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逆反怎麼辦正文

小孩逆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於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第二,心理過程發展的不平衡。青少年時期,認識、情感和意志的發展往往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於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許多青少年,由於他們的學習目的不同、需要不同、動機不同,在認知過程中,受每個人內部環境的不同影響,造成青少年在由知向行的轉化過程中,不能正確地轉到社會所要求的行動上來。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第三,好奇心的驅使。青少年多數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驅使,他們喜歡新事物和新知識。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過強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心理需要,這種心理上的認知需要可以轉化為學習活動的動機,誘發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學習者去探索有關的事物和認知信息。青少年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迷信、不盲從,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們好奇心的具體表現。一般說來,人們對於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這就是所謂“禁果逆反”。我們有些老師、家長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卻又不說明為什麼不能做的理由,結果適得其反,使“不要吸煙”、“不要早戀”之類禁令達不到應有的預期效果;對於被禁止、批判的電影、文學作品、理論文章卻懷著極大興趣去觀看、查閱……。“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驅使青少年有時甘冒受懲罰的風險去嘗也許並不甜的“禁果”

第四,思維品質的發展還不夠成熟。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等品質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很不成熟。加之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用歷史的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鑽牛角尖,在論證不足的情況下,固執已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而把教育者的勸說、批評、告誡看成是“管、卡、壓”,看成是對自己自尊心的損傷。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五,身心發展與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層次的生理、安全需要,開始躍進式地大幅度向高層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審美需要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常常不是一帆風順的,往往受到客觀環境的限制與阻礙,從而產生難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和心理沖突是人的心理發展過程的必然,由於各人的承受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盡相同。心理承受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一切事物,比較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有能力把自己心理沖突的頻率減弱,保持正常平靜的心理狀態。然而,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有時難於正確對待一切事物,調節不了自己的情緒,沒有能力把心理沖突平息下來。結果,挫折所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不斷擴大,反控制情緒膨脹,“逆反心理”就會隨之而來。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客觀原因

第一,傳統的文化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生產力狀態決定了生產關系是以家庭為本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關系。家長是財產、生產分配的絕對管理者,家庭成員必須絕對服從。國家是家族的擴大,人人處在等級森嚴的倫理綱常的羅網中,並以之為天經地義。在這種穩固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家庭、血緣、宗法、等級關系和社會制度的影響和作用下,形成和積澱了中國穩定的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文化心理結構。在這種心理積澱的作用下,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中,上級或家長強調自身的權威、特權,而處於相對被動地位的年輕一代,受西方文明、民主、自由等思潮影響,其思想、行為與長輩容易發生抵觸、沖突;但東方宗法等級社會形成的消極的、依賴的、苟安的社會心理層面,大多數人不願亦不能與其發生正面沖突,轉而代之以抵抗方面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

第二,社會因素的影響。逆反心理的形成與一定時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系。當代的青少年生長在改革開放時期,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情況下,泥沙俱下,魚目混珠,一段時期以來,由於個人主義和金錢意識的泛濫,有些人民公僕成了金錢的奴隸。他們為了追名求利,置黨紀國法於不顧,以權謀私、貪污腐化、行賄受賄、執法犯法等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而對現實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多數人把它化為批評和監督領導干部的動力,少數人則以偏概全,不能劃清黨紀國法與不正之風的界限,不能區別絕大多數干部奉公守法與極少數敗類營私舞弊的本質差別,一概采取不信任態度,於是,助長了逆反心理定勢的形成,對宣傳乃至宣傳內容產生很大的抵觸情緒。這種心理氛圍對青少年勢必會產生一定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不當的影響。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當代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變化。首先,生活動機和意向呈多維性。他們願意接受提供思考、提供選擇的非程式化、非單一結論的觀點,追求享受與奮斗並舉的生活,願意享樂與奮斗交替存在。其次,重物質、重利益、重現實的價值觀。對物質生活熱烈追求和向往,在精神生活中崇尚現實的快樂原則,對個人對社會十分注重效益的兌現。再次,強調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人格。他們用懷疑的目光看待世界,不喜歡人雲亦雲,不喜歡現成的答案,十分珍惜自己的時間,強調自身的價值。面對這些新的特點和新的變化,原有的靜態化、程式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很難適應,產生了一種較強的惰性作用,容易引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一)、受社會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促進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傾向。於是,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坑蒙拐騙、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污受賄等社會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對社會風氣造成較大的不良影響。而青少年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青少年經受不住各種物質享樂的誘惑,在一定條件和某種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受社會不良文化影響。我們知道,優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們奮發上進,低級、庸俗的文化會腐蝕人的靈魂,阻礙社會文明的進步。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制品、文化娛樂等中充斥著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殺暴力、淫穢色情以及其它有損人民群眾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這種受污染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對涉世不深的青少年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香港及國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許多青少年正是由於劇情的指引從而完成與其年齡並不相稱的違法犯罪行為從而走上犯罪。

(三)、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響。父母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家庭的教育培養,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案例三的小新在正是缺少父母的教育,且其爺爺奶奶又過分溺愛使其辍學而後又沉迷上網最終走進犯罪的深淵。

(四)、法制道德教育滯後。近幾年來,雖然在中小學設立了法律知識和品德教育課,在社會上開展“送法上門”、“法律進家”等多種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動,但在力度上還有欠缺,在面上還有死角。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視此方面的學習。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榮辱、善惡觀念,分不清罪與非罪的界限,此罪與彼罪的區別。

(五)、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御能力差。以上四方面對於青少年反而言均是外部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青少年本身的素質。由於青少年犯大多文化素質較低,分辨事非能力較差,其處世的無知性、盲目性就很難應付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經不起誘惑,很容易被別人拉攏、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義氣用事,不計後果等,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五、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以及犯罪的有效預防

對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現實態度。首先,要認識到逆反心理是一種跨文化的社會心理現象,這種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因此,對於青少年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應泰然處之才是。其次,要正確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質。逆反心理雖是一種抵觸性很強的態度,但是,積極的逆反心理卻是一面明鏡,如能加以正確地利用和引導,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進我們改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待青少年中消極的逆反心理應注意分析原因進行克服、矯正和教育。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著眼於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杜絕逆反心理滋生的社會土壤。只要我們把改革、開放堅持進行下去,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不斷地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不斷推進社會進步和民主化的進程,通過扎實有效地搞好縣級以上干部的三講教育,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分子和刑事犯罪活動,使黨風和社會風氣發生根本好轉,逆反心理的許多消極因素就會失去存在的條件。

第二,要著力提高領導干部和政工隊伍的素質,消除逆反心理產生的誘發因素。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學校領導和教師,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的才智、能力、水平、德行與所履行的職責相符,只有“有理想的人講理想,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獻身精神的人講獻身精神”,榜樣示范,現身教育,才最有說服力。

第三,努力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者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大量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我們不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要根據21世紀青少年的特點,改革和更新教育內容和方法,要努力克服宣傳教育中的模式化、八股調、“假、大、空”。要實事求是,改進工作作風,盡力教育、引導和滿足青少年的政治期待。同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發揮非權力因素,增強青少年的信任感。在充滿信任的環境中,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和穩定的心理系統,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礎。

第四,開展科學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按照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科學的教育。首先應認識到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他們會出現五大高峰:體力高峰、智力高峰、社會需要高峰、創造高峰、超常行為高峰。這五大高峰反映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五大特點:好勝、好奇、好變、好動、好疑。相應地會出現三大矛盾: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廣闊性、靈活性與傳統思維模式及正統思想的矛盾;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社會依附關系的矛盾;強烈的需要與道德、法制觀念及社會物質文化條件的矛盾。只有了解了這些矛盾,善於調節和處理好這些矛盾,才有可能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

第五,要重視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注意調動他們自身的積極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科恩在《自我論》中談到自我教育時也說:“在關系到最高生活價值方面,教會別人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應自己教育自己,可能做到的只是幫助他更深刻地理解周圍世界和自己,成為自己,實現比他身上現有的更好的東西。”科恩的論述,絕好地說明,克服逆反心理的最好辦法是進行自我教育,別人不能代替。

總之,在青少年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青少年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前教育實踐特別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如何處理青少年逆反心理問題也日益顯得重要。由於青少年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樣性,范圍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並非易事,關鍵在於教育者要正確對待青少年中的逆反心理,抓住有利時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更好地預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教育:

1、保護性預防。保護性預防是指國家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應加強有關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禁止侵蝕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傳播;打擊教唆、引誘、脅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黃膽肝炎有什麼症狀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