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謂其能“療酒病”;《聖濟總錄》說“用橘皮湯可治療飲酒過度”。用橘皮10g,煎汁,加入鮮蘿卜汁、鮮藕汁各50ml,調勻飲用,可治酒醉後脹滿嘔吐,胃熱渴飲。 桑葚 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陰補血、潤腸作用。《本草綱目》說它“搗汁飲,解中酒毒”。解酒時可取鮮桑葚150g,搗汁飲用。 橄榄 橄榄性味甘酸澀溫、無毒,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開胃降氣、除煩醒酒之良藥。《開寶本草》記載,橄榄“生食煮飲並消酒毒”;《本草備要》載“橄榄,肺胃之果,清咽生津,除煩醒酒,解河豚毒”。《滇南本草》說橄榄“生津止渴、解魚毒酒積滯”。用生橄榄20g(打碎),冰糖30g同炖,分三次服,可治酒毒濕熱、飲食停滯;橄榄4枚、蘆根60~100g,水煎服,可治酒後胃熱心煩、能清熱生津、除火除煩。不僅橄榄有解酒功能,橄榄露——橄榄果實的蒸餾品、橄榄仁也具有解酒功能。 菱角 菱角的營養價值較高,富含有蛋白質、葡萄糖、脂肪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c外,還含有與食物一樣的澱粉。常食菱角“能不飲輕身、補中延年”,而且還能清暑解熱、止渴解酒。《本草綱目》說它“解暑傷寒積熱、止消渴、解酒毒”;《滇南本草圖經》載其“醒脾解酒、緩中”。故菱角也是解酒良藥。用菱角250g,連殼搗碎,加白糖60g,水煎後濾汁一次服用,可治飲酒過度。 豆腐 元初杜思敬《濟生拔萃方》載:“燒酒醉死,心頭熱者。用熱豆腐細切片,遍身貼之,貼冷即換之,蘇省乃止”。用綠豆、紅小豆、黑豆各50g,加甘草15g,文火煮爛,將豆湯一起喝下,能提神解酒,可緩解酒精中毒症狀。這是因為豆制品中的半脫氧酸能解酒中乙醇的毒性,促使酒中的乙醇迅速排洩。飲酒時宜多以豆腐及豆制品作下酒菜。解酒之藥食遠不止上述幾種。如《古今醫統大全》用一升煮汁溫服以解酒;《本草綱目》載“消酒積”;《得配本草》載“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粉,忌諸甜物,及乳同食”。《隨息居譜》雲:“解燒酒毒,汁、青蔗漿隨灌,綠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濃湯灌”。總之,解酒藥食,枚不勝舉。限於篇幅,難以盡述。 值得一提的是,除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湯外,近代的一些還研究證實有許多中藥方劑都具有解酒功效。如三黃瀉心湯可使血管收縮,達到解酒的目的,用於宿醉、面紅而頭昏眼花較重者;茵陳五苓散、豬苓湯、五苓散等三方能利尿,可將酒精排出,減少吸收;栀子大黃湯可治酒後出現語無倫次、神智不清(谵語)、心中煩悶、腹脹欲吐;半夏瀉心湯用於酒後心下痞塞(胸口郁悶、壓迫感),伴惡心、嘔吐、腹部水鳴、或下痢諸症;黃連解毒湯治療酒後面紅、目眩、心悸、焦躁、失眠、尿赤。其它如小柴胡湯、逍遙散亦可隨證使用。一般說來,小柴胡湯、茵陳五苓散、逍遙散用於肝髒解毒機能較差或體力較差者;而葛花解醒湯、葛根芩連湯、栀子大黃湯、半夏瀉心湯、黃連解毒湯、三黃瀉心湯用於肝機能正常者或體力較佳者。不過,這些方劑應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 日常食物解酒 (1)食醋解酒用食醋燒1碗酸湯,服下。食醋1小杯(20~25亳升),徐徐服下。食醋與白糖浸蘸過的蘿卜絲(1大碗),吃服。食醋與白糖浸漬過的大白菜心(1大碗),吃服。食醋浸漬過的松花蛋2個,吃服。食醋50克,紅糖25克,生姜3片,煎水服。食醋能解酒,主要是由於酒中的乙醇與食醋中的機酸,隨立腳點消化吸收,在人體的胃腸內相遇而起醋化反應,降低乙醇濃度,從而減輕了酒精的毒性。 (2)"醒酒茶"解酒據報道,杭州市臨安縣理化研究所根據唐代廷"醒酒湯"秘方,以現代工藝研制出一種醒酒靈丹--"醒酒茶",對酒後頭痛、頭暈及身體不適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