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 m4+-m5+6700 m5+-m6+8600 m6+-m7+11200 m7+-m8+13400 m8+-m9+15600 m9+-m10+18000
化學性質: 銀的特征氧化數為+1,其化學性質比銅差,常溫下,甚至加熱時也不與水和空氣中的氧作用。 但當空氣中含有硫化氫時,銀的表面會失去銀白色的光澤,這是因為銀和空氣中的h2s化合成黑色ag2s的緣故。其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4ag+h2s+o2=2ag2s+2h2o 銀不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放出氫氣,但銀能溶解在硝酸或熱的濃硫酸中: 加熱 2ag+2h2so4(濃)====ag2so4+so2↑+2h2o 銀在常溫下與鹵素反應很慢,在加熱的條件下即可生成鹵化物: 473k 2ag+f2=====2agf暗棕色 加熱 2ag+cl2=====2agcl白色 加熱 2ag+br2=====2agbr淡黃色 加熱 2ag+i2=====2agi黃色 銀對硫有很強的親合勢,加熱時可以與硫直接化合成ag2s: 加熱 2ag+s====ag2s 銀易溶於硝酸和熱的濃硫酸,微溶於熱的稀硫酸而不溶於冷的稀硫酸。 鹽酸和王水只能使銀表面發生氯化,而生成氯化銀薄膜。 銀具有很好的耐鹼性能,不與鹼金屬氫氧化物和鹼金屬碳酸鹽發生作用。
應用 純銀是一種美麗的銀白色的金屬,它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其導電性和傳熱性在所有的金屬中都是最高的。 例如,若令汞的導電性為1,則銅的導電性為57,而銀的導電性為59,占首位。因此,銀常用來制作靈敏度極高的物理儀器元件,各種自動化裝置、火箭、潛水艇、計算機、核裝置以及通訊系統,所有這些設備中的大量的接觸點都是用銀制作的。在使用期間,每個接觸點要工作上百萬次,必須耐磨且性能可靠,能承受嚴格的工作要求,銀完全能滿足種種要求。如果在銀中加入稀土元素,性能就更加優良。用這種加稀土元素的銀制作的接觸點,壽命可以延長好幾倍。 元素用途: 用於制合金、焊藥、銀箔、銀鹽、化學儀器等,並用於制銀幣和底銀等方面。 銀的最重要的化合物是硝酸銀。在醫療上,常用硝酸銀的水溶液作眼藥水,因為銀離子能強烈地殺死病菌。 價格一般在70元左右/克,純度為999。硝酸銀見光或遇有機物就分解出銀。銀如果是極小顆粒就呈灰黑色。這種化合物用於鍍銀或制造其他銀的化合物,化合物agbr(溴化銀)是相機底片的主要成分,化合物agi(碘化銀)成粉末狀撒入雲層,可以起到人工降雨的效果。 氧化銀極易溶解在氨水中,溶液久置後,有時會析出有強烈爆炸性的黑色晶體。氧化銀在玻璃工業中用作著色劑。氧化銀的化學式ag2o。棕褐色立方晶系結晶或棕黑色粉末。鍵長(ag-o)205pm。200度分解,釋放氧氣。密度7.220g/cm3(25度)。見光逐漸分解。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銀。水中難溶。溶於氨水、氫氧化鈉溶液,稀硝酸,硫代硫酸鈉溶液。不溶於乙醇。由硝酸銀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作用制得。有機合成用羟基取代鹵素時用濕的ag2o作催化劑。還用作防腐劑,電子器件材料。 溴化銀的感光作用,用來制造照相底片的感光層。 白銀首飾和銀器具有良好的反射率,磨光後可以達到很高的光亮度,在首飾和家庭裝飾中用途很廣泛。 銀幣曾經作為銀本位制國家的法定貨幣,盛行一時。但隨著貨幣制度改革、信用貨幣的產生,銀幣逐漸退出了流通領域。目前鑄造的銀幣主要是投資銀幣和紀念銀幣。 銀離子和含銀化合物可以殺死或者抑制細菌、病毒、藻類和真菌,因為它有對抗疾病的效果,所以又被稱為親生物金屬。
來源 銀礦主要有輝銀礦,其次是角礦,也有自然銀。由銀礦與食鹽和水共熱,再與汞結合為銀汞齊,蒸去汞而得銀。或由銀礦以氰化鹼類浸出後加鉛或鋅使銀沉澱而制得。
歷史 在古代,人類就對銀有了認識。銀和黃金一樣,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貴金屬,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由於銀獨有的優良特性,人們曾賦予它貨幣和裝飾雙重價值,英鎊和我國解放前用的銀元,就是以銀為主的銀、銅合金。 銀白色,光澤柔和明亮,是少數民族、佛教和伊斯蘭教徒們喜愛的裝飾品。銀首飾亦是全國各族人民贈送給初生嬰兒的首選禮物。近期,歐美人士在復古思潮影響下,佩戴著易氧化變黑的白銀鑲淺藍色綠松石首飾,給人帶來對古代文明無限美好的遐思。而在國內,純銀首飾亦逐漸成為現代時尚女性的至愛選擇。銀是古代就已經知道的金屬之一。銀比金活潑,雖然它在地殼中的豐度大約是黃金的15倍,但它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在古代,人們就已經知道開采銀礦,由於當時人們取得的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公元前1780至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銀最早用來做裝飾品和餐具,後來才作為貨幣。 純銀是一種美麗的白色金屬,銀的化學符號ag,來自它的拉丁文名稱argentum,是“淺色、明亮”的意思。它的英文名稱是silver。銀具有很高的延展性,可以碾壓成只有0.00003cm厚的透明箔,1g重的銀粒就可以拉成約2km的細絲。 月亮般的金屬——銀 銀,永遠閃耀著月亮般的光輝,銀的論文原意,也就是“明亮”的意思。我國也常用銀字來形容白而有光澤的東西,如銀河、銀杏、銀魚、銀耳、銀幕等。 我國古代常把銀與金銅並列,稱為“唯金三品”。《禹貢》一書便記載著“唯金三品”,可見我國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紀,即距今四千多年前便發現了銀。在大自然中,銀常以純銀的形式存在,人們便曾找到一塊重達13.5噸的純銀!另外,也有以氯化物與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常同鉛、銅、銻、砷等礦石共生在一起。 元素輔助資料: 銀在自然界中很少以單質狀態存在,大部分是化合物狀態,因而它的發現要比金晚,一般認為在距今5500-6000年以前。涅克拉索夫的《普通化學教程》中也談到自然銀,曾經發現的最大銀塊重13.5噸。 天然銀多半是和金、貢、銻、銅或鉑成合金,天然金幾乎總是與少量銀成合金。我國古代已知的琥珀金,在英文中稱為electrum,就是一種天然的金、銀合金,含銀約20%。最初由於人們取得銀的量很小,使得它的價值比金還貴。在大約公元前1780-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中規定,銀的價值是金的兩倍。甚至到17世紀,在日本銀和金的價值還是相等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講到:“……而銀的開采卻以礦山勞動和一般比較高度的技術發展為前提。因此,雖然銀不那麼絕對稀少,但是它最初的價值卻相對地大於金的價值。” 人類發現和使用銀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了。我國考古學者從近年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當中就發現鑲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銀錯”(一種用金、銀絲鑲嵌的圖案)。從漢代古墓中出土的銀器已經十分精美。在古代,銀的最大用處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 銀有很強的殺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臘王國皇帝亞歷山大帶領軍隊東征時,受到熱帶痢疾的感染,大多數士兵得病死亡,東征被迫終止。但是,皇帝和軍官們卻很少染疾。這個迷直到現代才被解開。原來皇帝和軍官們的餐具都是用銀制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錫制造的。銀在水中能分解出極微量的銀離子,這種銀離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賴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從而殺死微生物。銀離子的殺菌能力十分驚人,十億分之幾毫克的銀就能淨化1千克水。 ①普通的抗生素僅能殺死六種不同的病原體,而含銀的抗生素則能殺死650種以上的病原體。 ②所以,人類在兩千年前就知道用銀片作外科手術的良藥、用銀煮水治病。 ③我國古代法醫早就懂得用"銀針驗屍法"來測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幫助破獲了不少謀殺案件。 ④銀的這種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預防一些自然災害。 ⑤如:火山爆發及某些大地震前,地表均有可能滲出含硫的氣體。 ⑥這種氣體會使銀器的表面很快變成黑色,從而顯示出火山將要爆發、大的地震將要來臨的某種征兆。 銀還是一種可為人類食用的金屬,在我國和印度均有用銀箔包裹食品和丸藥服用的記載。同時銀還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據我國古籍《天香樓外史》記載:古時候有一個婦人藏了150兩私房銀。有一天她開箱查看藏銀,銀竟不翼而飛。婦人大吃一驚,懷疑被人盜走,一時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後來再開箱尋找,只見一大堆白蟻正團團集在一起,吃著殘存的銀粒。婦人一氣之下,把白蟻投入爐中,以解心頭之恨。“火燒蟻死,白銀復出”,一稱,恰好150兩
研究 到13-14世紀,我國和歐洲都發展起灰吹法檢驗金、銀。這也是一種分離金、銀中雜質的方法,又稱烤缽冶金法。這種方法是將待檢驗的金、銀試樣或采得的金、銀放置在用動物骨灰制成的缽中加熱,鉛和其他雜質形成氧化物,部分被鼓風吹去,部分滲入灰中,留下未氧化的金、銀。這樣可以計算出試樣或礦金中含金、銀的量和純度。這種方法至今也用在分析化學中。 銀在我國古代稱為白金。西方古代人們用月亮的符號來表示銀,拉丁文中,“銀”是argentum,來自希臘文argyros(明亮)。因此,銀的化學元素符號是ag。 銀離子和含銀化合物可以在殺死或者仰制細菌、病毒、藻類和真菌,反應類似汞和鉛,但目前的背後原理亦未解開。因為它有對抗疾病的效果,所以又被稱為親生物金屬。我國內蒙古一帶的牧民,常用銀碗盛馬奶,可以長期保存而不變酸。據研究,這是由於有極少量的銀以銀離子的形式溶於水。銀離子能殺菌,每升水中只消含有一千億分之二克的銀離子,便足以使大多數細菌死亡。古埃及人在兩千多年前,也已知道把銀片覆蓋在傷口上,進行殺菌。現在代,人們用銀絲織成銀“紗布”,包扎傷門,用來醫治某些皮膚創傷或難治的潰瘍。 銀不會與氧氣直接化合,化學性質十分穩定。奇怪的是,1902年2月,在拉丁美洲古巴附近的馬提尼島上,銀器在幾天之內都發黑了。後來查明,原來火山爆發了,火山氣中含有少量硫化氫,它與銀作用生成黑色的硫化銀。平常,空氣中也含有微量的硫化氫,因此,銀器在空氣中放久了,表面也會漸漸變暗,發黑。另外,空氣中夾雜著微量的臭氧,它也能和銀直接作用,生成黑色的氧化銀。正因為這樣,古代的銀器到了現在,表面不象古金器那麼明亮。不過,含有30%钯的銀钯合金,遇硫化氫不發黑,常被用來制作假牙及裝飾品。 銀在稀鹽酸或稀硫酸中,不會被腐蝕。但是,熱的濃硫酸、濃鹽酸能溶解銀。至於硝酸,更能溶解銀。不過,銀能耐鹼,所以在化學實驗室中,熔融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時,常用銀坩埚。 銀與金一樣,也是金屬中的“貴族”,被稱為“貴金屬”,過去只被用作貨幣與制作裝飾品。現在,銀在工業上有了三項重要的用途:電鍍、制鏡與攝影。 在一些容易銹蝕的金屬表面鍍上一層銀,可以延長使用壽命,而且美觀。鍍銀時,以銀為正極,工件為負極,不過,不能直接用硝酸銀溶液作為電解液,因為這樣銀離子的濃度太高,電鍍速度快,銀沉積快,鍍上去的銀很松,容易成片脫落。一般在電解液中加入氰化物,由於氰離子能與銀離子形成絡合物,降低了溶液中銀離子的濃度,降低了負極銀的沉積速度,提高了電鍍質量。隨著銀的折出,電解液中銀離子濃度下降,這時銀氰絡離子不斷解離,源源不斷地把銀離子輸送到溶液中,使溶液中的銀離子始終保持一定的濃度。不過,氰化物劇毒,是個很大缺點。 玻璃鏡銀光閃閃,那背面也均勻地鍍著一層銀。不過,這銀可不是用電鍍法鍍上去的,而是用“銀鏡反應”鍍上去的:把硝酸銀的氨溶液與葡萄糖溶液倒在一起,葡萄糖是一種還原劑(現在制鏡廠也有用甲醛、氯化亞鐵作還原劑),它能把硝酸銀中的銀還原成金屬銀,沉澱在玻璃上,於是便制成了鏡子。熱水瓶膽也銀光閃閃,同樣是鍍了銀。 銀在制造攝影用感光材料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照相紙、膠卷上塗著的感光劑,都是銀的化合物——氯化銀或溴化銀。這些銀化合物對光很放感。一受光照,它們馬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