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生活在空氣裡,呼的是空氣,吸的也是空氣。空氣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完美的解釋,人們一直在努力進行探索。 一般認為:最初,當地球剛有星際物質凝聚成疏松的一團時,大氣不單已經鋪在地球表面,而且還滲在地球裡面。那時候,空氣中最多的是氫,約占氣體成分的90%。此外還有不少水汽、甲烷、氨、氦以及一些惰性氣體,但是幾乎找不到氮、氧和二氧化碳。 後來,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這個疏松的地球團就收縮變小。在收縮時,地球裡面的空氣受到壓縮,使地球的溫度猛烈升高,地球內部的空氣,也就大量飛散到太空中去。但地球收縮到一定程度後,速度就會變慢,而且在強烈收縮是所產生的熱量,也漸漸失散,地球就漸漸冷卻,地殼凝固了起來。這時,一部分最後被擠出地殼的空氣,就被地心引力拉住,圍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大氣層。這時,水汽冷凝成為水,使地殼上開始有了水體。當時大氣層是很薄的,大氣成分也與現在大氣層的成分大不相同,仍是水汽、氫、氨、惰性氣體等。 地殼凝固起來後,在很長時期內,地球內部又因放射性元素的作用而不斷發熱,造成地層的大調整,使地殼的某些地方,發生斷層和位置移動,許多巖石和地殼中的水,在高溫中又繼續釋放出來,增添了江河湖海中的水量。被拘禁在巖石或地層中的一些氣體,包括二氧化碳在內,也大量跑出來,充實了稀薄的大氣層。 這時,大氣上層已經有了許多水蒸氣,它們受到太陽光的照射,一部分分解為氫和氧。這些分解出來的氧,一部分與氨中的氫結合,是氨中的氮分離出來;一部分與甲烷中的氫結合,使甲烷中的碳分離出來,這些碳又與氧結合成二氧化碳。 這樣,大氣圈內空氣的主要成分就變為水汽、氮、二氧化碳和氧了。不過,那時侯二氧化碳比現在多,而氧則比現在少。 據近來同位素測定,地球自生成以來,已有46億多年了。大約在距今18億---19億年前,水裡面已經漸漸有生物生成。7億---8億年前,陸地上開始出現植物,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比較多,所以十分有利於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大為繁茂。大量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了大氣中豐富的二氧化碳,放出了氧,使大氣中的含氧量大大增多。所以在大約5億年前,地球上動物增加很快,動物的呼吸,又使大氣中部分的氧轉為二氧化碳。 地球上動植物增多後,它們在排洩和腐爛時,蛋白質的一部分變為氨和铵鹽的一部分,通過硝化細菌和脫氧細菌的作用,也有一些變為氣體氮,進入大氣。由於氮氣不太活潑,不容易在正常溫度下與其他元素化合,因此大氣中的氮也就愈積愈多,最後就達到了目前大氣中氮的含量。 這時,地面附近的大氣就獲得了現在的成分:氮約占78%,氧約占21%,氩約占1%,其他微量氣體的總體不到1%。 從這裡可以看出,大氣的形成,一方面與地球的形成、地殼的形成有關,一方面又與動植物的出現有關。它不是孤立地形成的。 這只是目前科學界一種較普遍的解釋。由於人們現在已能利用空間技術了解宇宙中行星大氣的情況,通過對一些行星大氣探測結果的對比,可以看出,各個行星上的大氣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這對於理解地球大氣的形成很有幫助。但是更切合實際的大氣層形成的理論,還需要人們作進一步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