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皮是陝西極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當地也稱作面皮、皮子、rang皮、rang皮子。在發音上,凡以皮落尾時,皮均兒化,說成皮兒,所以,涼皮在陝西地方說起時應該是涼皮兒。 原料 陝西涼皮因原料不同可分為:面皮、米皮、黑米皮、魔芋皮、醋粉皮等多種。因制作方法不同又分為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等。涼皮吃法多樣,可涼拌、可熱調、還可如炒面般炒著吃,但主要還是涼拌著吃。涼皮初時屬夏令食品,但現在已經變為四季鹹宜,尤其受女士青睐。大冬天,冰天雪地之時,仍可見姑娘媳婦端一碗調得紅紅的涼皮,吃得那個叫爽,吃罷之後,嘴唇邊上留下一圈辣椒油,象剛塗了口紅一般。 做法 涼皮品種多樣,雖然都叫涼皮,但做法上差異很大,每一種有每一種的特點,每一種也有每一種的特色。在詳說各種涼皮的特色之前,先介紹一種專門用來蒸制涼皮的工具——皮子羅。皮子羅是用白鐵皮制成,圓形的,一圈有三到五厘米高的邊,羅有大有小,家裡自用的一般不大,直徑約二三十厘米,若是開店用的羅就大多了,直徑可達50厘米。使用時,每往羅裡倒面糊前要先在羅中抹一層食油,用完之後,將羅洗淨涼干,再給羅裡均勻地抹一層油,以防生銹。一般家裡都會准備兩個以上的皮子羅,在做涼皮時可以倒換著用。 面筋涼皮 面筋涼皮主要出自關中一帶,西安城裡的人家也多有自做者。首先是洗面筋,先和好面,醒上一段時間,大約有半個小時就差不多了,然後將面團放在水裡洗,洗面筋時要輕拍面團,切不可去搓揉,當面團洗到再無澱粉流出時,就算洗好了。洗好的面筋可以在籠上蒸,也可以在鍋裡煮,蒸煮之前可以往面筋裡加少許小蘇打粉,使面筋虛一些,比較好吃,蒸煮熟後放在一邊待用。洗好的澱粉水要靜置一段時間,也有人將澱粉水放上一夜的,是為了讓其沉澱的更充分。澱粉水沉澱好後,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剩下的就是已經凝結的澱粉漿,這時再給裡面加水,攪拌成稀稠適度的面糊,就可以開始蒸制涼皮了。水燒開後,把面糊倒入皮子羅內,將羅轉圈搖晃,使面糊均勻的平鋪在羅裡,然後放入開水鍋裡,也有的人鍋裡架一箅子,把羅放在箅子上蒸,大約五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了。吃的時候,將面皮按自己的嗜好切成可寬可細的條,再把待用的熟面筋也撕(或切)成條狀,在碗裡放入面皮和面筋,加上輔料和調料,一碗涼皮就成了。面筋涼皮面筋涼皮的輔料沒有太多的講究,凡是應時的蔬菜都能用,如黃瓜絲、青菜絲、芹菜絲、綠豆芽等都可以。調料除了鹽、醋、醬油、味精、蒜泥、辣椒油外,最有特點的是專門熬制的調料水,這種調料水根據各人喜好不同而不同,主要用草果、茴香、丁香等調味品熬成。調涼皮時放多少調料完全依照各人的口味來定。調好的涼皮皮子白裡透亮、面筋因為吸附醬油而泛黃、黃瓜絲現著綠、辣椒油敞著紅,好吃又好看。再配著綠豆稀飯,加幾樣現拌的涼菜,是很不錯的消暑食品呢。 麻醬涼皮 麻將涼皮顧名思義,就是以芝麻醬為主要調料的涼皮,在西安,尤以回民坊上制作的更具特色。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面粉調成糊狀,盛入特制的金屬涼皮籮裡,搖晃涼皮籮使面精平平的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制成熟。吃時,把涼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在制作時沒有洗面筋這道程序,直接將精制面粉打成面糊,面糊也要醒上一段時間,這樣蒸出的涼皮才筋道,也有的人家會在面糊裡打上幾個雞蛋清,以增加涼皮的筋度。蒸的方法和面筋涼皮一樣,將面糊放入皮子羅內麻醬涼皮,搖勻了,下鍋蒸。輔料則主要是黃瓜絲和綠色蔬菜,調料中的醋和醬油都要加水熬制,鹽和蒜泥也調制成水。調拌涼皮時,先加入醋水、醬油水、鹽水,最後在涼皮表面均勻地鋪一層芝麻醬,吃起來滿口溢著芝麻的香味,那真的是透著十分的“爽”。 [編輯本段]秦鎮米皮 秦鎮米皮因出自戶縣秦渡鎮而得名。秦渡鎮,是陝西關中著名的歷史名鎮。《古今圖書集成》記載:“秦渡即古豐地,沣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此鎮又被稱為“周豐宮”,鎮北五裡處有“周文王靈台”。公元401年,後秦皇帝姚興從西域迎來天竺高僧鸠摩羅什到戶縣草堂寺譯經,在附近的沣河段設渡口,並於渡口處設置秦渡鎮,隨後逐漸成為交通及商業重鎮,至今已1600多年。秦鎮米皮以大米粉為原料制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戶縣米皮。制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是,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秦鎮米皮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位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裡香。秦鎮米皮用產於秦嶺北麓、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色白、光潤、皮薄、細軟、柔韌,吃起來酸、辣、筋、爽、涼,別有一番風味。做秦鎮米皮先要泡米,把大米洗淨,泡入水中,大約泡一個晚上,然後將泡過的大米再加兩倍的水和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米漿,現在已不再用石磨,改為打漿機打漿。漿打成後,要測一下濃度,方法很簡單,用木勺舀一勺打好的漿,提起來慢慢倒下,漿汁呈線狀又不會斷就可以了。秦鎮米皮用蒸的方法,一口大鍋,很大的蒸籠,很多層籠屜,鋪上細密的白蒸布,把米漿勻勻地倒在蒸布上,一層一層地架上去,一次可架十多層籠屜,一般蒸五分鐘就熟了。切秦鎮米皮的方法很獨特,具有觀賞性,砧板上先要鋪一塊白布,將米皮鋪在白布上,用大鍘刀密密地切過去,看上去只見鍘刀把在師傅手中上下起落,鍘刀另一頭在砧板上輕輕移動,這套動作叫作“鳳點頭”。秦鎮米皮的輔料主要是黃豆芽和小芹菜。調料也比較少,鹽、醋、味精、辣椒油,不放蒜,不放醬油。其中的辣椒油則是特制的,可以說,秦鎮米皮最具特色的就是這辣椒油。辣椒要選上等的秦椒,涼成干辣角,連辣椒籽一起碾成辣椒面,放入精制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佐料,用文火直熬到香味飄逸,紅中透亮。這一招說起來容易,真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可以說,秦鎮的米皮師傅把熬辣椒油視作一種絕技,也是一種秘技。一般人想學到手還真得下點功夫不行。調米皮時講究鹽要重、醋要輕,也就是說多鹽少醋,一般調時先往碗裡放約四分之三的米皮,加入鹽、醋、味精,然後用其余的四分之一米皮,在辣椒油碗裡蘸一下,讓米皮掛上辣油,若吃辣椒重的人,可以多蘸幾下。調好的米皮根根都是紅紅的,吃完後碗底不剩一點兒湯汁。現在有的人吃秦鎮米皮時,讓師傅多放醋,其實,醋一多就失去了秦鎮米皮真正的味道了。 [編輯本段]漢中涼皮 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制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制作時,將磨好的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位酸辣之中透著蒜香。漢中位於陝西秦嶺南麓,歷來盛產大米,世稱“魚米之鄉”,物產富饒,生活習俗類似四川。漢中涼皮同樣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口感較軟,其辣椒油沒有秦鎮涼皮的香氣濃烈,但卻柔和細膩,別有風味。西安街頭常有一對對小夫妻,逛街吃涼皮時必是“****”,先生選秦鎮涼皮,女士則選漢中涼皮,頗具情趣。漢中涼皮陝西關中平原是我國小麥的主要產地之一,以小麥面粉為原料制成的涼皮稱為面皮,在陝西最為普及。改革開放以前,大米在陝西還算稀罕之物。因此那時在西安的大街小巷常有老鄉推著新大米換面粉,通常一斤大米可換一斤半到兩斤面粉。現在西安還可見到換大米的老鄉,但比早先已少。西安市話劇團大名鼎鼎的演員郭達,當年正是以小品“換大米”在全國一****走紅的。關於面皮的制法,陝西文壇名家賈平凹先生在其“陝西小吃小識錄”中記述如下:“制法: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鹼,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蒸籠上鋪白紗布,面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約六七分鐘即熟。將面皮從籠箅上扣在案上,每張面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即成”。 [編輯本段]岐山擀面皮 岐山縣的擀面皮制作的最佳。制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面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制。制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制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面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飨客,其口位主要特點是酸、辣、香。岐山擀面皮岐山擀面皮做法如下:首先要准備一個大鍋。把適量的面粉倒入鍋內,按1:3比例添入涼水。接著就要看看你的體力和耐力了——長時間地用力揉面,直至把面揉成稀泥狀為止。接著又是體力活:擀面。從揉好的面團上揪下一塊,盡力地擀(一般是最後擀成圓形),直到將其擀成2-3毫米的薄片。全部擀好以後就可上鍋蒸。一般當面皮變成透明狀就好了。 分類 除此之外,西安涼皮還有幾種異類:熱面皮,現蒸現吃;炒涼皮,近乎炒面;綠豆粉皮,以綠豆為主料制成,綠如翡翠、亮如水晶、近乎透明,口感柔韌爽滑,細膩筋道,夏季西安市面,食客常選涼皮與粉皮混合調制,西安方言稱為:“兩攪”,口感更是絕佳;扶風的烙面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 特點 西安涼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全國,特別是在炎炎夏季,假如你到西安街頭走走,就不難發現,不論男女老少,涼皮都以它不可抗拒的誘惑力吸引著每一個人,無論大小涼皮攤上,時刻都是人潮擁擠。而西安涼皮因其投資小、利潤大、回報快,也成為目前小吃經營的首選項目之一。
只知道好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