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四川土壤的形成,從緯度來看,屬於亞熱帶氣候。地帶性土壤為亞熱常綠闊葉林下形成的紅壤和黃壤。但因省境東部是盆地,西南是山地河谷,西部是高山高原,這種地貌上的差異,使省內的水熱狀況發生重新分配,導致並影響著四川氣候、植被和土壤的地域性分異;因而出現以下各種不同的土類:在盆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主要為黃壤;在川西南山地河谷主要為紅壤;在川西北(南)高山高原森林與草甸及草甸草原下主要為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再從山體高度來看,在盆地邊緣山地的垂直溫暖帶、溫帶的生物、氣候條件影響下發育著黃棕壤、棕壤或暗棕壤,而在西北高山高原的對應位置上則是褐土和棕壤。 由此可見,因地貌差異而造成的區域性水、熱狀況的變化,是引起四川省境內土壤區域和垂直帶譜出現明顯分異的最重要原因。為此,可將全省劃分為以下三個地帶,即:四川省東部盆地濕潤森林土壤地帶;四川省西南山地河谷森林土壤地帶;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半濕潤半干旱森林於草甸草原土壤地帶。 四川省東部盆地濕潤森林土壤地帶:本土壤地帶包括整個四川盆地及其邊緣山地,在東南太平洋濕潤氣候條件和常綠闊葉林或次生松杉林影響下,從盆地到盆周山地,形成一系列反映濕潤生物氣候特征的森林土壤組合。 1.四川盆地內土壤的形成與分布:盆地內丘陵連綿,地表出露的主要是侏羅系、白垩系紫色砂泥巖,分布於盆地70余縣,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裡。除西南部及南部的白垩系灌口組和夾關組的部分母質屬酸性反應外,其余絕大部分均具有中性和微鹼性反應,並含有較多的鹽基物質和礦質養分,由於長期耕作,自然的生物氣候的成土作用早已中斷,從目前肥力水平及發育狀況來看,應屬於一種特殊的棕壤類型,習慣上把紫色土叫做紫棕壤,耕作熟化後成為紫泥土,是省內主要的農業土壤。 省內絕大部分中性和微鹼性反映的紫色砂泥巖,大體以仁壽、資陽、大足、南充、岳池、平昌、宣漢一線,此線以北主要是白垩系城牆巖群,侏羅系蓬萊鎮組和遂寧組石灰性砂泥巖,形成鈣質紫色土,田、土比大約為三比七,是省內棉花的集中產地。涪江、沱江和嘉陵江沿岸,還零星分布著古階地沉積物,其中許多沉積物在長期地質過程中,經復鈣作用形成富含石灰砂姜的姜石黃泥。該線東南主要由含石灰物質較少的侏羅系沙溪廟組和自流井組紫色沙泥巖組成,形成中性紫色土,田、土比約為六比四到七比三,是省內稻、麥等糧食作物的重要產區。在沿江河兩岸,也零星分布著古階地沉積物,多形成酸性黃泥。在古階地以下的新階地,發育著灰棕潮土。 在盆地東部的渠河和長江之間,為一組北東-南西走向的平行嶺谷,由背斜軸部構成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山上多是三迭系須家河組厚砂巖和二迭、三迭系石灰巖,在原生和次生常綠、落葉和針葉林下發育著黃壤,經開墾、種植和耕作熟化成為黃泥土。 盆地西部,東以龍泉山為界,是著名的川西平原,集中分布著1.8萬平方公裡的灰色潮土(其中有大量紫色潮土和黃色潮土)。其北段由岷江、沱江洪積沖積扇聯綴而成,南段為岷江、青衣江和大度河沖積而成。其中平原與丘陵階地交錯分布。丘陵階地主要是第四系黃色粘土物質(包括雅安礫石層及其再積物和成都粘土),也有這些黃色粘土層被剝蝕後出露地表的紫色巖層。但總的看來,是以白垩系嘉定統巖層為主。 川西平原的灰色潮土(包括少數紫色潮土)多辟為稻田,形成水旱兩作的水稻土。在第四系黃色粘土母質上,發育成名類黃壤,也有較大面積的稻田。其中再積台地的黃色粘土,在潛水的作用下,形成大片白鳝泥田。在眉山、丹稜、蒲江、名山、邛崃一帶由雅安礫石層構成的階地,還保存著過去濕熱條件下形成的老沖積紅色土層,與現代氣候條件發育的黃壤構成復區。 2.盆周山地土壤的形成與分布:盆周山地位於四川盆地的四周,包括川東南婁山北麓、巫山西坡、大巴山和米倉山南坡、摩天嶺南坡、九頂山和夾金山的東坡、大相鄰北坡和大涼山東坡。熱量隨高度遞減,濕度則在一定范圍內隨高度增大,土壤分布也因之具有垂直分帶的特征,即自下而上依次有:黃壤→黃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針葉林土。在各個具體地段,雖屬同一個氣候帶,但因雨量不同,又可以產生不同的垂直帶譜結構。 在盆周東南山地,山體中部為黃棕壤,而盆周西緣山地,由於處於青藏高原東緣的迎風坡,為四川省多雨山區,特別是在山體中上部,降雨量可達1,500-2,500毫米,由於經常處於雲霧之中,在針、闊葉混交林下,即有利於腐植質的積累,產生腐植質黃壤,也有利於土壤淋溶和粘化,故在更冷濕條件下產生黃棕壤。這樣的垂直帶譜與盆東南的結構相比,除基帶外,都不相同。不僅如此,即使垂直結構相同,但由於水熱條件差異,也可引起土壤帶的幅度和位置的變化,如黃壤,在盆周東南出現在600-1,700米之間的地區,而在大巴山南坡則出現在700-1,500米之間,與前者比較,下限高了100米,上限低了200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