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焙茶,先用焙刀壓緊火堆,小心炭木間的漏洞,火溫不能超過130度,否則容易冒煙。老的茶師拿手在焙籠上探一下就知道溫度,控制火溫更多靠的是經驗。每一籠的茶葉,大約是五斤多,厚度在10厘米左右。如同人們挑擔子,再有力氣的人,如果擔子超過兩百斤肯定就會走不動,因此待焙的茶量如果太重太厚,火力就吃不上來。
炭焙的理化變化
頂級的武夷巖茶,除了香、清、甘的特征,一定離不開一個活字。活的表現力,在粗制加工干毛茶的階段還不能夠體現,必須在深加工炭焙當中加以深化。以炭焙使茶產生理化上系列變化,從而形成豐富的口感。待茶香、火香有了變化之後,活之一字,才能從中感受出來。
茶湯的活性,有人把它歸之於炭焙時給茶葉帶來的負離子的作用。好的山場的茶葉,經過炭焙後,更能體現其地域的厚實與優勢,其香氣內斂、醇厚。炭焙,更體現茶的本質。通過炭火的高溫,低沸點芳香物質揮發,苦澀感轉化為醇厚,茶更利於保存,不易返青。
在茶的烘焙上,水份從鮮葉排出的方法是以滲透蒸騰的輸送方式,先後次序為先葉肉、再葉脈、柄、莖。烘焙時如溫度上升的太快,則焙後茶湯易渾濁,且茶葉外干內濕,就容易變質。升降火太快則入口喉部干燥,湯水不會柔順。如焙前茶葉含水太多,則三泡後茶湯比三泡前重,苦澀味也重,焙茶也只能起到緩和的作用。
上一页 [1] [2]
|
|