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國機遇平等。近幾年來,中國的批發零售、貨代、信息等行業已經走出國門,主動參與競爭了。“入世”後,國外市場機會將會更多,中國物流服務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競爭規模和品牌,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
3、“入世”對中國物流業的沖擊
(1)商業舊體制受到沖擊
wto的所有原則都是市場經濟原則。非歧視三原則(即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和互惠待遇)、公平競爭三原則(反傾銷、反補貼和取消數量限制)、透明開放原則等,都對我國舊的外貿、內貿、供銷三大流通體制提出了挑戰。受益於舊體制的企業或利益集團應有新的對策才能繼續生存。
(2)企業法律制度受到沖擊
我國物流企業按現行企業分類制度可分為多種“性質”的企業:
中外合資企業 外資企業 中外合作企業 外商獨資企業 部級至科級以下的級別之分 物流企業 國有企業 國有控股和全資國有企業 國營和部分國營企業 城市工商注冊企業 內資企業 真集體企業 鄉鎮工商注冊企業 非國有企業 半集體企業 私營企業 個體戶
由於企業“性質”不同,企業地位、市場分割、經營權范圍、財政支持、稅收等企業“待遇”就有差別。不平等競爭也因此產生。wto的規則對我國現行企業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戰。而企業法律制度國際化後,將有利於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受益於舊體制的企業或利益集團必須適應新的競爭,否則無法生存。
(3)國內市場受到沖擊
中國企業面臨資本雄厚、技術先進的外國公司和跨國公司的上門競爭,這是一個痛苦的適應過程。中國物流企業只有抓緊3-4年的過渡期,加快調整,才能增強實力,適應國際競爭的新形勢。
物流業受到的沖擊是多方面的。商業(內外貿、批發零售)、運輸五大行業(航天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管道)、倉儲、速遞、維修、信息技術、廣告、包裝、檢測、租賃通信、技術服務、專業服務和自然人服務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這些行業都不屬於象汽車、電信和金融那些受“重點保護”的行業部門。因此,國內這些物流行業不能因本行業“幼稚”而指望保護。
同時,這些國有資本高度集中的物流行業也要對內資逐漸開放。
(4)對政府服務和法制建設的沖擊
高質量的政府服務包括科學的決策規劃,依法行政,為企業提供及時而周到的服務,盡量少的管制和不增加企業負擔。
法制服務既體現在立法上,更體現在執法上。
(5)對信息制度和信息技術的挑戰
及時、准確、全面的公開信息是流通業的生命。流通業不能建立在假的產量統計、遲到的的信息、經常不准確的各類預報的基礎上。
國內物流企業幾乎沒有自己的專門情報系統和保密機制,只能依賴可靠性極差的公開統計及預報。這是很危險的。
(6)對教育科研制度的沖擊
物流又是一門綜合性經濟學科,涉及眾多學科和邊緣學科,中國現行中高等教育中,現代物流的基本科研力量不足,高質量的教材不夠。同時,科研投入(包括企業科研)太少,專業人才太少。因此,面臨“入世”沖擊,中國物流業要引進大量境外人才,這就加重了本來就嚴重的就業問題。 應當說,“入世”對中國物流業的沖擊是全面的、深遠的。這些沖擊不全是壞事,中國的改革恰恰需要這些沖擊。當然,中國不能以犧牲民族經濟長遠利益和社會經濟安全作為接受這些沖擊的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對我國物流業形成沖擊的不僅是wto法律體系。凡是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投資自由化、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國際法,都會對我國現代物流產業帶來各種影響。
二、中國物流系統的開放和改革前景分析
1、分銷權方面的開放
“入世”後,我國將向外國公司提供分銷權,取消現有的法規限制,並將於3年內取消大部分產品的分銷服務限制,外國商人可以分銷進口產品和我國制造的產品。分銷權將會在我國目前限制最嚴的分銷行業,例如批發、運輸、維修等行業中實施。在物流服務業方面:我國承諾所有的服務行業,在經過合理過渡期後,取消大部分外國股權限制,不限制外國服務供應商進入目前的市場,不限制所有服務行業的現有市場准入和活動。同時在輔助分銷的服務方面也作出了類似的承諾,具體包括租賃、速遞、貨物儲運、貨倉、技術檢測和分銷、包裝服務等,這些方面的限制將在3-4年內逐步取消,在此期間,國外的服務供應商可以建立百分之百的全資分支機構或經營機構。
2、商業企業的開放
1999年6月25日,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聯合下發了《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將試點地域擴大到省會城市、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同時在京、津、滬、渝等地開放批發業。與商業有關的金融、保險、外貿、咨詢、運輸、工程承包、電信、旅游等領域也相應放寬了投資限制,如增加航空運輸業外資航空公司的數量等。《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雖暫不允許外商獨資設立商業企業,但允許在“試點地區”(即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特區)設立合營商業企業。對參與合營的外國合營者在經營資格上有一定的限制。如零售商在前三年年均商品銷售額應在20億美元以上,申請前一年資產額應在2億美元以上。批發企業則分別為25億美元和3億美元。這一法規對外資進入批發業有實際意義。而零售業,自1992年7月對外開放以來,國家只批准設立了62家外資商業零售企業,但實際營業的外資零售商場卻達到了數百家之多。
3、外貿體制改革和外貿行業的對外開放
外貿是物流的重要環節。中國外貿體制改革在“入世”談判的帶動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國家在對經濟特區生產企業、國家千戶重點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實行自營進出口登記制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對國有、集體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權實行登記制。1999年12月7日,外經貿部發出通知,進一步放寬了生產企業自營進出口的限制條件。對有關部門認定為國有或集團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凡注冊資本在500萬元人民幣(中西部地區300萬元)以上的企業,實行自營進出口權登記制。
外經貿權登記制是中國外經貿經營體制改革的發展方向。1997年在5個經濟特區實行了生產企業外貿經營權自動登記制。此後,於1998年決定開放私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並在深圳、上海浦東允許外商從事外貿經營。
外貿業不僅對內資開放,也對外資開放。在今後短期內,一定形式的許可證、少數產品的國營專營權和客觀上不可取消的配額限制將繼續存在,但這不會影響外貿行業的全面改革和開放大局。外貿登記制,將是最終的改革目標。
4、其他服務業
中國全面參加了1986年至1994年的關貿總協定(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承諾在“入世”後遵守《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在與wto成員方進行的市場准入談判中,中國也就服務業的重點行業作出了具體的開放承諾。
中國對外承諾開放的服務業領域是十分廣泛的。目前由於中國“入世”最後議定書尚未達成,不能了解每項具體的承諾,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國的服務市場對外開放,將對物流業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物流”幾乎與服務業所有行業都有關聯。
三、國家對物流系統開放的一定限制
1、開放時間的過渡期
中國要求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物流分銷系統不屬重點“保護”行業,但大約有3-4年的過渡期。
2、區域名額限制
依據《外商投資商業企業試點辦法》,批發業將在四個直轄市開辦外資試點企業。在其他省的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可以設立合營商業零售企業。這些企業和他們的分店以及連鎖店的出資比例、注冊資金、經營年限均有一定的條件。但這個《試點辦法》會根據中國“入世”後的形勢作進一步的修改和調整。
3、投資比例的限制
一般來說,中國在物流系統將允許外資獨資進入,但在過渡保護期內將有部分關於比例的限制,如交通及商業領域。
然而,總的看來,以上限制是越來越少。根據新的外資企業法,外資的國民待遇將得到全面保障。
另外,根據過去的經驗,在實際執行中,各種條文上的“限制”不容易真正做到。例如,早期只允許每個省會城市只開放幾家外資商業零售機構,但在許多城市有幾十家外資商店開張營業。更何況經過20年的對外開放,內外資本相互融合,很難分清中國資本市場上的“純外資”。
資料來源: www.daixielunwen010.com
以參考一下這個
[報告名稱]:2009-2012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物流行業影響分析及應對策略咨詢報告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5日 [報告頁碼]:400頁,圖表150個 [交付方式]:email電子版或特快專遞 [[價 格]:印刷版:7500元電子版:7500元印刷+電子:7800元 [英文版]:印刷版:元電子版:元 [傳真訂購]:0755-28275109 [咨詢電話]:0755-28275109 報告簡介 內容介紹
進入2008年9月以來,美國金融市場風雲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美洲銀行收購美林集團、aig集團陷入危機,強烈震撼了美國金融市場,並在國際金融市場掀起滔天巨浪,曠日持久的美國次貸危機轉化為嚴峻的世紀性金融危機。由於這場金融危機仍處於持續發展中,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危機將走向何方並止於何處?巨大的不確定性籠罩全球。同樣,這場危機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仍是未解之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