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美的讀音同“燒麥”。始於元代,明代稱“紗帽”,清朝稱為“鬼蓬頭”,其風味與制法南北各異,如廣東的“干蒸燒賣”,江蘇的“蟹黃燒賣”、“翡翠燒賣”風味各不相同。但在歷史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城”時,這裡的燒賣就已經名播京師了。不管歷史怎樣,可在呼市的街頭永遠就能看到這樣的兩個字——稍美。 稍美是用特制的擀面錘(稍美錘——形式和一般做點心的走錘相仿,只是稍美錘其錘體像一個橫放著的木制啤酒桶)把和好、揉透的面,墊上土豆粉(就是洗完土豆後剩下的土豆澱粉)擀成薄的荷葉皮。不像做餃子,一次只能擀一張餃子皮,做稍美,一次能擀厚厚的一摞皮,因為皮和皮之間都墊著土豆粉,所以皮和皮不會粘在一起。餡兒更講究,要用新鮮羊肉才最地道。將羊肉切粒配蔥姜等作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澱粉,就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三色相間,香味撲鼻的稍美餡。把餡放在稍美皮裡,回手輕輕一捏成石榴狀,上籠蒸7至10分鐘即熟。稍美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食其味,清香爽口,味濃不膩。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夾起來,垂垂如細囊,團團如小餅。(注:此句是抄來的)。再配上酽酽的磚茶,和用托縣辣椒制成的辣子,這味道就地道了。 現在呼市市面上有兩種稍美,一種叫手剁稍美,另一種就叫稍美。區別在於手剁稍美的肉餡,全部是手剁的,在剁制過程中逐漸加入蔥、姜等調料,味道自然濃厚,價錢也相對較高。大概是行業的分化越來越細,現在已經看不到,現宰羊現剁餡的稍美了。還有很多市場裡,買稍美皮,你也可以自己做餡,diy一把。不過,我是不會嘗試的,自己做的還是缺那麼一股子味道。 早年呼和浩特的燒賣,都是在茶館裡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濃的磚茶,一邊就著熱騰騰的燒賣,天南地北地聊著舊事與新聞,那濃郁的香氣久久飄蕩在茶肆之間……直到今天,那老人坐在稍美館裡,一早坐到中午,仿佛那話永遠也結束不了…… 再說一個關於稍美的小故事:傳說乾隆有一年到大青山打獵(現在的陰山)可是卻因為路途荒遠而難以找到充饑的晚餐,突然看到遠方的一家小店,就走進去詢問有何吃食。店裡寫到“你進來你我都溫飽,不進來你我都挨餓”於是乾隆興致盎然的找到老板,討要晚飯,可是當時已經快沒了米面,肉菜也將用盡,怎麼辦呢?於是老板靈機一動,用剩下的面粉和了面,將一些碎羊肉和蔥拌起來做餡,放在籠屜上蒸熟。沒想到乾隆吃到嘴裡卻大加贊賞,取名稍美(捎帶賣了的諧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