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小孩逆反怎麼辦正文

小孩逆反怎麼辦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這也是保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環節。

2、堵塞性預防。堵塞性預防是指通過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減少和消除實施犯罪的條件,達到犯罪預防的措施。給學生普法,學校經常把政治課設為法制課,組織學生接受“庭審教育”,參觀看守所。孩子懂法要主動而不能依賴課堂的灌輸。主要包括:加強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3、控制性預防。控制性預防是指各種針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采取的幫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幫教小組;送工讀學校教育;加強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訪考察。

4、改造性預防。改造性預防指政法機關以生產勞動為主要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術教育,使有違法犯罪的人改邪歸正,成為遵紀守法的勞動者。在勞動改造時,應結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與原因,要重點進行思想教育,以徹底從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為自食其力遵紀守法的勞動者。

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為之關鍵的。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6、在校園教育方面,除加強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學校還應加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學習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逆反心理指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情緒色彩和內在的意識,具有對立性質或者否定性質的心理傾向。眾所周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而又充滿危機的時期。由於個體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的內在需要與其實際能力、社會水平及個人政治經濟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這一時期的個體往往要經歷較為激烈的內心沖突和外部沖突的磨練,情感兩極化明顯,也易出現挫折感、悲觀等心理不平衡現象,因此這一時期常稱為“暴風驟雨時期”、“危機時期”。然而這種心理沖突和心理危機是青少年時期必然要經過的,成為青少年的某種心理發展階段特征,逆反心理現象尤為突出。這也是家長、學校領導和班主任最頭痛的問題。
其實什麼事情都可一分為二地看待,逆反心理現象,從學生心理發展角度來看是正常的,是每個人心理發展的必要、重要的過程。總體上看它是一種抵觸性的心理傾向,但嚴格意義上可還分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兩種情況,區別的關鍵就是看具有逆反心理的行為意向是有利於集體各項實踐、班級輿論導向和健康向上的人格等。在多數情況下,學生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逆反心理,往往會對所在環境產生消極的影響作用,對班級建設有阻礙作用,如果一旦出現這種現象,就不能一味采取硬管手段,強迫學生就范,要使用深入細致和說服辦法引導,否則就可能會激發矛盾。要消除和避免消極的逆反心理現象,還是應該認真分析一下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首先這與青少年青春期變化密切相關,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強化,他們人格或個性模式往往較多傾向於自我評價;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還處在“否定期”,難於接受與他們情感不相適應的各類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為仍然依靠外部評價、同齡人的反應來定向,因此對外部評價的反應往往較為敏感和強烈,對同年齡人群體具的較大的求同傾向。許多獨生子女由於家庭教育的某些不當和失誤,(如父母溺愛、父母百依百順、隔代養育等)一旦他們到了新的環境或進入青春期與不同層次或年齡的人相處就易爆發逆反心理現象。還有特殊家庭的孩子,也是易發群體。
態度和偏見是產生逆反心理又一個因素。社會心理學調查表明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態度越接近,就越具備交往穩定性;對他從人格特征也因為意氣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認同。相反,人們相互之間態度出現明顯差異時就容易發生情緒不協調。因為心胸狹窄時常出現對對方人格不認可的現象,即偏見(狹隘、嫉妒等)。而這些難以在一個短時期內可改變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教師本來就存在許多差距(特別是思想、意識形態等觀念上),而我國教育忽略青少年個性塑造方面的心理衛生問題,缺乏輔導和疏通,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傳統的師道尊嚴,學生要言聽計從的觀念是逆反心理產生的思想根源。
社會認知中的方法失衡是青少年當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人們要保證社會認知的一致性,一方面是對所認知的對象和領域要接近;另一方面在認知的方法上也應當統一。但在實際上,人們並不是按照統一方法模式進行的,青少年獨創性和大膽嘗試,常被大人們排斥,這是認知方法的失衡,因此易使他們出現逆反心理現象。
一般來說,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在各方面表現出來,有些時期,這種表現不但是公開的,同時還有挑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不接受傾向,甚至敵對。其次是態度上的抵觸,這是逆反心理表現最明顯的一個方面,它包含著攻擊的內容。伴隨著態度的偏激和極為簡單的態度——反駁。第三,情感的冷漠現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種反映。除此之外,具有鮮明逆反心理特征的行為上的違拗性也是不可忽視的。違拗形成現象是指有意不服從的行為傾向,就好比不撞南牆不回頭,不到黃河心不死的。
逆反心理是種暫時的心理現象,避免這種心理現象的出現也不難。首先應找出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原因找准了,再采取相應的對策,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比如說,如果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對立,就應分清是非,確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果是認知方法上的差異,雙方就應當盡量謀求認知上的相近;如果是人格評價的的偏見,就應當加強溝通,澄清誤會,加深相互了解。
敵對心理的產生,同不良的家庭教育、學校乃至整個社會中教育工作的失誤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發展的不成熟有關。糾正青少年的敵對傾向,首先要從對他們的關心、愛護著手。因為具有敵對傾向的青少年,雖然外表看來滿不在乎,但他們內心卻充滿了痛苦和不安。所以,教師、家長和其他成年人的關懷、體貼,必將有助於他們敵對情緒的緩和以及對立雙方心理上的溝通。其次,要注意以理服人,分清是非,使敵對的青少年在平和的狀態下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種認識上的轉變對於克服敵對傾向有重要意義。除此之外,環境調整,正面鼓勵,對於化解敵對傾向也有所助益。
清除逆反心理,還應當重視調整人際關系。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辦法。為了盡可能防止逆反心理在集體成員心理氣氛中擴大影響,對班級成員的人際關系進行必要的調整,是一種可行的手段。它包括對人際對立關系中的比例調整,對主要影響人物的調整。以及對基本成員的正面教育和疏導等等。如讓學生信賴的親戚、朋友來做思想工作;班級班干帶頭造輿論。這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老師單純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及時說明人際交往的信息內容,力求做到,准確無誤,這也是清除逆反心理的基本方式之一。許多事例表明,來自學生中的許多逆反心理,都與未能正確理解所接受的信息有關。加強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對消除誤解,對改變或防止對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最後,還在指出一點,就是多渠道向學生介紹有關心理方面知識。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心理變化,調節好心理狀態。改善心理環境使他們心理品格有所升華。心理衛生學這門學科如果學校有條件的話,學生應該選學,讓學生知道自身生理、心理變化特點,可通過自查、自治,從而達到內化健康人生心理的作用。
心理活動貫穿個體的活動的全過程,學生逆反行為表現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決定行為表現的因素是多樣而復雜的,有心理的因素,更有生理、社會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除了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詢方面,更要從思想道德、社會環境等方面去解決問題。以後我們再來探討。
 
隨著孩子一天天地長大,煩惱就增強了,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父母的話,越難管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所謂“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大致出現在10-20歲的孩子,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的對待方法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由孩子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所引起,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越想知道和得到,這時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於做父母的教養方法不當,采取“專制”的方法教育,而該時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強,故意要顯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緒不穩定,所以顯示“抗上”的逆反心理。家長要針對孩子自尊心強的特點,尊重他們的“自決權",即使出了些差錯也不要過多責怪。
3.多數家長缺乏心理學知識,不掌握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孩子一旦和家長發生抵觸,做家長的總喜歡擺出長輩的樣子。采取“高壓”政策,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漸升級,有的甚至出現說謊、逃學等不良行為。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換彼此想法,對孩子說話要真誠、懇切。
總之,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家長的只有通過親切的心理交流和正確疏導,才能徹底矯正。

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剛剛念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干”。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
 
逆反心理產生的四個原因
▲不切實際地期望

許多的父母為了將來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學這學那,硬讓他們去做他們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們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往往結果適得其反,並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作為家長來說,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的實際能力略高一點,讓他們經過努力能完成任務的要求。這樣,孩子成功後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

▲對孩子過於嚴厲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許在有些父母的腦子裡還依舊存在,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動武打孩子的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後果。

其實家長應該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開始有獨立意識的小伙伴,有事商量著來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世界對於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充滿神奇的。但許多大人們不理解孩子們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這個是在瞎鬧,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

聰明的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反復唠叨,喋喋不休

有些家長唯恐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就會反反復復、唠唠叨叨的說個不停。試想讓孩子們長期處於這種“馬拉松”式的說教環境中,能不產生逆反心理嗎?即使孩子知道家長說得有理,也不樂意聽了。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要言不煩,並且尊重他們,留給他們情緒變換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備,就相對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見。

對於逆反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做

研究發現,5%到15%的學齡兒童都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征兆。有逆反情緒的孩子,通常表現出:頻繁地大發脾氣;與父母過度爭吵;明顯地對抗和拒絕大人的要求和原則;自己犯錯或行為不當,卻責怪他人;頻繁發怒和怨恨他人等不合作、對抗與敵視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在許多場合出現,在家裡和學校表現得尤其明顯。

對於有逆反、叛逆行為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

▲與孩子沖突時要冷靜,不要使沖突加劇,可以暫停或抽時間出去;

▲一旦孩子表現出合作與變通時,要給予他正面的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黃膽肝炎有什麼症狀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