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熱體質的人易長痘痘
【39健康網社區】2009/05/22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觀病會從「望聞問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四診八綱,進行分析歸納,若簡單以體質來說,則分為寒性及熱性兩種。
至於怎麼簡單判別體質的燥熱及虛寒?中醫師廖婉絨說明,偏躁熱型體質者,臉上較易冒出痘痘,加上火氣較旺,也容易破嘴,頭皮屑較多,心情煩躁,也容易便祕。偏虛寒體質者則血液循環較差,容易手腳冰冷,大便較軟,臉色容易蒼白。
偏燥熱型體質的人,宜睡眠充足,早睡早起,避免辛辣、油炸等躁熱食物;偏虛寒體質的人,則可多喝溫水,少食冰冷食物,適合溫補,可多食羊肉。
若要預防臉上冒痘痘,廖婉絨建議,應多食冬瓜、絲瓜、黃瓜、綠豆及薏仁等屬涼性的食物,而應少吃荔枝、龍眼及榴槤等熱性食物,以及高甜份的巧克力、花生等零食,以免誘發痘痘的生長。
通常中醫的調理多以1-3個月為單位,廖婉絨表示,體質可以改變,但非一蹴可及,所以必須接受一段時間調理,才能有明顯的改變。
體質濕熱,容易長“痘痘” 但不是所有青春期的痤瘡都是濕熱體質,青春期,是身體功能比較旺盛的一個時期,也可能屬於肺胃有熱。但總體來說,屬於濕熱體質的人為多數。可以說,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不光是飲酒,吃香辣、煎、炒、烤、油炸的東西造成的,還與長久居住在潮濕環境中有關。相對來講,南方濕熱體質的人更多一些,不少人臉上都長了青春痘。
濕熱體質的人會經常起口瘡,甚至後背、臀部下部起一些膿包癰疖一類的皮膚感染性病灶。一些人還有臉上不清爽,油膩,籠罩一層灰塵的感覺。這種人還容易口臭,體味會比較大,會有腋臭,跟他講話,你可能會聞到微微的一種味道。女性的話,帶下顏色會偏黃,量偏多,男子經常會覺得陰囊濕漉漉、黏糊糊的。
中醫說燥熱體質的人容易在青春期長痘痘 體質濕熱,容易長“痘痘”
現實問題:一日在麥當勞排隊,忽然看見旁邊隊伍裡一位高挑身材的女孩兒,面向我這側的臉頰,紅紅的突起一片青春痘,再細看,如果沒有痘的話,是個美女。心裡一陣感歎,她恐怕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內已經濕熱過盛了,還在排隊吃麥當勞,或許還經常吃。
左看看、右看看,起痘的人很多,並且已經不是青春期的專利了。30多歲的大齡青年長;40、50歲的人也長。長“青春痘”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這一切是否都與濕熱體質有關?
王琦解答:不是所有青春期的痤瘡都是濕熱體質,青春期,是身體功能比較旺盛的一個時期,也可能屬於肺胃有熱。但總體來說,屬於濕熱體質的人為多數。可以說,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不光是飲酒,吃香辣、煎、炒、烤、油炸的東西造成的,還與長久居住在潮濕環境中有關。相對來講,南方濕熱體質的人更多一些,不少人臉上都長了青春痘。
濕熱體質的人會經常起口瘡,甚至後背、臀部下部起一些膿包癰疖一類的皮膚感染性病灶。一些人還有臉上不清爽,油膩,籠罩一層灰塵的感覺。這種人還容易口臭,體味會比較大,會有腋臭,跟他講話,你可能會聞到微微的一種味道。女性的話,帶下顏色會偏黃,量偏多,男子經常會覺得陰囊濕漉漉、黏糊糊的。
那麼,一個人外部表現出來這樣的體征,內部的濕熱情況又是怎樣呢,這些濕和熱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1.內濕與外濕是基礎
首先濕熱體質人的體內一定是濕熱膠結的,就是黏合在一起,如同油和面裹在一起。
我們先說一說這個濕。在生活裡,通常人們對濕的理解就是水分過多。而中醫說的“水濕”,則有外濕和內濕兩種。
外濕,大多是因為外界環境潮濕或者是你涉水了、淋雨了、住的房子潮濕……這些外來的水濕進入人體形成了濕。
內濕,常常與人體的消化功能有關系。找中醫調理過的人都會聽到這樣的話,脾是“運化水濕”的,如果你過食生冷食物,飲酒過度,脾就不能很好地“運化”,吃喝進去的食物不能轉變為營養,供給身體各部門“薪水”,反過來這些東西又不能及時排出,體內必然就有混濁的物質存在了,就造成了“內濕”停滯。
2.濕化成了熱
為什麼說到濕,必然和熱聯系在一起呢?因為熱和濕是同時存在的。在自然界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比如夏季,天氣很熱,濕度也大,使人感到潮濕悶熱,那麼很顯然,濕和熱同時進入了我們的身體,如果停留在身體裡太久了,像是在捂著一種東西,久了,必然產生一個熱度,可是這個熱度呢,不像火苗熱度那麼高,而是綿纏的、分解不清的那種。
我們看南方到了梅雨季節,濕和熱混雜凝聚的環境,纏綿難解……這時候有些人就會出現吃飯不香,迷糊犯困,全身沉重乏力等反應。有的小孩子這時候還容易出現低燒,中醫管它叫“夏季熱”,這是一種由濕化熱的現象。還有一些人平時不長痘,吃了辣椒,涮了火鍋後就長,也是因為體內具備了濕熱基礎。
3.生了熱,痘子就長出來了
有這樣一個病人,高個子,很瘦,臉上長的痤瘡特別多,是典型的濕熱體質。
他來找我本來不是來看這個痤瘡的,是治療前列腺炎。我就說你平常會起這些青春痘嗎?他說是啊,他說我頭發裡都是,我摸他那個頭發裡,都是一粒一粒的,後背也都是,他還覺得陰囊潮濕,身體不爽,總有一種倦怠感。
我給他開了治療前列腺炎方子的基礎上,還加了一些調整體質的中藥。
濕熱體質的人治療起來比較纏綿,因為濕熱相合,很難分開,單純祛濕容易助熱,單純清熱濕邪容易留滯,孰輕孰重,把握二者間的比例、分量尤為關鍵。治法為分消濕濁,清洩伏火,用三仁湯加桑白皮、馬齒苋、魚腥草治療。
過了一段時間,他的痤瘡就好一些了,那個病也好轉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來了,他又反復了。我就問他喜歡吃什麼?喝什麼?生活方式是什麼樣的……他都回答了,我說你知道為什麼這些症狀會反復嗎?他很茫然,我說就是因為你的生活習慣沒有改過來呀!
酒,導演濕熱的名角
現實問題:有一個愛熬夜喝酒的作家,喝了十幾年的酒,十幾年白天沒精神,晚上喝了酒才能工作,到醫院診斷,結論是:體內有濕。他自己很感慨,正所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沒想到常年喝酒,竟然一瓶一瓶地改變了自己的體質。可是疑惑的是,有人身體內已然濕熱,可是臉上並沒有長痘啊。
王琦解答:每天一點酒,活到九十九。這是古人的經驗與度量之美。文人愛飲酒作詩,於是就容易“濕”。濕熱體質跟酒關系密切,酒這個東西,是水做的,本身也是濕,又是經過發酵的,會產熱,所以酒是濕熱互釀。經常喝酒,喝得量多的,也是造成濕熱體質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可是這個作家為什麼不長痘呢?因為這個人是個瘦人。
1.瘦人長疽(jū)胖人得癰(yōnɡ)
瘦人容易得疽,胖人容易得癰。疽,平坦無頭,表面看起來沒東西,相當於西醫說的深部膿腫。深度的疽很難治愈,要治療一個很漫長的時間,慢的原因是因為瘦人氣血不足,津液不足。
癰,紅腫熱痛,會流出膿來,濕熱的人長癰的比較多。因為胖人氣血壅盛。氣血太盛就會往外走,就出現了癰,而且癰是陽證,一般長在肌肉豐厚的地方,如果熱到了一定程度就會腐爛,出膿……所以胖人得的這個癰容易愈合。癰,雖然看起來是個不好的東西,可是這種病理產物,也代表了體內物質多余能量的一種釋放。就像感冒,有的人不發燒,有的人發燒,不發燒的那個人並不是好現象……發燒說明病人體內的免疫機制強大,正氣強,反應迅速,不發燒的人正氣較弱,病程纏綿,這種感冒就不容易好。
2.祛了濕,熱也就消失了
另外呢,熬夜會耗傷人體的津液,水不足,火就容易偏亢,但不一定是濕熱,可能會跟陰虛關系更大一點。關於熱,可以有兩種表現,一個熱火升騰,火苗上來了,直接就熱了。另一種就是夾了濕的“濕熱”。怎麼形容呢?你見過農村的草垛子吧,看著也沒什麼特別的,但下了雨之後你可不能把手伸進去,裡面熱得不得了,那就是濕熱,溽濕的熱,悶烘烘的。對於第一種熱,比如發燒,我給他清熱解毒,就把熱給去掉了;對於纏綿的濕熱,治療起來就很慢了,直接清熱吧,熱去了,變涼了,濕氣卻不容易發出來了,只好慢慢地分解、分消掉。“濕去則熱不存”,什麼意思呢?濕去了以後,這個熱就沒有可依附的對象了,在這個情況下常常是利濕清熱,把造成這個熱的根源給去掉,慢慢地熱就下去了。
3.酒要熱飲防濕熱
說到喝酒,《紅樓夢》裡面的飲酒最為講究,天寒飲酒,要溫熱了來喝,為什麼?因為酒乃水中火、濕中熱,冷酒入喉,易寒凝不發,熱性不能把濕氣散出來,郁在體內,又成痰濕,纏綿難除。
酒=水+酉,“酉”多與發酵而制成的食物有關,“發酵”這個詞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聯想到把面粉裡加上水和發酵粉,調成糊,然後放置在溫熱的爐子旁邊,一個上午後,會看到一個碩大的面團,松松軟軟的膨脹物,發酵的過程有熱生成,有氣生成,所以才使發面團變戲法似的出現了很多小孔,把這些面引子再加入大量的面粉調和揉成發面團,用來制作大餅、油條、饅頭、包子,口感會很松軟。而酒的制作也要經過這個發酵的過程,谷物經過長時間的發酵後,成了酒糟和清液,熱量開始聚集,於是酒裡蘊含了太多的熱量。
酒進入胃,體內就會有燒灼的感覺,毛孔開散,周身泛紅。古有李白“把酒問青天”,今有傷心借酒愁更愁,愁的不僅是壯志未酬的心境,還有那個飽受燒灼的身體,身體在哭訴,酒精肝正在瘋狂增長,濕熱也開始纏綿,也許李白並不知曉,自己或許已經患酒精肝多年,卻還是執意“舉杯邀明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