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桑夏太陽能;2、下水以往正常,最近很慢;3、現在上水也正常;4、衛生間的冷熱水龍頭冷水出水正常。請專業師傅支招,謝謝哈 有水圬了,
該清理一下了 養魚心得之六----雜談魚兒日常管理 ---魚融水
1/困水:如果住樓房有水箱,困3天就行了,沒水箱的就要困一周左右,困水期間過濾一定要打開,讓水流動,否則水面易生白膜。水要加熱到30度以上再回到28度左右。可用水盆在火爐上加熱,與缸中水摻和,這樣省電也方便。不過加熱的盆一定要干淨無油。缸裡有魚後,換水用的水可從太陽能熱水器獲取,既可解決晾水問題,又解決存放晾水容器的問題,電熱水器也是同樣道理。不過,熱水器一定要用過一段時間的,不然的話,新桶裡的味沒去完,就影響魚的生存。
2/選魚:除了品種顏色外,買魚看眼睛和身材比例,身上有無病變,鳍是否張開,了解擬購買的魚的習性,飼養方法等。這些都是別人講過的,就不重述了。我補充幾點: 1.新手盡量不要買裝袋子裡在小推車上賣的魚。 2.魚在缸裡物體上摩擦身體、突然急游、竄動等,說明魚身上有潛在的病,不要買。 3.買魚時將手在缸前晃一晃,魚追逐手的影子,有反應,找食吃,不亂竄,愛游動,表明魚沒有病,食欲好,起碼當時健康。 4.撈魚時,撈那不好逮的。跑得快說明健康,千萬別因為不易逮就放棄。 5.七彩幼魚的體型很圓未必就好。有些是餓的,應稍橢圓,等長大了就圓了。 6.有人說七彩、神仙等側扁型魚的體型太厚不好,其實厚的才健壯。 7.另外控制購買欲望,別一見到好看的魚就買。第一次看上的魚,最好先別買,記住是哪家的,過兩天再去。看缸裡的魚有無變化;是否有死的;是否還那麼活潑;看缸裡的水是否增加了顏色。有顏色,說明老板放藥了。甚至去兩趟,魚仍然好好的,再買。也許別人捷足先登,也不要遺憾,好過買了有病的魚,更遺憾。就算要買魚了,也要裝成買不買無所謂的樣子,心態放松了,還能砍個好價錢。 8.不管離家遠近一定要充氧,每袋裝魚不要太多,這一點一定要堅持,有些魚老板怕麻煩,就都裝進一個袋子。一般大中型魚每袋不超四條,最好每袋兩條(小型魚除外),水多些,能確保魚兒的鳍、尾等不受損傷。 9.外袋用不透明的遮光,可使魚在回家路上不受驚嚇。 10.不管路程遠近,都要加氧。 11.托著袋比拎著袋要安全。有些塑料袋質量不好。我就干過這種傻事。再找魚老板大家不好意思,只有自認倒霉。 12.另外,不要選太大或太小的魚。太大的魚,習慣了原來的環境,換環境不容易適應,且價錢貴,死了可惜。太小的魚,體質弱,也難以適應被撈來撈去地換環境。應選基本長成但還屬於幼魚的魚。
3/過水:魚買回後連袋一起泡在缸裡1小時,其間每十分鐘加一點缸裡的水進袋,從袋中抽一點水倒掉,直到袋裡的水幾乎被缸裡的水替代為止。最後把魚小心撈進缸裡。有人認為連袋一起沉入缸裡不傷魚,但袋裡的水免不了剩有原來的水,帶進病菌更不好。撈時小心,用手或大點的網就行了。沉袋無非是怕傷魚。如果買回的魚是病魚,用什麼方法過水都沒用,過水只是讓健康的魚適應新環境、新水質。
4/檢疫:新買的魚要不要檢疫,要看魚的來源,其實所謂檢疫無非是隔離和加藥。對隔離我是最贊成的,至於加藥就不必那麼著急,不知什麼病,怎麼加?加什麼藥?是藥三分毒。新買的魚,如果對原產地是否帶病無把握,最好先分缸養。(入缸前做好過水工作)不放心,放點鹽,亞甲藍或呋楠希林,這些藥是沒大負作用的,這也許就是簡單的檢疫。聽說高錳酸甲破壞魚的生殖系統,不知是否可靠,還是少用為佳。除非魚病了,檢疫時最好不用。過三兩個星期甚至更長些,無問題再讓其與你的魚放在一起,放時別忘了兩缸水溫要一樣。在隔離期間水溫保持30-32度,也就是比正常稍高一點。2-3天內別喂。如一周後魚吃食,正常,就不必下藥,否則,說明此魚來前就有病,再對症治療也不遲。 有人問,魚要定期檢疫嗎,我說大可不必。這一點,也許見仁見智,看法不同。已養熟的魚,沒病檢疫它干嗎?給魚添麻煩也給自己添麻煩。魚和人同理,人沒病老吃藥,真到病時就不管事兒了,抗藥性就產生了。不常吃藥的人有點小病頂過去,靠的是自身免疫力,實在頂不住了,吃點小藥就好了。關鍵是平時環鏡和飲食,鍛煉。魚也一樣。有人說,把魚撈來撈去不也是鍛煉嗎?不,折騰它不是鍛煉,而是驚嚇。人一天到晚生活在恐懼中,壽命能長嗎? 魚有病多數是新魚買回前就有病。已養熟的魚,一般不會因水質和水溫生病的,除非長時間停電或操作時失誤。養熟的魚生病,多數與食物有關,另外就是老撈來撈去折騰它們。讓魚安安靜靜,自在一些,注意食物潔淨,魚病的機會並不大。那麼,定期檢疫不就多此一舉了嗎?
5/用藥:有效的管理就是要省時,省事,省錢,魚是供觀賞的,不能今天下藥明天倒缸,魚反而受不了,有些小病,魚自己就會治好,野生的誰給藥?關鍵是別破壞魚的生活規律。要順應它,少折騰它。防病勝過治,實在不行了,也就是死馬當活馬治的時侯,再考虜抗生素,高錳酸甲等藥,而且要隔離後單下藥。平時,魚有些擦缸,厭食,在缸裡,不必撈出,下點亞甲基藍或夫楠西林(別同時下)既無副作用又保魚兒平安,一般魚有些不舒服也就過去了,另外,病了先停食,餓倆天(人也一樣,《紅樓夢》中有此描述),魚往往不藥自愈。有人把魚有病都歸咎於體內、體外寄生蟲,其實是喂食不當造成腸胃不適。 相克的藥:高錳酸甲和膚腩西林不能在同一水體中使用,水會混濁,起化學反應。 不相容的魚和藥:鹦鹉魚的鰓比較薄弱,有鹦鹉魚的缸裡千萬不要放淨 水王淨水。或者把鹦鹉魚請出來,或者干脆別用淨水王。 鹽的優劣:鹽能清瘡口但不能殺水中的細菌,應配合藥物。鹽雖然能把瘡口上的細菌侵蝕掉,可是,如果不換水,原來水中的細菌還會再感染原來的瘡口,甚至沒病的魚,也會因為鹽把體表粘膜侵蝕了,而容易受到感染。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在給魚治病時,發生死了一條又一條的原因。記住:用過鹽以後一定要換新水。還有,把鹽放水裡燒開,晾涼後再將干淨的鹽水倒進缸裡。這樣既可祛除大鹽裡的油污,還能使裡面的碘等物質蒸發掉。 6/ 過濾:養魚重在養水,這話一點不假。建立一個良好的循環過濾系統就是模擬一個自然的水流狀況,讓微生物來消除水中的有害物質從而改善並保持水質。 經過晾曬水,闖缸和新魚過水等步驟,魚在缸中逐漸適應,水也會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環境。但這個畢竟是人工的,比自然界差很遠,而且隨時會發生變化。缸體越大,水越多,魚數量越少,缸裡的模擬自然生態就保持得越長。盡量地將循環水流搞大一點,使缸裡不留糞便和剩餌料,水自然就清亮。清亮的水保持得好,生態就建立起來了。 要在花錢買魚時,考慮缸的大小,缸裡魚的數量。控制自己的購買欲望,缸裡魚的密度太大,影響水質,尤其是初養魚的朋友,一定要少放魚,等經驗多了,再逐漸增加魚的數量。缸裡魚的數量越多,飼養難度就越大。如何判斷缸裡魚的密度是否合適?逐漸增加數量,在正常喂養和過濾的情況下,水保持很清,就是合適,反之就不要增加了。 每日投餌次數、數量,過濾器效率、換水的頻率及比例,魚的密度等都對水質有直接影響。但解決水愛混的問題,關鍵在於是過濾器是否合適。也就是說,魚的密度大,投喂多的時候,就要有好的過濾系統(物理過濾)。關於物理和生化過濾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生化是在物理的基礎上產生的,首先要保證物理過濾的有效,在此基礎上,自然就會建立生化系統。只不過為了加速生化過濾的形成,人為地添加適合好氧菌生成的濾材,是為生化過濾創造更好的條件而已。所以,從困水時開始,過濾器應24小時開著。也就是說,放魚進缸前,水應該是流動的,而且是流動了一段時間的。不管什麼樣的過濾器,馬力不夠,有了硝化菌也會因為水循環不充分而使其不能戰勝混濁的東東。即:加速水流量才能把混濁的東西擋在濾材的外面,才能為硝化菌提供充分的條件,使其盡快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所以,最重要的還是過濾器的馬力一定要夠大。應根據缸的大小決定過濾器的瓦數。要比魚店介紹的大一號為好。如一米二的缸,魚店會建義你用30瓦的。你就用36瓦左右的。過濾器好,就能保持水清。物理過濾達到一定程度,加上足夠的濾材,自然就會產生硝化細菌,達到缸內小生態平衡,生化過濾目的也就達到了。有人依賴於購買硝化細菌,其實大自然中的水域有誰去給加硝化細菌呢? 有人熱衷於研究各種細菌的形成,其實太多的化學公式,無疑是給養魚人平添煩惱,養魚是消遣,反倒變成上課啦。 我認為沒必要天天換水。應視魚在水裡的情況而定。換水太勤,魚太累。雖然加的新水不多,但魚仍要適應。 水總是要換的,關鍵是怎麼換,一般一周一次為好。每次五分一或四分一。水蒸發掉一些,抽出一些,新加的水別超四分之一。 平時多觀察水的情況,缸壁髒了,就會影響硝化菌的形成。我不贊成用清道夫之類的魚,起不到太他的清理作用,反而會吸那些側扁型魚的身體。擦缸後換水最好。換水前先擦缸,等水過濾清了再換水,洗濾材。既省事又徹底。 最好只用清水洗,不要用任何洗滌劑,化學的東西對魚是有害無益的。 老水是魚最喜歡的水,沒必要換。俗話說老水養好魚。只要別讓老水變綠水就行了。什麼叫綠水?綠水是腐敗的水,水不流動,又沉澱了,雖然是清水,但變質了,不能留。換出的水沉澱後也不能用,沒氧氣就變成綠水了。有良好的過濾器,缸中的水不斷地循環,水是不會那麼快變質的。 缸裡有青苔好,證明水質是好的。但觀賞魚是觀賞的,缸裡太多青苔就不美了。還是那句話,要辯證地看待水的變化。觀察,觀察再觀察。魚兒離不開水,水呀離不開養,養魚重在養水。
7/喂養:新進的魚入缸後2天內不要喂。別老開燈。讓魚適應。過兩三天喂血蟲。千萬別喂線蟲,有污染。血蟲買回後先用高錳酸甲泡十分鐘(水變紫紅色),再沖干淨,直到水清。再漓干水分,放到潮毛巾裡,再放進保鮮合裡,然後把合放到冰箱保鮮層。不必冰凍。喂食不要太多,我們是玩魚,不是販魚,長太快沒勁,一天一次魚長得也挺快,魚有饑餓感才有活力。每次5分鐘吃完,當有魚把食吞吞吐吐時,表明吃飽了,下次減少點量,直到恰到好處。喂魚要定時,定量,定位,定質是制關重要的。 我非常贊成四定原則,定時,定量,定質,定位。我理解,這四定就是給魚建立條件反射,讓其規律進食。 定時:早晨喂比晚上喂好,喂一次比喂多次好。養魚是為了觀賞,不是為經營,一天一次足可以使魚良好生長。次數多,水質不易保證,比較起來水質出問題的麻煩大過魚有些饑餓感。每天一次定時的話,魚吃食勇躍,並有一天的時間去游動和消化食物,讓魚在一天中有一段時間有饑餓感才能使它健壯。饑餓了,游動就增加,為了尋找食物,就是一種運動,自然界裡,魚經常吃不飽,但活得好好的,就是這個道理,養魚和養豬,養添鴨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此。 定量:比較難掌握,但有幾次就習慣了。一般講,10-15分鐘吃完為好,其實魚一旦飽了想讓它吃,它都不吃。初次定量的辦法是先少喂一點,很快吃完,再少給一點,------,直到有的魚吞吞吐吐,那就是飽了。在不增加或減少魚兒數量的情況下,每次就掌握這個量或略少於此量即可。一旦魚在正常時間內吃不完,就表明部分或全部魚有病了,要停食,觀察,甚至治療。 定質:問題比較復雜,血蟲(江米蟲)之外的食物在此暫不加分析,主要談江米蟲,買回後要消毒,即:先用水沖淨後泡10-15分鐘,然後放一點高錳酸甲(水呈淡紫色),泡10-15分鐘再沖淨,漓干水用潮毛巾裹住放在保鮮合內放到冰箱保鮮層。用時取夠吃的量,再用水沖淨後喂,一般保鮮7-10天沒問題,拿出沖時,江米蟲在水裡還有活的在游動。證明保鮮成功。一旦發現蟲兒用手捏發粘,放在水裡都白了或黑了就不要留了。 定位: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了建立魚的條件反射。我的魚每天同一時間在缸的同一位置喂食,到時,只要一開燈,魚兒就都聚在喂食的位置。那場面真叫人喜從心底生,對愛魚的自毫與滿足感溢於言表。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