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達芬奇的作品有多少?正文

達芬奇的作品有多少?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以說是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那奇特的煙霧狀筆法。而且,他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他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含義無窮,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紀的妩媚微笑,則使觀者如墜雲霧,直歎妙不可言;這種致於完美的生動人像實為人文主義關於人的崇高理想的光輝的體現。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畫家達·芬奇於1495-1497年費時三年為一所修道院的餐廳所作的壁畫。這幅畫著重刻劃耶稣的門徒在聽到主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了”的時候所表露出來的不同的心理反應。
先看基督左邊的一組三個人:腓力按耐不住地跳起來,帶著不可捉摸的疑問轉向基督,想弄清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他用手捂著胸口,欲表白自己的真誠的純潔。老雅各極度憤慨,攤開雙手,身子因失去重心而稍後仰,好象在表示:這簡直不可思議。在他們後面站著的是多馬,他盡量按下性子,向基督舉著食指向上,說這怎麼可能呢?在基督右邊的一組三個人中,有一個是猶大,他心虛地急忙扭動身子,驚恐地想遠離夫子,並且慌忙地握緊告密所換來的錢袋,戰粟而害怕地斜視著基督。約翰憂柔地把頭垂在一邊搭攏雙手,神志焦慮,不知怎麼辦是好,在聽彼得細言。彼得勃然大怒地站起來,彎身前傾向著約翰,左手搭在他的肩頭,緊貼耳邊,似乎在問:你知道是誰嗎?他的右手還緊握著一把刀,好象在顯示:要是我知道是誰,一定要殺死他。最右邊一組三個人中,靠近彼得的是巴多羅買,他張開雙手,顯得震驚而又沉著,似乎是要大家不要驚慌,他自己嚴肅而冷靜地凝視著基督,想拯救夫子。摟著巴多羅買的是小雅各,他緊張地望著基督無能為力。站在最頂端的是強壯的安得烈,他探身向前,頗有沖上前去之勢。最左邊一組中,馬太雙手伸向基督,臉卻轉向左邊的達太,好象在詢問有經驗的老人,剛才夫子所講的到底是指誰呢?達太攤開雙手,表示自己也正在納悶。西門也正在苦苦思索,但是毫無結果。

這幅畫的構圖並不復雜,基本上是在一直線上穿插變化的,但單純中見豐富。畫家把十三個人物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既有區別又有緊密聯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層次分明地刻劃出每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畫家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畫面中心,又是視覺中心的位置,用背景中大門的透光,更加清楚地襯托出耶稣的形象,餐桌、牆壁門窗和天花板的處理取平行透視,都集中地消失在基督的形象上,這一切很自然地把觀眾的視線首先吸引到基督身上。並且有意識地把兩側的門徒和耶稣分開,初看耶稣似乎很孤立,實際上內在情緒和感情以及整個事件都把他們緊密聯系在一起。十二個門徒三人一組平均分配在兩邊,以其各自的動作和表情與基督發生聯系和呼應,整個環境和道具的處理比較簡單,為的是更加突出激動的人物,再通過這些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將整個畫面的中心引向基督。

畫家在創作這幅畫時極為慎重,有時站在畫前沉思徘徊半天不能落筆。修道院的院長十分惱火,指責他是有意怠工,拖延時間。畫家正愁找不到猶大頭像的模特兒,覺得這個令人討厭、粗暴無知的院長的頭正合適,便用了它作為猶大的形象。我們在畫中所看見的猶大,陰沉而丑陋,又顯得特別粗魯,與旁邊的約翰和彼得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望而生厭。

兩幅《最後的晚餐》的比較


《最後的晚餐》-丁多列托

在不同的年代,達芬奇(leonardodavinci)和丁多列托(tintoretto)分別創作了《最後的晚餐》,為了能更好的賞析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就讓我們把兩者作一下比較。

兩幅畫同樣取材自聖經,所不同的是,達芬奇的畫創作於1495至1498年,此為文藝復興期間,丁多列托的畫則產生於1592至1594年,時值歷史的轉捩點,文藝復興即將讓渡與巴洛克。

若單就題材來看,達芬奇的畫勉強可算作是宗教的,就精神而言,丁多列托的畫流溢出濃郁的基督教氣氛,達芬奇的畫則成了世俗的。丁多列托和達芬奇選擇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刻來描繪耶稣和門徒最後的晚餐,凝於丁多列托畫中的時刻是,耶稣擺設了聖餐,對門徒說:「吃吧,這就是我的身軀。」一如門徒所熟悉的那樣;而達芬奇所關注的時刻則是門徒對耶稣的話—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所做出的反應。丁多列托所選擇的片刻獨一無二,換了別時別地都不可能發生,達芬奇畫中的片刻在人間其實時時上演著,丁多列托的畫好比一出「神靈劇」,達芬奇的是一出「人間劇」。

以下我們更細部地對兩幅畫作比較。

1.構圖:以餐桌的位置為例,達芬奇將桌子橫在畫面正前方,桌子就不只是桌子,還形成了一道區隔的線,好比戲台的邊緣,觀眾在這一邊,餐桌的另一邊正上演著一出戲。丁多列托挪動了餐桌,畫中人物不再與觀眾遙遙相隔,畫邊緣不規則的裁切,有延展畫面的效果,把觀眾也邀請入畫。

2.空間運用:達芬奇和丁多列托都運用「透視法」創立空間,所謂「透視法」就是兩條鐵軌或道路在遠方逐漸聚合所產生的一種效果。達芬奇透過天花板、掛氈、地板勾勒透視線條,所有線條匯聚於基督頭部,即畫面正****,線條明快清晰,形成一種對稱、協調。丁多列托沒有盯住畫面正****,而使線條陡斜地伸向右上角,直到在天使的羽翼下方交會,由於交會點陰暗、暧昧,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紊亂、紋理不明。

3.人物描繪:達芬奇的人物一字排開,各人的反應獨特、個性鮮明,歷歷在目,門徒在聽了耶稣的話以後,各個反應不同,於是表現出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相反地,丁多列托讓人物籠罩在陰影之中,隱隱約約難以分辨,他們統統被氣氛所挾裹,他們不是以獨立的個體身份發生作用,而是他們相加而成的整體才是意義所在,可視為勢不可當的宗教體驗。


4.現實性:兩幅畫可說都是既現實又非現實的,達芬奇的現實性表現在他的著重細節,故清晰、准確,但房屋卻是抽象的,且人物難以想像地擠成一堆。丁多列托的畫虛構了非現實的房屋,神秘的光若明若暗,四處充斥著幻影和陰霾,但是,人物和物體的刻畫卻十分堅實、豐滿、生動活潑。

5.戲劇性:戲劇的本質是關鍵時刻的人物沖突,就這點看,兩幅畫都富於戲劇性,都是連續動作在瞬間中斷,好似鐘擺在擺動的頂端突然暫停,但兩者設置這一瞬間的方式不同,達芬奇的人物姿態在關鍵時刻充分表現出其內心世界,他用戲劇洩露有意義的「性格」。丁多列托則著力於運動的進展和時間的流逝,觀看丁多列托的畫,在視覺上會產生動蕩感,不能減速,可以說丁多列托用戲劇展開有意義的「事件」,終點、起點同等重要,同為整體的一部份。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盡管被認作是流傳最廣的宗教繪畫,實質上根本不是宗教的,而是人類心理的描寫,丁多列托的畫才反映了宗教體驗。

兩幅畫傳達出何種「人的本質」呢?就達芬奇而言,他把人看作截然分離的個體,當事件撞擊時,個體以獨特的方式作出反應,表面上看,的確笃信了新教看重個體的原則,但同時也強調,個體僅憑相加即可構成整體,和丁多列托「超個體」式的共同感不同,丁多列托基本上將人視作宏大整體的一部份。如果從「教會生活」考慮兩者的歧異,順著達芬奇對人性的理解推衍,現實中是沒有真正的教會的,或許俱樂部是比較可以接受的形式,因為可以容許個體隨意出入。按照丁多列托的信念,教會不是虛無,而是一切,人只有作為教會的一部份才有現實性。

即便你不同意一幅畫對人性的解釋,仍然可以承認它是偉大的作品,這就是藝術

上一页  [1] [2] 

眼鏡鏡片老粘灰塵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