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皮衣會洩嗎正文

皮衣會洩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皮衣會洩嗎
 
皮衣、皮帽等毛皮制品,水濕或受潮後,皮板往往變硬,甚至折裂掉毛,這叫“走硝”。這是因皮板中的硭硝被水溶支,或洩出皮面,於是皮纖維又粘結起來了。
出現這種情況,可用硭硝1公斤,籼米粉500克,加冷水1.5公斤,化開制成溶液。把毛皮皮板向上平鋪在案上,先噴灑冷水,使皮板濕潤,然後用刷子蘸取上述配好的溶液,均勻地塗刷在皮板上,刷好靜置2-3小時,再作第二次塗刷,如此重復3-5次,至溶液浸透皮板為止。晾干以後,再均勻搓揉,皮板就會重新變得柔軟而富有彈性。
 
伏羲台
伏羲台

地理位置

  新樂市地處東經114°43′,北緯38°23′,海拔高度56.4米。位於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東麓,東與定州相連,西與行唐為鄰,北接曲陽,南靠藁城、正定,距省會石家莊35公裡,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貫穿境內。伏羲台在新樂市區北郊2公裡處的何家莊村之東隅。

自然與人文環境

伏羲台位於太行山東麓的山前平原地帶,所在地沉積大量的砂巖、砂質巖,土壤為沙質潮土,屬於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冷熱變化劇烈,氣溫日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2.2℃。其北側1.5公裡處有大沙河由東北流向西南貫穿全市,南側3公裡處有木刀溝由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市,這兩條河流均屬於大清河系。年平均降水量428.9毫米。植被主要為草本植物。伏羲台周圍方圓兩千多米之中植滿多種名貴花草樹木,兩千多米之外是農田。伏羲台位於何家莊、吳家莊兩村東北夾角之處,其西側的何家莊村有1150戶,5033人,其南側的吳家莊村有1235戶,4748人,均以農業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棉花等。養植業以豬、雞、牛等動物為主。其它產業有建材廠、化工廠、電熱毯廠等。通往伏羲台的專程公路伏羲大道直通新樂市區。107國道、高速公路貫穿新樂境內距伏羲台僅1公裡,交通便利。伏羲台、人祖廟規模宏大,台殿參差,祭祀始祖香煙燎繞,磬盂聲祥。伏羲台周邊地區環境優良,未遭受任何污染。



歷史沿革



伏羲台是新石器時代三皇之首伏羲氏寓此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地方,伏羲台、金水河、葫蘆頭、剌孩草是伏羲時代留下的遺物和遺跡。

帝喾時期開始在伏羲台上祭祀人祖伏羲氏,據史料記載:“帝喾巡游此土,見伏羲之聖跡,集四方之民而化導養育之故。而築台修廟以祀之”。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十七年王出九門為野台(野台即伏羲台)以窺齊中山之境。”《辭源》羊部有:“義台即古野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新樂縣西南部,戰國時趙武靈王……。見史記趙世家、讀史方與紀要真定府新樂縣。”

《魏書·地形志》載:“中山郡領縣七……新市(二漢、晉屬,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皇始二年(公元397年)道武與慕容麟戰於義台塢(義台即古伏羲台)大敗之)。”

在伏羲台出土的石斧、石鐮、骨刀等文物及伏羲台的地層、地貌都證明了伏羲台是新石器時期的遺址。

根據伏羲台周圍裸露大量的商周時期的磚瓦等建築構件,經河北省文物專家考證,伏羲台龍師殿、寢宮、六佐殿始建於商周。元大德五年(1301年)對六佐殿進行了維修。

隋大業中,新樂籍著作佐郎郎余令歸裡省親,為新樂敬題《羲皇聖裡》。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廟已有很大規模。台高約五丈,正殿五間,寢宮三間,山門三間,司香火大小十五間,台廟所占香火地總約五十三畝。

明萬歷年間,羲台城廢,留下遺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廟。《新樂縣志》萬歷本載:“羲台,在縣西南十五裡,碑字剝落,不可睹視,有城見《魏書》,今城廢,遺址屹然,其台高一丈八尺,東西闊十五丈有余,南北長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

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聖母殿使殿宇三間煥然一新。

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開始動工,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歷時八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將一個“台廟就圯”的古台破廟修成為台象八卦屹屹然,廟成具瞻巍巍然,廊祠門垣罔不翼翼秩秩然。

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浴池亭。

清順治二十七(1660年)重修伏羲台廟宇。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對伏羲台、伏羲廟進行了維修。修復了浴兒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伏羲廟諸廟已傾,對關帝、龍王、藥王、馬王、伏羲後宮以及娘娘、太尉等殿共七處進行修葺。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伏羲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對伏羲廟進行了小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

清代中後期伏羲台廟產已達到二百多畝,廟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間。

解放前後伏羲台配廟全部拆完。建國後至文革期間由人武部、商業、林業占其廟產。文革後期將龍師殿、寢宮拆除。

一九八五年新樂縣文物管理所成立後,開始對伏羲台進行保護和管理。

一九九0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由省古建研究所對六佐殿(原十王殿)進行了落架重修。

一九九四年河北省文物局組織歷史、古建專家通過論證,批准復建了龍師殿、寢宮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築。

一九九五年建成伏羲女娲業績展室頌羲堂。對伏羲畫卦台進行了加固和維修。根據原樣重新制安了漢白玉石欄板。伏羲台北側浴兒池、葫蘆頭、浴池亭修復一新。

一九九六年為有利於保護,在伏羲台周圍修建了4800米長的保護圍牆和與人祖廟格調一致的三個仿古出入門。

二00二年復建鐘、鼓亭,修建了伏羲台管理辦公用房。

二00二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強對伏羲台文物古跡保護和利用。以伏羲台、人祖廟為核心,著手興建伏羲文化園,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做出全面規劃,並通過國家級文物、歷史、旅游專家組的論證。

二00四年復建華胥殿(俗稱老娘殿)。

為加強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一九九三年新樂市委、市政府決定以伏羲台為核心興建伏羲文化城。經過幾年的恢復建設伏羲台、人祖廟已初具規模,二00二年開始對外開放。幾年來由伏羲台的門票業務收入,應用於全市文物工作,給新樂文物建設事業帶來新的生機。



一、伏羲台遺址

伏羲台位於新樂市北郊2公裡處的何家莊村東,吳家莊村北,地處東經114°43′40″,北緯38°23′30″,海拔103.5米~51.8米。遺址范圍以伏羲台為中心,東至同義莊以西,南至崗頭村以北,西至黃家莊以東,北至中同村以南。遺址總面積1600萬平方米。

伏羲台由上下三層用當地夾沙好土羅疊堆集而成,總高度9.206米。最底層的第一層台高2.898米,南北長102.58米,東西寬87.42米;第二層台高2.118米,南北長89.43米,東西寬64.6米;最上邊的第三層台高4.19米,南北長53.68米,東西最寬處23.8米,最窄處17.9米,呈不等邊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稱伏羲畫卦台。

伏羲台古遺址文物遺存豐厚,有新石器、商周、戰漢三種文化層次。1994年修復龍師殿、寢宮時在其基址之下,有三個廟殿基礎遺存,經考證,分別為漢代、唐代、明代。

50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圍還存有人工夯土城牆高4米,上寬3米,下寬8米,城牆長1200米。城牆南邊有影背高4米,上厚1.5米,下厚4米,長15米。至今伏羲台北側還留有夯土層遺跡。

伏羲台台基周圍及周邊地帶1米多淺表地層到處都有商周、戰國、漢代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粗細繩紋、雲紋、回紋等紋式瓦當等建築構件和早期陶制生活器具殘片,以及元明清時期的瓷器生活器具殘片。

1985年文物所進行文物普查時征集到在伏羲台葫蘆頭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石斧1件及商周戰國時期的陶器6件,在中同村村南300米處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一鼎一簋。

1980年、1985年曾在伏羲台西北1400米處的中同村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先後挖掘了三個墓葬,均為戰國初期墓葬。共出土文物54件青銅器,4件陶器。其中:1980年挖掘時出土文物30件均為青銅器,現存省博物館。1985年出土文物28件。青銅器24件,陶器4件。其中青銅器中一級文物2件,鑲紅銅鳥獸紋壺2個,口12.8厘米,高40厘米,底15厘米。二級文物3件,竊曲紋銅甗1件,口36.3厘米,高44.5厘米,底36.5厘米。錯金雲紋帶鉤1件長6.3厘米。錯金雲紋圓首劍1件通長35.9厘米,刃長21.8厘米,寬3厘米。三級文物11件。素面高把銅豆、素面平底匜、扁莖劍、帶柄雙翼镞、三穿戈等。這些文物的發掘出土,說明了戰國初期中山國雖已受到中原華夏族文化的強烈影響,但仍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和文化交流。

1995年、2001年為了配合伏羲文化城的建設和綠化美化工作,新樂市文物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先後出土了新石器時期石器5件:石刀1件,柳葉形,通體磨光,兩側出刃,稍彎曲;石锛1件石質粗糙,通體磨光,長方形,刃平,稍傾斜;石輪1件,通體磨光,直徑5.2厘米,厚0.8厘米;石鏟1件,通體磨光,長16.7厘米,寬7.7厘米,厚1.9厘米。骨器1件,長方形,長18厘米,寬2.3厘米,厚0.2厘米。這6件石器、骨器都具有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征。陶器可分辨器形殘片73件,不能分辨器形的有500多件,大多是商周、戰國、漢代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粗、細繩紋筒瓦、板瓦、方磚、大磚等建築構件和殘片,以及商周、戰國、漢代的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紅陶,粗、細繩紋、輪紋的罐、鬲、豆、甕、盆、滲水井管等器具及殘片。元明清時期的瓷器可分辨器形殘片10件,有白瓷、褐色瓷、青瓷及黑釉瓷的盤、碗、酒盅、罐等。從這兩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瓦當、脊飾構件及梯形磚、方磚等來看,它反映了伏羲台古建築各個時代的特征,進一步證實了伏羲台的發展演變過程。

通過多年來的文物征集和幾次考古發掘。伏羲台周圍出土的文物共170件,其中一、二、三級文物17件,其余是一般文物。

二、伏羲台上的建築

伏羲台上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該廟中軸線上的所有建築均建在高5米的夯土台上,並在台上築台逐層增高,形成高低錯落重點突出的平面布局,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六佐殿、龍師殿、寢宮。六佐殿為元代建築,龍師殿和寢宮只留有基址,為1994年復原建築,東西配房、廂房等建築已毀。中軸線東西兩側建有華胥廟(俗稱老娘殿)、雷公廟、東西朝房和鐘鼓二亭。據傳該廟是為祭祀人祖伏羲、女娲而建造,在廟後還存有浴兒池、刺孩草金水河等遺址。

根據史料記載,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始建於商周,元大德五年曾進行大規模維修,現存梁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遺物。六佐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青布瓦頂建築,通面闊12.84米,通進深8.76米,通高6.5米,梁架結構為兩柱七檩七架梁,各脊飾構件齊全,其獨特之處在於正脊的花飾突破了北方建築特色,其表現手法既非官方之作,又有民間古樸大方之氣質,實乃罕見。六佐殿梁架大木為自然材,不加斧鑿,保持了元代以前的制式和風格。牆身下鹼淌白絲縫,五花山牆,施園形木窗,前後置板門,六佐殿四根金檐柱用當地黃山之石,斧鑿為粗面不等邊八角形狀,顯示出其堅固耐久、古樸壯觀之形象。

龍師殿,1994年經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在其原址進行復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四周有八角回廊,重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建築,通面闊18.45米,通進深15.5米,通高13米。第一層平面呈不等邊八角形,對應於伏羲氏發明的先天八卦。殿身柱頂石式樣有三種:一是前檐明間兩塊為蓮瓣式,正面蓮瓣下刻有圓獅子滾繡球;次間兩塊柱頂石為小花瓣式樣;其余牆體內不露明的柱頂石均為素平石。

[1] [2] [3] 下一页

什麼豐胸藥有效,而且是健康的豐胸產品?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