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當群體過大,而且又有新的蟻後出生時,新蟻後便帶領部分工蟻另造新居。有時為爭奪領域,常展開一場惡斗。為了在樹上捕捉其他小蟲為食,它可用細長而有力的足在樹冠的枝葉上奔跑。如兩樹相距較近,為免去長途奔波之勞,它們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後足,垂吊下來,借風飄蕩,搖到另一棵樹上去,搭成一條"蟻索橋"。為了能較長久地連接兩樹之間的通途,承擔搭橋任務的工蟻還能不斷替換。樹上的食物捕盡,又結隊順樹而下,長途奔襲,捕捉地面上的小動物。獵物一旦被擒獲,翅尾蟻便會用螯針注入麻醉液,使獵物處於昏迷狀態,然後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過它們體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們輕而易舉地拖回巢中。
人們從有這種蟻巢的樹下經過,可要十分小心。如驚動了它們,會傾巢出動,順樹而下或從空而降,進行攻擊,使你遭受挨蜇之苦。大家可要小心螞蟻!! 蟻類的食性在不同亞科和不同種類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一般可分為肉食性、植食性和雜食性。螞蟻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辛勤地勞動。那麼到了嚴寒的冬天它們又到哪裡去覓食呢?它們是如何過冬的呢?原來聰明的螞蟻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備。它們首先搬運雜草種子,准備明年播種用;同時搬運蚜蟲、介殼蟲、角蟬和灰蝶幼蟲等到自己巢內過冬,從這些昆蟲身上吸取排洩物做為食料(奶蜜)。螞蟻為什麼知道冬天快來了呢?從現代科學的觀點看,螞蟻的這種本能是受它們體內的年生物鐘控制而起作用的,換句話說,它們是按照年生物鐘的運行規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儲備的。
與螞蟻互動形成的生物達到了驚人的程度。與螞蟻共生(symbiosis)的生物,或專性或間性,植物超過了52科465種(jolivet1996),動物則達到了數千種(kistner1982;hölldobler&wilson1990),還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schultz&mcglynn2000;muelleretal.2001)。
螞蟻正在使用著非凡的生存策略——種植真菌,收獲種子,放牧產蜜昆蟲,編制巢穴,合作捕食,社會性寄生,蓄奴——這些都極大地刺激著科學家和公眾的好奇心。
螞蟻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訣就在於它們生活在一個非常有組織的群體中。它們一起工作,一起建築巢穴,使它們的卵與後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長。 螞蟻有不同的類型,每一類都有其專門的職責。蟻後產卵,大部分卵將發育成雌性,它們被稱為工蟻。它們負責建築並保衛巢穴,照顧蟻後、卵和幼蟲,以及搜尋食物。到了一定的時候,雄蟻與新的蟻後會產生出來。它們有翅膀,從巢穴裡集群飛出。交配以後,雄蟻即死去,新的蟻後則開始領導起又一個群體的生活。 在群體中,蟻後是最重要的成員。它是唯一能產卵的。這意味著它是這一群體中所有螞蟻的母親。工蟻喂養它,替它清潔身體,並將它的卵帶到另一處去照料。 某些澳大利亞螞蟻將它們的工蟻作為一種活的儲藏罐。當工蟻采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種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體,將它吞進體內、身體變得膨大起來之後,它們就將自身掛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別的螞蟻需要食用它們體內儲藏的那些花蜜為止。
兵蟻正在林地上覓食。為搜尋食物,它們有時會在林地上排成長隊。它們總是很饑餓,因此幾乎會向任何東西發起進攻,有時甚至是大的哺乳動物。
不同的螞蟻吃不同的食物。收獲蟻吃種子,它們將種子收藏在地窖裡;而割葉蟻吃蘑菇,它們將葉片搬運到地下,用來培植蘑菇。有些螞蟻則貯存一種叫蚜蟲的昆蟲,它們人蚜蟲體內抽取一種含糖的物質作為食物,這同人類從母牛身上擠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證明,螞蟻在洞穴裡缺少糖份,對自己的生長發育很不好,為了能夠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螞蟻一旦發現甜的東西,觸角就會自主的硬起來,這是螞蟻的一個天性。
螞蟻是社會性很強的昆蟲,彼此通過身體發出的信息素來進行交流溝通,當螞蟻找到食物時,會在食物上撒布那樣的信息素,別的螞蟻就會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東西拖回洞裡去。
當螞蟻死掉後,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當有別的螞蟻路過時,會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螞蟻不會像活的螞蟻那樣跟對方交流信息(互相觸碰觸角),於是它帶有信息素的屍體就會被困惑的同伴當成食物運回去。
通常情況下,那樣的屍體不會被當成食物吃掉,因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窩的螞蟻都有自己特定的識別氣味,有相同氣味的東西不會受到攻擊,這就是同窩的螞蟻可以很好協作的基礎。
【螞蟻的行為】
行為生態學(behavioralecology)是行為學與生態學的交叉領域,是研究動物行為的原因、發生或發展、適應功能、進化歷史的一門科學。行為生態學是生態學科中最年輕的分支學科之一,這一學科在60-70年代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隨著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在遺傳學的帶動下生物行為的遺傳研究蓬勃開展起來。現代的行為生態學融入了遺傳學、生物進化論等等多學科,現代分子生物學也被應用到行為生態學的研究中來。 螞蟻是現代動物體系的優勢類群,擁有極為龐大的數量和極為復雜的社會結構。螞蟻與其它各種生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據統計,在蟻巢內生活的各種節肢動物就多達3000種。種類多樣的螞蟻和相關物種的多樣性,以及螞蟻社會分工的多樣性,造就了螞蟻在行為上的多樣性。 螞蟻的行為是如此的斑斓和誘人,同時也是一個大迷宮,如同wilson,e.o.所指,有時它會讓博物學家們走上歧路。
【關於螞蟻搬家】
在一些介紹自然常識的書上,螞蟻搬家,燕子低飛,蛇過道等現象,都被認為是即將下雨的先兆。事實果真如此嗎?
如果說螞蟻能夠憑借本能准確地感覺出即將下雨,甚至能准確地感覺出下雨量的大小,都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螞蟻是一種低智慧生物,其視力范圍很短,主要依靠嗅覺感知周圍的事物,測量自己的家與周圍較大區域地勢的相對高低,是一項較復雜的工作,必須依靠很好的視覺,鼠目寸光,螞蟻的目光比老鼠還短,因此,螞蟻不大可能會有測量自己的家與周圍較大區域地勢相對高低的本能。至於根據預測未來幾天的雨量來判斷自己的家是否會被雨水淹沒,其判斷難度更大,就連人類目前也很難准確做到這點,難道螞蟻比人還厲害,可以准確的計算自己的家是否會被雨水淹沒?是否需要通過搬家回避雨水淹沒?
螞蟻窩幾乎無處不在,在我家的附近就有很多,我發現,每當連續下大雨的時候,茫茫大地一片汪洋,一連好幾天積存著很深(相對於螞蟻來講)的雨水,放眼望去,那些螞蟻的家也不乏有被水完全淹沒的,那末,在那深深的水下被一連浸泡了好幾天的那一窩窩螞蟻,是否都遭到了滅頂之災呢?根本沒有,只要雨過天晴,積水一退,那些螞蟻窩的洞口又迅速地出現了一只只繁忙的螞蟻,只見它們忙裡忙外,絲毫沒有死傷慘重的跡象。這表明螞蟻的窩根本不怕雨水短時間的浸泡,當雨水的浸泡使得螞蟻窩上部沒有空氣時,窩內的螞蟻可采用堵住通道,向窩內下面較深處轉移的方法避免雨水浸泡的傷害,土壤的疏水作用,以及螞蟻窩內部較深處的結構特征,使得螞蟻根本沒有必要一感覺到要下雨就開始考慮是否搬家。
為了驗證被水完全淹沒的螞蟻窩內的螞蟻是否會被水全部淹死,還可以通過水淹實驗加以驗證,試驗表明:受到水淹4個小時,沒有看出對窩內螞蟻的生命產生影響。既然被水淹的螞蟻窩內的螞蟻不會被水淹死,則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螞蟻就沒有必要進化出在即將下雨前選擇搬家的本能。生物進化的選擇往往是最科學的選擇,為了防止螞蟻窩被水淹,更科學的選擇應該是在開始建螞蟻窩時就將其建在可防水淹的地方,而不是一次次地采取“勞民傷財”的搬家行動。難道螞蟻在建窩時沒有服從生物進化的選擇?
由此看來,螞蟻搬家不一定是螞蟻擔心自己的家是否會被水淹沒采取的行動,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原因。比如,由於蟻群數量增加造成在螞蟻窩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尋找新的食物來源,由於在螞蟻窩附近出現別的蟻群造成一種威脅,需要回避危險,或者是每群螞蟻本身就有一種建立多個蟻窩的習慣等等。至於螞蟻選擇在陰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為了防止太陽的暴曬對蟻卵可能造成的傷害,由於在夜晚人們不注意螞蟻的行動,但常常能夠在陰天看見螞蟻搬家,於是,就將螞蟻搬家與下雨聯系了起來。
有時人們會把“螞蟻”用來比喻草根、團結,比如“螞蟻精神”、“螞蟻社區”等等。
【關於螞蟻認路】
螞蟻認路是靠算術。
科學家一直沒弄清楚螞蟻是如何判斷距離遠近的德國的科學家為此做了個實驗。他們在距螞蟻洞穴10米遠的地方放置了食物,然後將這些螞蟻抓起來,並分成3組,其中一組螞蟻的腿鋸的短了1毫米,另一組螞蟻的腿被接上支柱加長了1毫米,第三組螞蟻的腿則沒有改變。
結果顯示,那些被人為改變了腿的長度的螞蟻錯估了家的位置。長腿螞蟻在多走了5米後(即多走了15米)才開始尋找自己的家;而短腿螞蟻則相反,它們只走了5米後就開始找家。這一發現顯示這些螞蟻是依靠步數的計算來估計距離的。
【螞蟻會迷路嗎】
螞蟻常會出來找尋食物,有時運氣好,馬上就找到了;有時運氣差,走了好久還沒找著,等要回去時,大半天的路,他們還認得出來嗎?
頑皮的小朋友,常會把螞蟻剛爬過的路,用手把它抹去一段,然後發現螞蟻要找原路時,遇到被抹去的那段,就變得沒方向感了。確實螞蟻有時會在爬過的地方留下氣味,但也有螞蟻不留氣味,而記住沿途的天然氣味,然後找到回家的路。
另外,螞蟻的視覺還非常靈敏,能利用陸上、天空的景致來認路。曾有人用圓筒狀工具,遮住一群正要回巢的螞蟻,讓他們只能看到天空,結果他們仍能按照正確路線前進。後來,人們又用一塊大板子,水平擋在螞蟻的上方,並且盡量放低,讓他們不能看到天空及周圍的景物,於是發現,他們開始失去方向,並且胡亂爬行了。
由此可知,不僅周圍景致、太陽的位置,和藍天上反射下來的日光,都可幫助螞蟻辨認方向。
【為什麼螞蟻會乖乖排隊行動】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螞蟻的行動總是團結一致,像是個個都帶了行動電話時時保持聯絡似的,他們到底有什麼法寶呢?
螞蟻的確有自己的一套辦法聯絡同伴。雖然他們四散到各處覓食,只要有誰發現了食物,除了趕緊銜一小塊回巢去之外,沿途還會記得分泌出芳香訊號,緊急通知同伴前來支援。附近聞到香味的螞蟻會一路嗅著這條芳香路線找到食物,一只一小塊通力合作,將所有食物搬回窩巢。這些沿著香味移動的螞蟻就形成了一排長長的隊伍,有秩序的前行。
螞蟻分泌的這種芳香物質稱為信息素,由於它的揮發性大,幾分鐘過後,食物都運回了窩巢,香味也就消失不見了,免得再有螞蟻前來,結果撲了空。
【螞蟻喜歡蚜蟲嗎】
三月天裡,常有大批蚜蟲危害農作物。同時還會發現很多螞蟻在身邊,別以為它們是來吃蚜蟲的,其實,它們是在幫助蚜蟲,間接危害作物呢! 觀察這些螞蟻,不時會用觸角輕輕拍打蚜蟲屁股,似乎和它相處的非常好。而被拍打的蚜蟲,居然很乖地翹起屁股,排洩出一種又甜又香的“蜜露”,來讓螞蟻飽餐。
這種蜜露是由蚜蟲吸食作物的汁液後,一部份供給自身用,一部分就從肛門裡排出,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糖分,所以螞蟻非常愛吃。
螞蟻因蜜露而愛上蚜蟲,所以當蚜蟲遇到危險,螞蟻就會挺身而出。另外,當蚜蟲棲息的地方缺糧,螞蟻還會將他搬到食物充裕的地方去。
到了冬天,蚜蟲的卵可能會被凍死,螞蟻就會幫忙把卵藏在自己家中。有時,螞蟻怕卵受潮,遇到晴天,他還會把卵搬出來曬太陽。直到隔年春天,小蚜蟲出來了,螞蟻又開始把他們搬到好吃的植物上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