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以前用於潔淨牙齒的用具,後來逐漸被普通人使用。後來,有人在這種木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將木條一端削尖,另一端做成刷狀二、牙膏宋代,已有了類似牙膏的替代物,古人以茯苓等藥材煮成“古牙膏”,早起用來漱口。如果怕清洗不干淨,便用手指代替現在的牙刷,在不然,就是先前說的楊柳枝,沾上古牙膏清理牙齒。公元1552年,明代醫學家江瓘編輯的《名醫類案》一書中,載有用薄荷玄明散(制作方法:薄荷60克,硝石60克,沒食子60克,冰片2.1克,玄明粉3克,硼砂30克,青鹽60克,共研極細末)擦牙,治療風熱牙痛。公元1590年,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白芷條下,載有用白芷3克,朱砂1.5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黃豆大,頻用擦牙,以治療風熱牙痛。古代醫學文獻還載有用細辛9克,白芷9克,青鹽9克,冰片9克,荜茇9克,共研極細末擦牙,以治風寒牙痛;用補骨脂60克、青鹽15克,共研極細末擦患牙,以治虛火牙痛;用鹹橄榄核(燒存性)3枚,青黛0.9克,冰片0.3克,共研極細末,擦患牙及齒龈,以治療牙龈出血;用沒食子18克,生石膏30克,補骨脂18克,香白芷12克,青鹽6克,熟石膏30克,共研極細末,擦牙預防齲齒;或用皂莢煅成灰與食鹽混合,共研極細末擦牙,預防齲齒。還有就單用食鹽細末刷牙。 來源: http://www.conool.com/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