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veoursouls(救救我們);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它船只相撞等等,往往會發生意外的事故。當死神向人們逼近時,“sos”的遇難信號便飛向海空,傳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難信號,附近船只便急速駛往出事地點,搭救遇難者。 許多人都認為“sos”是三個英文詞的縮寫。但究竟是哪三個英文詞呢?有人認為是“saveoursouls”(救救我們);有人解釋為“saveourship”(救救我們的船)有人推測是“sendoursuccour”(速來援助);還有人理解為“suvingofsoul”(救命)……。真是眾說紛纭。其實,“sos”的原制定者本沒有這些意思。 事情還要追溯到本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信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布,用“cqd”作為船舶遇難信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quick,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信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設備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信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准確的信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信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信號。這個方案未被采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信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信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莫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信號“soe”是“···———·”,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通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著,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莫爾斯電碼中,“sos”是“···———···”。它簡短、准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閱讀,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信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只拍發了“sos”信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信號。直到1912年4月“鐵塔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求救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幫幫我,速來救援,或者救命
國際通用的緊急求救訊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