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21)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姜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22)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23)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睾丸腫硬,陰部濕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一夜後,都取出焙干,加澤瀉二兩,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25)胃氣虛冷,口吐酸水。用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26)轉筋入腹。用茱萸(炒)二兩,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瀉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洩。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後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黃連二峽谷、吳茱萸二兩(湯沁七次),同炒香,分別研為末,各與粟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干姜湯送服茱萸丸;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下。此方名"變通丸"。又方: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以百草霜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加飯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積塊。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30)牙齒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風疹。用茱萸煎酒塗搽。
(32)癰疽發背。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加苦酒調塗布上貼患處。
(33)寒熱怪病(發寒發熱不止,幾天後四肢堅硬如石,敲起來發銅器聲,日漸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發服。
【附】吳茱萸的功效是溫中、散寒、下氣、開郁。近年來臨床實際上踐,亦用本品治蛲蟲病。臨床實踐學認為吳茱萸有明顯的止痛、止嘔作用。
【臨床應用】①治療高血壓病 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0.6~1兩,用醋調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後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症狀減輕。輕症敷1次,重的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②治療消化不良 取吳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於2層方紗布上(約0.5厘米厚),將4周折起;貼於臍部,用膠布固定。12小時更換1次。經治20例,痊愈18例,好轉1例,無效1例。初步觀察,本法有調節胃腸功能、溫裡去寒、止痛及幫助消化等作用。對胃暢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效果較好,對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配合應用抗菌素可產生協同作用。
③治療濕疹、神經性皮炎 吳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調成30%(甲種)和20%(乙種)兩種軟膏;再取30%吳茱萸軟膏和等量氧化鋅軟膏調勻,配成復方吳茱萸軟膏(丙種)。對亞急性和一般慢性濕疹,及陰囊濕疹在亞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種軟膏;對多年慢性陰囊濕疹則采用甲種軟膏;嬰兒濕疹采用丙種軟膏。局部搽藥,每日2次。對神經性皮炎先搽甲種軟膏,再配合熱電吹風,每日1次,每次20分鐘,然後用比皮損略大的膠布塊貼牢。據82例濕疹和神經性皮炎的觀察,對濕疹初期及亞急性濕疹療效較好,治愈時間員短者3天;對一般慢性濕疹,治愈時間最短者10天;對多年呈苔藓樣變的慢性濕疹無效;嬰兒濕疹11例,除兩例無效外,余均在7~15天內臨床治愈;陰囊濕疹初期效果明顯,患病多年近於苔藓樣變者無效;神經性皮炎19例,均為輕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熱電吹風比單純塗藥者療效顯著。又有用10%吳茱萸糊膏局部塗抹後,再以艾熏20分鐘,治療限局性神經性皮炎14例;結果治愈4例,顯著進步7例,好轉3例。治愈病例一般治療4~6次。此法止癢效果顯著。
④治療黃水瘡 將吳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調制成10%軟膏,局部塗擦,每日1~2次。擦藥前先用溫水洗淨患處:治療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療口腔潰瘍 將吳茱萸搗碎,過篩,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於雙側湧泉穴,24小時後取下。用量:1歲以下用0.5~2錢,1~5歲用2~3錢,6~15歲用3~4錢,15歲以上用4~5錢。治療256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藥1次即有效。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