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旁塑有左輔、右弼二神,周圍即是六十元辰像。在民國二十三年小柳司氣太採訪白雲觀,編成《白雲觀志》,即已提到後土殿有亥太歲虞廷大將軍等等。據知現存元辰像的繪圖藏於文物單位中,而新塑的六十元辰像則完成於一九八四年,據王宜娥研究《道教的造像藝術》,稱許為「近年道教造像中較好的作品」。(中國道教總九)
具像之美 有關道教的造像遺跡,目前在大陸倖存的:凡有宋代及明清時期的造像,其中山西晉城玉皇殿有二十八星君、十二元辰像、十三曜星君像等星君造型,被贊許為稀有珍品,屬於宋元風格,具現唐宋以來彩塑工藝的藝術之美。而白雲觀的新塑元辰像,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落實宗教政策而產生的新造像,除繼承傳統手法外,也受到當代造像風格的影響。近年來台灣採取開放政策,因而道教界人士紛紛前往參訪,乃有機會一賭元辰殿造像之美。其實崇祀六十元辰遍及全國各地,像過去在廣州金花廟中,也有三十元辰,稱為「當年太歲至德尊神」,讓民眾對當值的歲神,因犯年沖或對沖者膜拜、祈求,用以避凶趨吉。閩粵地區也有同一習俗,在民間習用的通書或農民曆中都有當年太歲神的名諱,因而台灣的漢人社會也傳續同一慣習,而有「安太歲」的習俗。可見這是流傳久遠而廣闊的宗教、民俗。
民間社會既有流年歲神的信仰習俗,且都有各各值年的大將軍名諱,比較白雲觀元辰殿所列出的大將軍名諱,與台灣民間流行的通書、道士手抄的道學雜記,就可發現其中小有出入。因為類似口傳、手抄的資料,既無法找到較早期的版本,也就無從確定各地區所據為何?其中的諸神名諱列表說明如下:(名諱後都有大將軍三字)
甲子:金辨 乙丑:陳材(枋) 丙寅:耿章 丁卯:沈興 戊辰:趙達 己巳:郭燦 庚午:王清 辛未:李素 壬申:劉旺 癸酉:康志 甲戌:施廣(詹廣)乙亥:任保 丙子:郭(邵)嘉 丁丑:注文 戊寅:曾光 己卯:龍(龔)仲 庚辰:董德 辛巳:鄭但 壬午:陸明 癸未:魏仁 甲申:方傑 乙酉:蔣崇 丙戌:白敏 丁亥:封濟 戊子:鄒鏜(茅鐘) 己丑:潘佐 庚寅:鄔桓 辛卯:范寧 壬辰:彭泰 癸巳:徐華 甲午:章詞(張許) 乙未:楊仙(賢) 丙申:管(蕭)仲 丁酉:唐傑 戊戌:姜武 己亥:謝太 庚子:盧秘(虞邵) 辛丑:楊(湯)信 壬寅:賀(賢)諤 癸卯:皮時 甲辰:李(呂)誠 乙巳:吳遂 丙午:文哲(艾析) 丁未:繆丙(伍炳) 戊申:徐浩(俞誥) 己酉:程寶(實) 庚戌:倪秘(復) 辛亥:葉(蔡)堅 壬子:丘德 癸丑:朱得(薄) 甲寅:張(章)朝 乙卯:萬清(春) 丙辰:辛亞 丁巳:楊彥(商諺) 戊午:黎卿 己未:傅黨(儻) 庚申:毛梓 辛酉:右政 壬戌:洪克 癸亥:虞(盧)程
從這些名字的異文看來,大體相同,而相異的應是字形相近、字音相近而傳抄的出入,只有一小部分可能因流傳的說法而有較大的差別。
追本溯源 關於太歲大將軍的名諱、服色、及其來歷,一直是研究民俗、宗教的學者想要進一步瞭解的。從前引古道書的諸神煞名,及「必知曉才可避凶」的情況推測,則太歲神名應在太歲信仰史的形成期即已出現,而且從北魏即專祀之的情況,所祀諸神也必定有名諱。但是這些歲神的名字與出處,是否與古代的將軍、文臣有關,為有功烈於名而被封?或本為星辰所轉世?由於資料不足難以論斷。這就像古道書中的神名、煞名一樣,乃反映當時的神煞世界,不僅是民間社會的傳說,更是一些職司太歲祭典的巫祝、道士之流所感應的神靈界,始能依其所感,圖繪出形貌、服色。在台灣地區的習俗中,從事祭政的紅頭道士常在壇上安奉值年太歲星君的名諱神座,因只書寫名諱,而且每年正月擇吉安奉,所以就不必考慮諸將軍的形象製造。有些廟宇另設有安太歲的殿,也只是羅列六十甲子的神座而已。現在有機會參拜白雲觀的元辰殿,對於諸神的造像,或文或武、或老或少,神態栩栩、道相莊嚴,按照甲子的次序環列,確讓人在敬拜之餘,極想一探其造像的依據,及所執法器、儀具的出處?
台灣民間社會對於諸神的來歷,尤其諸星的名諱,其主要依據都來自《封神演義》一書,其實這部通俗小說的寫作素材,就已經綜合了明中葉以前民間,尤其是道教、佛教的諸多說法,經由說部作者(其說法有多種)的創作才華,聯貫成為一部宏偉而熱鬧的神魔小說。其中與太歲有關的就是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姜子牙命柏鑒引值年太歲殷郊受封,為「執年歲君太歲之神,坐守周年,管當年之休咎」,楊任則封為「甲子歲之神,率領爾部下,日值正神,循周天星宿度數,察人間過往愆由。」這兩位與太歲有關的神君,卻不見於六十年甲子神的名諱中,不過台灣的道士都受《封神演義》的影響稱殷郊為「太歲頭」,殷郊的事跡在封神編撰時已極流傳,像《道法會元》中就有奉殷郊為神的、《三教源流聖帝佛祖搜神大全》也有太歲殷郊傳(卷五),所以這位太歲頭是較晚才出現的。至於楊任受封的事由:「事紂,忠君直練,先遭剜目之苦;歸周捨身報國,後罹橫死之災」,在諫紂被刑的經過,元辰殿的造型就是依據剜目後長出二手,手心更生雙目而塑,但這位甲子將軍卻是金辨,而非楊任。白雲觀所據的圖像,原先應有所據的,有些也能配合屬相,像戊辰太歲趙達將軍屬龍,所以塑成雙手握一金龍之類。由於大陸的神像,較大型的常用泥塑,上敷重彩,有種厚重、樸素之感,現在臺灣採用木雕,在細部的雕刻、彩色的敷填,均會產生另一種造型之美,對於習於安太歲的臺灣民俗將會有另一番新貌。
對於太歲神的信仰,基於沖犯觀念而有諸般趨吉避凶的方法,在不同地區就是形成各地的風俗習慣;不過其基本觀念卻頗為一致,顯示這是漢民族所普遍奉行的星命思想。在北京有「順星」習俗,傳說正月初(尤其初八)諸星宿下界,城內外庵寺宮觀均有祭拜。白雲觀元辰殿即是最有名的求順星的場所,在舊時要舉行祭星儀式,諸星宿像前大燃油燈,傍晚時,方丈率道眾,著法衣、鳴法器、鐘鼓齊鳴、誦經禮懺,祈求祛災求福,吉祥如意。這一天元辰殿內,香火繚繞,人山人海,是一番熱鬧的祭拜景緻。不到宮觀也可在家裡拜順星,可在庭院擺好桌子,桌上燃燈一0八盞或四十九盞;也可按家中最年長者的年壽燃燈,獻上供品,行禮祭拜。祭祀之後,將燈散置於庭院、灶各處,叫做「散燈花」、「散星」。散燈之後,凡本命年的人要留在家裡「守燈」,待燈自滅後才可離去。
小心「檻兒年」 由於相信沖犯太歲的,會凶多吉少,所以在大陸有些地方將本命年叫做「檻兒年」,比喻如跨過門檻,要加倍小心;有的要一整年都繫上紅褲帶,以驅凶避邪。臺灣習俗的「安太歲」,就是到道士、法師的道壇上安奉,請道士、法師誦經禮懺,並在十五日,以四果、清茶、香燭供奉,民眾只要添些油香錢,即可保一年的安吉。從年初安奉,到年底(十二月十六日到廿四日)才祭送當年太歲。目前各廟宇也紛紛安奉太歲,為信眾消災改厄,而較大規模的就特設元辰殿,供奉太歲星君神像,不僅讓當值本命年的可以祭祀,也可讓各本命年的各按其元辰神,燒香祭拜,保佑一年的順遂。目前臺灣的經濟情況較以往為佳,大家都願望以一心誠敬、一點花費,祈求一年的吉祥,這也是安太歲的風尚持續發展的主因。
除了祭祀太歲星君外,民間尚有太歲方的習俗。趙翼《陔餘叢考》就說「術家有太歲大將軍之說,動土者必避其方」,他引述王充移徙法:「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因為地支有方位,太歲亦有方位,因此漢代根據沖犯觀念,形成地形的禁忌,而為後世所奉行。趙翼引述這些說法:「世俗起土興工,凡歲月所食之地必有死者:如太歲在子,歲食於酉;正月建寅,則月食於巳;子寅之地興土,則酉巳之家見食必須作厭勝之法,懸五行之物;如歲月食西家,西家懸金;食東家,東家懸炭。是太歲避忌之法,漢已有之。」(清禪類鈔的文字大體相近)這是王充《論衡》難歲篇所引述的漢俗,後來民間成為禁忌,而有俗諺「太歲頭上動土」。
不過在太歲之方動土,而發現奇異的現象,卻在後來的筆記中提到;像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戴孚《廣異記》,及贊寧傳所載,都有在太歲上掘土,發現肉塊,甚至會蠕動。類此情況在大陸也仍有不經意時被發現的記載,後來經研究是一種菌類;這是民間的博物知識,與術數家所說的「太歲之方不可動土」的禁忌無關,後者是歲星在形地的一種運用。
太歲信仰是中國古代干支記年法所衍生的星辰信仰,與生肖結合,成為國人重視本命星、本命年的思想。基於個體生命與大宇宙的感應,常能保持安定、和諧的狀態,所以遇到本命元辰與當值元辰有年沖、對沖的現象時,就破壞了彼此的均衡、穩定,常被視為命運不順、易生災禍。因而產生求順星、安太歲的習俗,在自家中,或道壇、廟宇等,祭祀當值的太歲星君;或每月十五日,敬備祭品供獻,以此化解危厄。也就是國人相信小宇宙與大宇宙之間,凡有沖犯即需趨避,才能解除生存和秩序的危機。此類宗教意識形成於道教之前,後來被吸收為道教的神靈世界中,即有大將軍的名諱,也表現為道教造象,諸如北京白雲觀元辰殿的六十甲子神,各具形貌、性格、身分及氣質,為極具道教風格的宗教藝術,也具現民眾關懷生命的宗教意識。近年來臺灣在傳統安太歲的習俗外,也有增設類似元辰殿奉祀六十甲子的新風尚,這對於宗教氣氛濃厚的民間社會,將是另一種信仰凝聚力的表現,也將為新春時節參拜廟宇時,新增一個熱鬧的祈願場所。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