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液之謎尚未完全破解
本報綜合消息最近在江蘇省連雲港市出土的漢代女屍已得到初步保護。病理專家對估計為保存女屍作出了“貢獻”的棺液進行了檢測。 7月16日下午,在由鋼管和塑料布搭成的臨時水池裡委屈地“生活”了7天的連雲港漢代女屍,開始“移居”至連雲港市博物館專門為其定做的玻璃棺內,並暫時仍舊用5%至10%的福爾馬林液體保護女屍。經現場測量,女屍身長約為1.58米。 在寬敞透明的玻璃棺旁,記者再次就近觀察了這具漢代女屍。女屍體態豐滿,頭上的頭發不多,左眼半睜,眼球微露,纖細小巧的雙手放在腹部,但左小腿明顯細於右小腿。 據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醫生白玲介紹,經對棺液的部分生化指標進行檢測,發現棺液的ph值為7.55,呈弱鹼性;密度為1.01;棺液中有血紅蛋白存在。他們對棺液中鉀、鈉、氯的含量也進行了分析。 徐永慶說,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古屍為例,其棺中亦有棺液,當棺液逐漸積聚到能夠浸濕屍體時,對於長期保存屍體有不小的作用。 徐永慶認為,令人奇怪的是連雲港發現的漢代女屍的棺液不但量多,幾乎裝滿了棺材,而且是鹼性的,與p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酸性棺液完全不同。按常理論,酸性棺液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在適於細菌生長和繁殖的鹼性棺液環境裡,連雲港漢屍還能保持不腐,目前來說確實是一個不解之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