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掛,空閒時把褪伸直
要是已成年,就不太容易了,要是處於青春生長期,首先路不能走的太多,建議早上起床時間多做些兩腿合攏的動作,記住要堅持,不嚴重的話大概1個月左右就可矯正。方法有下:
“o”型腿的矯正方法具體如下:
(1)直立,兩腳並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運動,做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 ~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 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鐘,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先以腳跟為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 運動;再以腳尖為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15~20次。
如何矯正o型腿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o型腿很有效。盡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15—20厘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盡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繃。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復10次。
簡易運動矯正“o”型腿
1.弓步側壓腿,一腿壓30次,交替各進行2次。 2.槓鈴夾腿深蹲。肩負中等重量的槓鈴,兩腿分開約同肩寬,慢慢下蹲至全蹲(膝角小於90度),然後快速夾腿直立,1組做8~10次,共做4~6組。 3.並腿蹲起。兩腳及兩腿並攏,俯身站立,雙手扶膝,做往裡推夾的動作(兩腿不要分開),接著做下蹲與起立動作1次,再做向左與向右轉動膝蓋的練習1次,如此反復,每15次為1組,共做3組。 4.兩腿做外擺和內夾練習,每15次為1組,共做4組。 5.兩腿夾書本,坐在椅子上,兩腿伸直、夾緊,在踝關節上部(小腿下部)夾一本厚薄適宜的書,堅持在數分鐘內不讓書本落下。練習時可在膝關節下部扎一根繩子,效果更好。 6.兩人對抗腿屈伸練習,8次為1組,共做4組。
如何矯正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o型腿很有效。盡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15—20厘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盡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繃。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復10次。
談防羅圈腿,綁腿是否有用? 今日,在某報看到一篇科普文章《防羅圈腿給孩子綁腿沒用》,在該文章中,某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宣稱,對3歲以上孩子及成人的o型腿,只能進行手術治療,綁腿是沒有效果的。可見,該醫師對o型腿的認識也出現了常識性的錯誤。 只要舉出一個通過綁腿矯正了o型腿的病例,就足以駁斥她如此肯定的斷言了。很多人都知道,著名演員陶虹就是進入花樣游泳隊後才通過綁腿把o型腿矯正好的。這個在北京電視台的一個專題節目中提到過。( http://www.btv.org/btvweb/qs/2006-03/23/content_21873.htm)
從醫學學術的角度,這位醫師犯的前提性錯誤就是,她認為o型腿都是腿骨彎曲造成的。 而膝內翻,實際上分為結構性膝內翻和軟組織源性膝內翻。即便是結構性膝內翻,還有軟骨面磨損的原因。胫骨彎曲只是一小部分。 有了這個前提性錯誤,她後面的結論,包括綁腿無效的推論,自然是站不住腳了。 我想,該醫生之所以有這些誤解,原因有二: 第一,中國的西醫,源自西方。而西方國家對膝內翻比較重視,一般在青春期以前都會進行妥善處理,所以青春期之後還有膝內翻的比較少。因此,西方對成年人膝內翻的研究也比較少,並且主要集中在嚴重的結構性膝內翻上面。 第二,o型腿的人,由於身體的承重線內移,平時行走和站立時雙腿外側用力比較多,而內側不太用力,造成雙側大小腿都是外側肌肉發達,而內側肌肉菲薄。特別是小腿,由於胫骨是兩端粗中間細,骨骼就有由外到內的弧線。內側肌肉薄,這個彎曲的弧線就明顯。而外側肌肉多,肌肉在胫骨外側突起,在視覺上給人的感覺,更是骨頭向外側彎曲了。其實,只要用手摸一摸,就會發現,胫骨是在視覺上彎曲的骨頭內側,而它的最高點往往是直的。但就是這樣的視覺誤差,令很多人認為,o型腿的小腿骨是彎曲的。 由於膝內翻在醫學教學中涉及的非常少,恐怕該醫生的觀點也是來自這種普通人的常識吧。 從嚴謹的醫學角度說,提出一個觀點,應該有充足的病例研究。不知該醫生是否能舉出幾百個通過綁腿沒有矯正過來的例子?或許,她根本就不知道有“軟組織源性的膝內翻”的存在吧。 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發出專家式的言論,不嚴謹也不科學。 試想,有多少原本可以矯正和改善的o型腿,會由此而放棄了追求美的希望?如果將來這些人因為放棄了矯正,最終繼發了骨性關節炎,忍受膝關節疼的痛苦,並不得不走上手術台時,這是誰的責任?
一、o型腿不一定就是腿骨彎曲造成的 o型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根據其形成原因可分為兩類: 第一,稱為結構性膝內翻,主要因為胫骨干機械性內翻(即小腿骨彎曲),以及胫骨平台關節面破壞及塌陷所致。 第二,由膝關節韌帶失衡所致,稱為軟組織源性內翻。主要由於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力量過大,而外側副韌帶疲勞性松弛,在內側韌帶力量的牽拉下,胫骨和腓骨向內旋轉而形成。 由此可見,認為o型腿,都是骨頭彎曲造成的,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誤區。甚至一些醫生也對此存在想當然的誤解。 二、o型腿是怎麼形成的 o型腿的形成原因包括遺傳、缺鈣、不良姿態和運動等等,而最常見的原因還是不良姿態以及運動。 走路外八字腳、長時間單足站立、盤腿坐、跪坐、翹二郎腿、踢足球等等,都會過度牽拉膝關節外側副韌帶,造成膝關節外側副韌帶的疲勞性松弛,形成和加重膝內翻。(在參考文獻中可以看到,單足站立時,膝內翻的角度會增加3度。如果o型腿都是vd缺乏——缺鈣,導致腿骨彎曲形成的,這個加重就無法解釋了。) 而一旦形成膝內翻之後,由於身體承重線內移,身體更多重量落在膝關節內側,膝關節內側的軟骨面不可避免會磨損,胫骨平台會在壓力下塌陷。同時,外側副韌帶負荷也加大,會雖著年齡增長更加松弛。在這些原因的綜合作用下,o型腿就會逐漸加重。 所以我們才會發現,很多人在過了發育期之後,骨骼定型之後,形成了o型腿。而一些老年人,o型腿會越來越嚴重。如果o型腿不都是骨骼彎曲導致的,這種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還有一個簡單方法也可以證明:很多人雙膝關節之間有3、4公分,但一用力,雙膝就能合攏了。難道用力時彎曲的胫骨變直了?實際上,是用力時,雙腿肌肉的力量彌補了膝關節外側韌帶力量的不足,牽拉膝關節外旋到了正常位置。 三、什麼樣的o型腿要手術治療 該專家的論點是,超過3歲的o型腿只能手術治療,這是嚴重的錯誤。 o型腿的手術治療,一般是對胫骨進行截骨,並用固定支架固定,直至斷骨愈合。可見,手術治療的痛苦和風險都是比較大的,也不可能適合所有o型腿。手術的指征,是膝間距離大於8cm,或者膝間距離小於8cm,但繼發膝關節腿行性關節炎病變的患者。 對於不能手術的o型腿,是否就沒有辦法了呢? 四、防治o型腿,綁腿是否有效? 身邊有很多通過綁腿改善或者完全矯正o型腿的例子。比較著名的就是小陶虹,她在進入花樣游泳隊時,還是o型腿,通過綁腿矯正了過來。 筆者本人在上大學時發現有o型腿,而且比較嚴重,雙膝關節之間的距離超過7cm。現在已經縮小到了3cm,得到了明顯改善。 綁腿可以被動拉伸和松弛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恢復膝關節內外側韌帶的力量平衡,從而使胫骨向外旋轉,達到矯正o型腿的目的。 即使是骨骼原因造成的結構性膝內翻,由於往往伴隨有軟組織源性膝內翻,進行綁腿治療也有效果。 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關節病研究所對100例膝內翻繼發骨性關節炎,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的研究,“通過胫骨平台切骨矯正的膝內翻角度只占膝內翻矯正度數的27.9%。而72.1%的內翻角度由內側副韌帶松解及軟組織平衡方法來矯正。” 綁腿,在本質上就是通過非手術的方式松解韌帶,因此即便是對結構性膝內翻,也能達到一定的矯正效果。 但是,由於綁腿比較痛苦,壓迫到腘窩處的血管和神經,限制小腿血流,使大部分人無法堅持,且每次使用時間短,這是影響效果的主要原因。 另外,綁腿只能松弛膝關節內側副韌帶,而不能收緊外側副韌帶,這也是影響矯正效果的重要原因。 五、使用正o儀,類似綁腿,優於綁腿 使用正o儀,也是利用非手術方法松解膝關節內側副韌帶,這與綁腿類似。但正o儀可以通過一松一緊的牽拉,這種沖擊能達到更快松解韌帶且不易反彈的作用。 第二,使用正o儀,配合正o儀伴侶,可以收緊膝關節外側副韌帶,從而使外側韌帶能有力量牽拉胫骨外旋。 第三,使用正o儀,力量集中在雙腿外側,不壓迫腘窩,且能避開綁腿時很易傷到的小腿上外側的腓淺神經,更安全,每次使用的時間可以更長,且痛苦小,更易堅持。 第四,正o儀的磁療作用,可以預防膝內翻使膝關節面繼發的炎症病變。 這些優點,是正o儀有效,且效果非常好的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