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 (蟑螂)fěilián,蟲名,別名負盤,黃婆娘,灶虮子,俗稱蟑螂,外號小強,屬昆蟲綱蜚蠊目(blattaria),世界已知約3700種,大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區,少數分布於溫帶地區。我國已記載18科60屬240種,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生態:
1.食性蜚蠊為雜食性昆蟲,人和動物的各種食物、排洩物和分泌物以及垃圾均可為食,尤嗜食糖類和肉食類,並需經常飲水。蜚蠊的耐饑力較強,德國小蠊在有水無食時可存活10~14天,在無水有食時存活9~11天,在無水無食的條件下仍可存活1周。在過度饑餓下,有時可見蜚蠊殘食其同類及卵鞘。
2.棲息與活動大多數種類蜚蠊棲居野外,僅少數種類棲息室內。後者與人類的關系密切。這些種類尤其喜棲息於室內溫暖、且與食物、水分靠近的場所,如廚房的碗櫥、食堂的食品櫃、灶牆等處的隙縫中和下水道溝槽內。蜚蠊晝伏夜行,白天隱匿在黑暗而隱蔽處;夜間四出活動,夜晚9時至夜間2時為其活動高峰。蜚蠊主要用足行走,每分鐘可達21m。有翅種類的飛翔力甚差,飛行距離一般僅限於室內。蜚蠊活動的適宜溫度為20~30℃。低於15℃時,絕大多數不動或微動;高於37℃時呈興奮狀,超過50℃時死亡。蜚蠊的臭腺能分泌一種氣味特殊的棕黃色油狀物質,是其驅避敵害的一種天然防御功能。該分泌物留於所經過之處,通常稱之“蟑螂臭”。
3.季節消長與越冬蜚蠊的季節消長受溫度的影響較大,同一蟲種在不同地區可表現不同的季節分布。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蜚蠊通常始見於4月,7~9月達高峰,10月以後逐漸減少,直至消失。當溫度低於12℃時,便以成蟲、若蟲或卵在黑暗、無風的隱蔽場所越冬。
防治
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時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時根據蜚蠊的季節活動規律,集中力量,反復突擊,以徹底消滅之。
在已用完的廚房油污清潔劑噴壺(其他只要能噴霧的容器也可以)中加入幾滴洗滌劑並裝上自來水搖勻,發現蟑螂時對准它近距離連續噴射數次便可滅殺,本方法相對於使用殺蟲劑更加安全。
1.卵鞘人工清除櫃、箱、櫥等縫隙內的卵鞘,予以焚燒或燙殺。
2.成蟲除用誘捕器或誘捕盒捕殺外,主要采用化學藥物殺滅。近年來,以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順式氯氰菊酯等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制成“蟑螂筆”在蜚蠊出入處塗劃,或制成藥片、藥紙、藥板等放置於其活動場所,或制成塗料噴於室內牆面,效果均較好,適合於家庭使用目前蟑螂的抗藥性已提高了幾十倍甚至更多,據實驗得知,用市面上出售的噴殺劑噴殺蟑螂後,在短短的4-6小時後,蟑螂會復活,而當時見到的只是一種假死現象。為此,只能更進一步地加大藥物的濃度或加大用量,這樣做又加速造成環境污染及危及人類健康。
。
除家庭外,對旅館、飯店和車、船等交通工具也需采取措施。據認為,在這些場所,采用噴灑(如用二氯苯醚菊酯)加毒餌(如用敵百蟲)的防治系統可收到較顯著的效果。但需注意安全和及時清除死亡蟲體。此外,據報告蜚蠊對擬除蟲菊酯類易產生抗性,值得重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