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禽流感的歷史,以及需要注意些什麼?正文

禽流感的歷史,以及需要注意些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平時注意衛生就好了吧
 
禽流感歷史

1878年,perroncito首次報道了在意大利雞群中發生的家禽疫(fowlplague,禽瘟),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離出,這也是第一株被證實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離出。1941年,hirst發現了流感病毒的血凝素活性。1955年,schafer證實,家禽疫病毒為一種甲型流感病毒。對1957年和1968年人流感大流行病毒株起源的找尋促進了對動物中流感病毒生態學的廣泛研究,在此期間從禽類中分離出了許多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這才使人們意識到,禽流感病毒在禽類中分布是如此之廣,在野生水鳥中更是普遍存在。此後,又在雞和燕鷗中分離出了h5高致病株。

人們根據其毒力將禽流感病毒分為2型,高毒力性或稱高致病性(可引起家禽疫)和無毒力性(僅引起輕症疾病或無症狀感染)。少數情況下,實驗室中的低致病性病毒也可在現實生活中導致禽流感暴發(如197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140個火雞養殖場的禽流感暴發),但總的來說,其發病率和病死率比高致病性病毒低得多。

近30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下列地區的家禽中發生過暴發:澳大利亞[1976(h7)、1985(h7)、1992(h7)、1995(h7)和1997(h7)],英格蘭[1979(h7)和1991(h5)],美國[1983-1984(h5)],愛爾蘭[1983-1984(h5)],德國[1979(h7)],墨西哥[1994-1995(h5)],巴基斯坦[1995(h7)],意大利[1997(h5)],香港[1997(h5)],2003年10月以來亞洲多國的h5n1型禽流感和今年2月初美國的h7型禽流感。顯而易見,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皆為h5或h7亞型,而n亞型似乎與毒力無關。此外,在嚴重的家禽疫樣暴發中還曾分離出h4和h10亞型。

野禽——家禽

野禽——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

已經在人、豬、馬、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豹和鯨)和禽類等多種動物體內分離出甲型流感病毒。種系發生研究不但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的種特異性基因和跨種基因,而且證實感染其他物種的所有甲型流感病毒都來源於野生水禽。但流感病毒並不在野生水禽中引起致死性疾病,表明這種天然宿主已經在最大程度上適應了流感病毒。

大多數從野禽中分離出的禽流感病毒都是沒有毒力的,即使某種禽流感病毒對一種禽類有高度致病性,對其他種類的禽類也可能不具有致病性。

傳播途徑

遷徙的野禽可以長距離攜帶病毒(病毒在其腸道內進行復制),從糞便和其他分泌物中排出大量病毒,沿途感染家禽。被野禽污染同時又有家禽分布的水源是重要的傳播鏈之一。水源性傳播也為禽流感病毒年復一年的存在提供了可能。ito等從阿拉斯加的湖泊中分離出了大量禽流感病毒,而這些湖泊正是許多候鳥的繁殖場所。

私藏或走私珍稀禽類(如斗雞等)等人類行為也可導致禽流感病毒的地理性播散。

家禽之間的傳播

禽流感很容易在同一個養殖場的家禽之間和不同的養殖場之間傳播。由於病禽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飼料、飲水、設備和籠子等都可能受到污染,這就促進了病毒的擴散和在家禽之間的傳播。污染的設備、運輸工具、飼料、籠子或衣物(尤其是鞋子)可造成病毒在養殖場之間的傳播。動物(如嚙齒類)也可攜帶病毒,擔當傳播疾病的“機械性媒介”,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蒼蠅也是機械性媒介。

禽類——哺乳類

傳染到豬

迄今為止,已經從豬中分離出h1、h3、n1、n2和n7等各種亞型的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從人傳給豬也已有多次報告,且皆為h3亞型。在歐洲,禽h1n1病毒和人h3n2病毒自1979年起就共存於豬中,最終在豬中產生了一種重組病毒,其ha和na基因為人h3n2病毒來源,其余部分為禽h1n1病毒來源。該病毒後來還感染了荷蘭兒童,表明在豬中進行的禽與人流感病毒之間的遺傳學重組,可導致有人類致病能力的雜交株的產生,目前循環於歐洲的豬h3n2病毒就是該重組病毒的後代。對於具有導致人類流感大流行可能的人-禽重組株的產生,豬可充當“混合器”的作用。1992年,brown等從英格蘭的豬中分離出了一種罕見亞型h1n7,其na和m基因來源於馬,其他來源於人。豬對禽類和哺乳類動物的許多流感病毒都易感,應將其作為檢出具有大流行特性病毒的早期警報系統的一部分,進行定期監測。


2005-11-315:45回復

夢裡幽香依稀
5位粉絲
2樓


ito等發現了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當禽h1n1病毒從禽傳給豬後,病毒在豬體內復制時其受體特異性發生了改變。禽h1n1病毒識別neuacα23gal連接,但1979-1984年從豬中分離的h1n1病毒同時識別neuacα23gal和neuacα26gal,而1985年以後從豬中分離出的h1n1病毒僅識別neuacα23gal(類似於人流感病毒的受體特異性)。該現象表明,禽流感病毒在豬體內循環時,獲得了感染人類所必需的ha特性。

傳染到馬

1989年3月,中國吉林和黑龍江的馬群暴發了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病死率達20%,種系分析顯示其為h3n8禽流感來源,且未發生基因重組。1990年4月,黑龍江的馬群再次暴發流感,發病率為48%,無病死率,其病毒分離株與1989年吉林分離株極為相似,其病死率的下降可能由於該地區的馬獲得了對該病毒的免疫力所致。

傳染到海豹

1979年以來,多個研究小組從死於嚴重呼吸系統感染的斑海豹(港海豹)體內分離出了禽來源的h7n7、h4n5、h4n6和h3n3流感病毒株,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海豹並不是偶發事件。

傳染到鯨和水貂

自1978年以來,多個研究小組從鯨中分離出了禽來源的h1n3、h13n2和h13n9流感病毒。klingeborn等報告,在1984年10月發生流感暴發的瑞典南部的家養水貂中分離出了禽來源的h10n4病毒,而此前的實驗室研究顯示,水貂可以通過呼吸道感染來自人、豬、馬和禽的多種流感病毒,通過接觸感染h3n8、h11n4、h7n7、h8n4和h5n3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

上述例子都證明,禽流感病毒無需改變其遺傳學特性就可以在自然界的哺乳動物中致病。

傳染到人

一般來說,禽流感病毒不能在人體內進行有效復制,表明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是罕見事件。例如,beare等的研究顯示,足夠大量的禽流感病毒才能在人類志願者體內產生可檢出的病毒復制。但1996年以來,在英國、香港、荷蘭、甚至今年在越南及泰國已出現了數次不同類別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暴發)。下面就20世紀較大規模的流感流行的起源進行介紹,以示禽流感病毒在人類流感大流行中的作用。

西班牙流感由於缺少病毒分離株的緣故,對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h1n1)病毒的生物特性一直不甚了解。20世紀90年代初,種系研究和考古血清學研究顯示,該病毒在遺傳學上與h1n1禽流感病毒非常相近。1997年,taubenberger等應用rt-pcr技術,對這次大流行中1名死者的肺組織樣本中分離的病毒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編碼該病毒ha、na、np、m1和m2蛋白的基因序列和人h1n1病毒及禽h1n1病毒都具有遺傳學相關性。在今年2月5日在線出版的science上,skehel等和wilson等的2項研究通過對該h1n1流感病毒株ha結構的研究再一次證實該病毒為禽流感病毒來源。

亞洲和香港流感引起1957年亞洲流感(h2n2)和1968年香港流感(h3n2)的病毒具有下列2個共同特征:①首先出現在亞洲東南部,②其抗原與當時循環於人類中的流感病毒不同。遺傳學研究和生化分析結果顯示,這2種病毒皆為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組的產物。1957年病毒(h2n2)的pb1、hah2和nan2基因為歐亞禽病毒來源,其余基因皆來源於當時循環於人類中的人h1n1病毒。1968年病毒(h3n2)則為禽病毒的pb1和hah3基因和其他6個來源於人h2n2病毒的基因的重組產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人h1n1病毒和人h2n2病毒都分別在這2次暴發之後消失了。雖然有許多人在這2次流感大流行中死亡(原因可能為人類缺乏對這2種病毒的免疫力),但這2種病毒的致病力都弱於1918年h1n1病毒株。

俄羅斯流感規模較小,主要易感人群為1950年以後出生的兒童和青少年。引起1977年俄羅斯流感的h1n1病毒與20世紀50年代在人類中循環的病毒幾乎相同,很可能該病毒在某種動物宿主體內潛伏了20年而沒有發生變化。這次大流行的死亡率相對較低,原因在於20歲以上人群已經對該病毒存在免疫力

上一页  [1] [2] 

蘋果泡在米酒裡的顏色怎麼樣?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