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毛巾的歷史淵源,我們還得從巾帕說起。 巾帕的使用歷史十分久遠。先秦時期就已經有“帕”這一專用的紡織品名。它的特定含義是“手帕”,人們用它來擦汗潔面。在著名的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就有“阿女默無聲,手巾掩口啼”的描述。這裡的巾顯然是指擦拭眼淚的手帕。而手帕的正式定名則出自唐朝。唐初著名的宮廷詞人王建曾經寫過“缏得紅羅手帕子,中心細畫一雙蟬”的詩句。宋代也有“以帕拭淚”之說。我國古代女子多把手帕作為裝飾品或一種寓意的象征。在我們最熟悉的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手帕已然成了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信物。黛玉焚稿時,除了要燒盡表露心跡的詩詞,還有寶玉送給她的那些舊絲帕,足見絲帕在黛玉心中的份量。 國外“帕”的形成也早於“巾”。古埃及最早的帕是用蒲草編的,可以擦汗和遮擋陽光。古希臘人用亞麻布做帕,出門時系在腰間隨身攜帶。到了18世紀,由於婦女們塗抹脂粉的盛行,手帕被沾染得五彩缤紛,因而引發了彩帕的衍生。 近代的手帕不僅是潔面清膚的用品,在日本婦女中更成為一種隨身的裝飾品。羅曼蒂克的美國人則以手帕作為愛情的信物,贈給自己的心上人。英國的男性則把手帕插在西裝口袋上,以顯示他們的紳士風度。法國人的手帕有正方形,也有長方形、橢圓形、三角形和多邊形的,形狀五花八門。為了折疊方便,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1785年下令:“手帕每邊長度相等”,定下手帕為正方形的規矩,而沿用至今。 從手帕到手巾的改變大約始於漢代。巾與帕不同,巾是以男性用品的身份出現的。男性在從事勞動等活動時,出汗的部位已不僅僅限於臉面部,還有脊背、胸膛等地方,小小的方巾已滿足不了要求,而且勞作的雙手不方便抓捏巾帕,所以出現了用厚布縫制的長巾,不用時可隨意搭在肩上,掛於頸項或別於腰間。掛於頸項的巾在肩挑、推車時還可用作扁擔或車袢的墊布,以緩沖壓力,減少勞動工具對肌膚的摩擦。這種巾秦漢以來已十分時興,我們現在京劇舞台上看到的武生腰間系的“大帶”,就是巾的藝術變形。 而讓巾起絨圈成為毛巾的雛形,早在西漢時期就開始出現。從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絨圈錦”,就是最早發現的經起絨織物。到宋代,我國福建漳州的絲織業已十分發達。受到日本舶來品“倭錦”的啟發,我國古人用竹絲裝在一個特制的套筒中,俗稱“劍殼”,將劍殼投入開口的經絲中,捏住一根“竹絲”。將劍殼從開口的另一端抽出,留下的竹絲在緯紗的別壓下形成毛圈。這種織物毛圈規整又豐滿,而且厚實柔軟,吸濕能力大,成為日後毛巾的樣板。明清時期棉花傳入我國。清康熙23年,日本生產的棉織毛巾進入中國,加上我國已十分流行的經起絨工藝,如“全彩絨”“海鵝絨”、“漳絨”等技術,毛巾產業形成獨立的產業系統,我國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一毛巾生產國。
毛巾 一種擦臉或洗澡用的東西,一般用絲布制成。我認為毛巾首先外表有毛毛的東西所以用“毛”形狀如古代的方巾所以用“巾” 從歷史的角度看從前的毛巾是用獸皮做的,獸皮上有許多毛.中國的名詞都是以前創造的,自然叫毛巾.而巾,則是古代象形文字.
古代的毛巾比較光,所以叫汗巾,現在的毛巾,上面全是毛,所以叫毛巾
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發明毛巾的人姓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