特色是注重海鮮與野味,口味講究清、鮮、爽、滑,以蒸、炒、溜烹飪方式來追求原味;配菜豐富,佐料適宜;加上味粥與點心,造成粵菜特殊的形質。至於咖哩及蕃茄醬的應用,則是與西洋通商之後受到的影響。
川菜的發祥地是巴(今重慶)、蜀(今成都),其特色是重油重味、多小炒,嗜好麻辣(辣椒、花椒),如麻婆豆腐,乃集麻、辣、油、燙、鹹、滑於一身,味道奇特;從普通材料開發出美味佳餚,如豬肉可料理成回鍋肉、粉蒸肉、咕嚕肉、醬爆肉、蒜泥白肉,手藝相當神奇;加上泡菜,這就是川味的本色。
魯菜的發祥地是齊(今臨淄)、魯(今曲阜),為北味的代表。(我的老師孔德成先生就是孔府家菜的美食家,台北的北方菜館師傅大多經他指導過。他說:凡是到北京開飯館的,多半是山東去的。)其特色是以特殊的材料烹飪出厚味的大菜,因此,燕窩、魚翅、鮑魚、海參、蘑菇、銀耳等山珍海味,因緣際會;至於烤燒烹藝,也別出心裁,如脆皮烤鴨、九轉肥腸、紅燒海參等。之外,以湯調味麵食系列,加上多樣的甜點,內聚形成厚實的魯菜風味。
不過,有些學者以為中國飲食有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與皖菜。
上述的飲食生態,其實就是一張以漢民族為主的飲食地圖。然而,一九四九年的一場大變動,使這張傳統的、生活的中國飲食地圖幾乎瀕臨消失了。五十年來,它重現於華人地區的台灣和香港。香港的港式粵菜和潮州菜深受老饕喜愛;台菜則包容性強,幾乎把各種菜系都台灣化了,甚至連日本料理也變成台灣式的日本料理。
我比較了很多本,覺得這本不錯!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作者:逯耀東,1933-
出版項: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90.
吃,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要能吃出學問,可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了!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逯耀東教授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這些年他一直將開門七件事──酒、鹽、柴、米、醬、醋、茶的瑣事系統化,提升到文化的層次。他在大學講授的「中國飲食史」、「中國飲食與文學」、「中國飲食與文化」等課程,相當受到學生的喜愛。
作為一位中國飲食文化工作的學者,逯教授更是一位知味的人,經常到各地探訪與品嚐不同風味的飲食。先後出版《祇剩下蛋炒飯》、《已非舊時味》、《出門訪古早》等飲食隨筆著作,譽滿士林,膾炙人口。
《肚大能容》是逯教授的飲饌新著,將其近兩三年發表於報端的飲食文章集結出版。透過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與社會文化變遷相銜接,更上層樓,為中國飲食文化拓展出新的領域。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們可要先請您作好減肥的準備,畢竟在逯教授精彩的文筆下,誰能抵抗?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index?qid=7006042401409 香港飲食文化為東方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匯所在,發展出了一個揉合中國菜(主要為粵菜)和西餐的飲食習慣,因而被譽為“美食天堂”。作為全球各地人們的匯聚點,日、韓、台灣、越南、泰、印度[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