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要用功夫茶具來沖泡呢,我覺得步驟好麻煩啊。 飲茶時,先備好茶具,即泡茶前用沸水把茶壺、茶盤、茶杯等淋洗一遍,使茶具保持清潔和相當的熱度,俗稱備具。 然後是整形,即將烏龍茶按需倒入白紙,經輕輕抖動,將茶葉粗細上下分開。並用竹匙將粗茶和細末分別堆開。接著是置茶:通常將碎末茶先填入壺底,其上再覆以粗條,以免茶葉沖泡後,碎末填塞茶壺內口,阻礙茶湯的順暢流出。 第四是沖茶:沖茶時,盛水壺需在較高的位置循邊緣不斷地緩緩沖入茶壺,使壺中茶葉打滾,形成圈子,俗稱“高沖”。 第五是刮沫:就是沖茶時,沖入的沸水要滿出茶壺,溢出壺口,再用壺蓋輕輕刮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浮沫。少數也有將茶沖泡後,立即將水倒去,俗稱“茶洗”,把茶葉表面塵污洗去,並使茶之真味得以保存。其實,刮沫和茶洗,其道理都是一樣的,就是達到洗茶的作用。 第六是洗盞:刮沫後,立即加上壺蓋,其上再淋一下沸水,稱之為“內外夾攻”,與此同時,用沸水沖泡茶杯,使之清潔,以便待用。 第七是斟茶:待壺中之水靜置2-3分鐘後,茶之精美真味已泡出來了,這時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輕壓壺蓋的鈕,中、拇指緊夾壺的把手。斟茶時,注湯不宜高沖,需低斟入杯。茶湯要輪流注入幾個杯中,每杯先注一半,再來回傾入,周而復始,漸至八分滿時為至,這叫“關公巡城”。若一壺之水正好斟完,就是“恰到好處”。講究點的,還將最後幾點濃茶,分別注入各杯,此謂“韓信點兵”。 第八是品飲:品茶時,一般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茶杯杯沿,中指抵住杯底,先看湯色,再聞其香,爾後啜飲。如此品茶,不但滿口生香,而且韻味十足,才能真正領會到品烏龍茶的妙處。 我自己喝的是雅韻閣的烏龍茶,覺得那家的烏龍茶味道不錯的,喝進去的時候有點甘甜,味道比較濃,入口後有那種回味無窮的感覺,我覺得好茶的話不要嫌沖泡步驟麻煩,這樣才可以喝到好茶呢。烏龍茶因沖泡時,壺小,茶的用量大;加之烏龍茶本身亦較耐泡,因此,一般可沖泡3-4次,好的烏龍茶也有泡6-7次的,稱“七泡有余香”。
烏龍茶飲法
烏龍茶采制工藝有許多獨到之處,而泡飲方法更為講究。
我國福建、廣東兩地都偏愛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潮汕人,在喝烏龍茶時,對茶品、茶水、茶具和沖泡技巧都十分注意。喝的大多是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等烏龍茶上品;泡茶時選用的是甘淨的溪水、泉水;茶具配套,小巧精致,稱為“四寶”,即:玉書煨(開水壺)、潮山烘爐(火爐)、孟臣罐(茶壺)、若深瓯(茅杯)。玉書煨是扁形的簿瓷壺,能容水4兩;潮山烘爐,用自鐵制成,小巧玲珑,以硬炭作燃料,也有用甘蔗或橄榄核當作燃料的,井注意防止煙味冒入壺口;孟臣罐多出自宜興,顏色以紫為貴,容水約2兩;昔深瓯是白色的小瓷杯,容水不過二三錢,多用景德鎮等地產品。飲茶時,把爐子放在牆邊,上擱玉書煨煮水,同時用清水洗滌茶具;當水汽從煨日徐徐冒出時,即用沸水燙熱孟臣罐和若深瓯,再把鳥龍茶放入罐內,茶量約占罐容量的六七成左右,沖入開水後,用壺蓋刮去面上浮沫,然後把蓋蓋上,再用開水在蓋上淋浴,並把若深瓯燙熱;二三分鐘後,把茶湯均勻地傾入各個杯中,通常一壺茶分注四杯,每杯先傾一半,周而復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時,一邊慢慢品啜,一邊又把清水放入煨裡,准備沖泡第二壺茶。這種泡法,液色極濃,揭開壺蓋,只見滿壺茶葉,湯量卻很小。一只若深瓯只能容二三錢茶湯,也許不滿一口,不過此飲法可細細品嘗,回味悠長,滿口生香,此飲法亦稱功夫茶。
品飲烏龍茶時,拿看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細品其味。特別是武夷巖茶和鐵觀音有一種茶香,聞香時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遠及近,來回往復,即覺陣陣茶香撲面而來,品飲時甘香適口,余韻不絕。
品飲烏龍茶時,拿看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細品其味。特別是
武夷巖茶和鐵觀音有一種茶香,聞香時不是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由遠及近,
來回往復,即覺陣陣茶香撲面而來,品飲時甘香適口,余韻不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