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有哪些品種 天然菊花石是浏陽河天青石中含凸鏡狀灰巖,經數億年地質變化演變而成。乳白色天然花形,酷似盛開的朵朵菊花,紋理清晰,界線分明,質地堅實,花形千姿百態,蔚為奇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將其列入寶石類,並命名“玉疊妃”。因其蘊量稀少,比珠玉寶石類更珍貴。故又被稱為“全球一”。 菊花石取之於浏陽河底石叢之中,其花紋生成於兩億多年以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名貴奇石。菊花石雕始於乾隆年間,當時民眾取石砌壩,發現石中含菊花,於是當地陽長厚開設“補天石”作坊,采用此石雕成硯池,磨出墨汁,久潤不干,具“奇石質潤,色緊而聲清”,深受人們喜愛。 菊花石原料因屬自然生成故而絕無雷同,每件作品就其自然形態雕刻而成,各具特色,均為孤品,因而更具收藏、欣賞價值。 菊花石的發掘、雕刻成工藝品,則始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作宮廷貢品,後才在民間流傳。一九一五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菊花石雕“梅、蘭、竹、菊”橫屏參展,榮獲金獎,震驚世界,驚歎“石頭能開花”,從此享譽全球。 菊花石雕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工藝品,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它材質天然獨特,技藝精湛別致,作品生動神韻,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雕之一。 菊花石雕的欣賞主要有三個方面:天然石菊花、作品造型、雕刻工藝。 菊花石的欣賞:花是菊花石雕之本,菊花石雕因其花而得名。材料因產地不同,石菊花的品相,質地結構,礦物成分,花的大小、多少、形態、顏色等也各有特色,如有蟹爪菊、繡球菊、竹葉菊、蒲葉菊、金錢菊等;有雙蕊、單蕊、無蕊;有單瓣重瓣,有全開,半吐之分;菊花有大有小,大的直徑60公分以上,小的只有2公分。以蟹爪菊和繡球菊最佳。好花的特點是形體大而完整,形態美而多變,花色潔白晶瑩,質地堅硬細膩,花瓣寬大,放射均勻,疏密有致,潇灑脫俗,瓣距清晰,再加上作者的藝術處理,真可謂藝趣天然。 造型設計的欣賞:作者藝術修養的高低決定作品造型的水平,菊花石雕造型受石花、石形、石質的局限,一般用兩種方法進行。一是因材施藝,一是定題選材。無論用何方法,都要求做到追求意境,傳神寫實,力達形式美,使作品形、神、情巧妙相結合。完美的作品造型外形完整,構圖新穎,主題突出,構思巧妙,布局合理。菊花與枝葉的大小搭配適當,穿插錯落恰到好處;山石、水紋轉折多變,走向氣貫勢連。作者依據石料的花形、數量、位置,可設計為單面、雙面欣賞和多面欣賞幾種造型。雙面欣賞的作品有主次之分;多面欣賞的作品在造型上尤其講究,要符合靜態、動態和多角度觀賞的要求。 雕刻工藝的欣賞:作者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工藝的好壞。不同題材和造型,應有不同的雕刻技藝及表現手法。菊花石雕有镂空、浮雕、圓雕、線刻等多種處理手法。作者根據石形、題材的要求運用合適的雕刻技法進行創作。镂空雕要空靈透剔,工藝細巧,物中有情,層層重疊;浮雕要充分展現繪畫效果和裝飾性,立體感強,還有深浮雕、淺浮雕之分;圓雕是全立體,前後左右都要求照顧到。正面要刻畫精細,兩邊及背後一般可簡略一些。線刻有陰刻、陽刻之分,主要用於刻畫菊花的葉脈和各種飾紋,要求頓挫有致生動流暢。通常情況下,一件雕刻工藝品的創作要使用多種刀具和雕刻方法,以表現不同物體的不同質感和整體的藝術效果。要求轉折自如、輪廓分明、整體感強。 菊花石雕的珍貴還在於她的獨一無二性,任何作品都僅此一件,別無二樣。菊花石
菊花石又名鎮業石、富貴石,於2.7億年前二疊紀早泥盆世(先於恐龍時代),因地質劇烈變動,部分海底淤泥和海洋生物深入地殼深處,經數億年高溫和高壓凝聚而成。其成份為天青石與棲霞巖,內含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硒、锶、铋等多種微量元素,無有害物質、無放射性。它產於我國的長江三峽地區的百丈懸崖之上和激流險灘的河床之中。
菊花石質地細膩,花態逼真,黑白分明,形成強烈的色調對比。觀之如琉璃,撫之如潤玉,叩之如鐘馨,吻之如乳,集珍、奇、稀、美四絕於一身。每件珍品圖案絕不相同,個個都是絕世奇珍,其圖案多為菊花狀、蝴蝶狀,構圖流暢,圖形飄逸潇灑,常使頂級國畫大師自歎弗如,其鬼斧神工億年凝塑的奧秘配合畫面展示出大自然無窮的震撼力。1915年,中國在巴拿馬的萬國博覽會上曾展示出一塊菊花石掛屏,獲得一等金獎和“全球第一”的稱號。
巨型天然菊花石因形成率極低,且發現和開采難度大,更為珍奇。若配上漢白玉浮雕底座是各大星級酒店、大型娛樂場所、企業集團公司和富商巨賈充分展示“人無我有”高人一籌的風范,象征避邪鎮業和富貴榮華的極佳展示品和收藏品。
觀賞價值比其它價值要來得高些!天然菊花石是浏陽河天青石中含凸鏡狀灰巖,經數億年地質變化演變而成。乳白色天然花形,酷似盛開的朵朵菊花,紋理清晰,界線分明,質地堅實,花形千姿百態,蔚為奇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將其列入寶石類,並命名“玉疊妃”。因其蘊量稀少,比珠玉寶石類更珍貴。故又被稱為“全球一”。
菊花石取之於浏陽河底石叢之中,其花紋生成於兩億多年以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名貴奇石。菊花石雕始於乾隆年間,當時民眾取石砌壩,發現石中含菊花,於是當地陽長厚開設“補天石”作坊,采用此石雕成硯池,磨出墨汁,久潤不干,具“奇石質潤,色緊而聲清”,深受人們喜愛。
菊花石原料因屬自然生成故而絕無雷同,每件作品就其自然形態雕刻而成,各具特色,均為孤品,因而更具收藏、欣賞價值。
菊花石的發掘、雕刻成工藝品,則始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只作宮廷貢品,後才在民間流傳。一九一五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菊花石雕“梅、蘭、竹、菊”橫屏參展,榮獲金獎,震驚世界,驚歎“石頭能開花”,從此享譽全球。
參考文獻資料:
http://www.hihunan.com/news/2004/8-10/14557.html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26/21/80/1152262180.7470588.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26/21/80/1152262180.7470588.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菊花王朝,就是日本皇室,甚至是日本國的代稱。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本尼迪克特說:“菊花與刀,兩者構成了同一幅畫。”菊與刀,看似水火不容,實則相依為命,對於菊與刀意象的把握,即是對於日本民族心靈史的挖掘。舉起刀殺人或剖腹,放下刀賞菊或游冶——如此截然不同的意境,不過是日本人民族性格的兩面。菊花與刀,兩種意象,內涵其實是完全相同的:菊花的凋謝,豈不就是刀的拔出?看似矛盾,但刀拔出人死亡,那種瞬間的形態恰好照應了菊花的凋謝。菊與刀,向死而生,為死而生。菊本身就是死亡的化身,而刀無疑是通向死亡的橋梁。刀成為了菊的工具,菊化為了刀的目的。在菊花的隱喻中,刀和主人都是被動的,殺人是使命,被殺或自殺則是必然;而在刀的語法中,菊代表了不可知的前身和宿命的未來。本尼迪克特寫出了菊與刀的不可分離,菊與刀的相得益彰,在死亡的舞台上,二者如影隨形。她用寫意的筆法准確地把握了一個民族的實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也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底色與基調。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開始了在日本歷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平安時代。在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貴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推崇菊花之美。中國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在日本又稱菊節。在這一天,皇太子率諸公卿臣僚到紫宸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賞金菊、共飲菊酒。10月,天皇再設殘菊宴,邀群臣為菊花踐行。也許日本皇族族徽上的菊花便是此時镌刻上去的。遙想當年,平安朝留給人們的記憶似乎就是菊黃蟹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